168小说 - 历史小说 - 晚唐浮生在线阅读 - 晚唐浮生 第1320节

晚唐浮生 第1320节

    “此书堪为屠龙要术,臣佩服之至。”

    “看了。”

    “看完了。”

    “看不太懂。”

    “真的假的?”

    ※※※※※※

    回话的风格不太一样。

    比较文绉绉的是文臣,大大咧咧的就是武将了。

    待众人回话之声稍止,邵树德出言问道:“你们觉得该怎么办?”

    众人你看我,我看你,都在等一个人起头。

    陈诚地位最高,当仁不让,直接说道:“臣以为,当多管齐下。”

    “怎么个多管齐下法?”邵树德问道。

    “南方广阔,每及战乱,都有北人南下,如衣冠南渡那次。”陈诚说道:“陛下曾言,湖南可养一两千万人,而今只有一百万。湖北可养一两千万人,而今亦只有百万上下。由此可见,南方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账不是这么算的。”邵树德打断了一下,道:“以湖南为例,它现在确实只能养一百万,或者多一些,但最多两三百万,两千万人则不可能。要想养这么多,你得进行开发,排干沼泽、清除草甸、砍伐森林、修建道路、开挖沟渠、疏浚河道等等,只有这些都做到位了,湖南才能养更多人。”

    清代为什么人口那么多?都说外来物种,其实并不是那么回事。

    玉米刚引入中国的时候,未经驯化,并不适应本地环境,又没育种,故产量极低,还不如种植传统农作物。

    红薯倒是有一些作用,将以往一些无法利用的丘陵给利用上了。

    但这两种农作物,在清代的种植比例不高,并不是粮食的主流。

    之所以能养那么多人,在于清代大规模兴修农田水利设施,将一部分下田变成中田乃至上田,同时围湖造田、砍伐森林,耕地面积大增,这才是主要原因。

    邵树德讲的就是这回事。

    湖南能养多少人,对应的是能够稳定耕作的农田数量。在如今这会,大部蛮荒,到处是处女地,显然养不了两千万人,最多两百万。

    “臣知陛下之意。”陈诚说道:“臣只是指出,整个南方的空地还很多,可以容纳非常多的人口。将来如果北方人口大增,田地不够,可移民南下,缓解矛盾。”

    邵树德点了点头,又道:“陈卿继续说。”

    “第二条办法其实差不多。”陈诚说道:“臣闻辽东虽然天寒,但一年种一季还是不成问题的。又土多沃壤,亩收很高,或可大举移民。”

    “不错。”邵树德又点了点头,道:“继续。”

    其实,攻灭契丹和渤海,算是邵树德给大夏的续命之举。

    历史上小冰河时期,辽国、金国在东北的屯垦人口却大增。尤其是辽国上京地区,一度达到二百万人,如今才十几万,简直只是一个零头——当然,辽国在上京的大开发,也造成了土地的沙漠化。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小冰河气候导致辽泽收缩、退化,大量沼泽干涸,湖底的淤泥十分肥沃,白白给契丹人送了不少农田。

    至于天气变冷的影响,大概就是渤海人曾经广泛种植的水稻是不行了,得上其他农作物,比如黑麦、燕麦、糜子等等。

    截止同光元年末,辽东道诸正州已有编户百姓18万1100余户、87万9600余口。

    另有府兵6万5000户、部曲12万9000余户——金枪军剩余的一万四千人在经过多年拉扯后,终于同意整体安置到辽东为府兵。

    如此一来,辽东道总人口已达到一百八九十万人,超过了渤海国时期的水平,但比起辽国时代则远远不如,差得有点多,移民潜力依然极大。

    与南方一样,辽东也是大夏的人口泄压阀。

    “第三个法子便是西域了。”陈诚说道:“但西域新得,臣不甚了解,不知道其能承受多少户口。”

    “比现在多个百余万,顶天了。”邵树德说道。

    “可惜了。”陈诚叹道。

    邵树德也沉默。

    忽悠的效果很一般啊,陈诚指出南方、辽东还有大把空间,虽然被邵树德用话术糊弄过去了,但在场的哪个不是人精,都会有自己的思考。

    不行,得带一下节奏。

    于是,他抢在正要发言的赵光逢前面,说道:“南方湿热,百姓十不存一,以为必死之地。其实不太好,只可徐徐图之,慢慢移民。重点还是在东北和西北……”

    “陛下,方才你不是说西域只能再多养百余万人么?”赵光逢奇道。

    邵树德咳嗽了下,道:“但西域西边,还是有好地方的。拔汗那,可养数百万人。”

    “那么多?”赵光逢震惊了,问道:“汉时大宛不过三十余万人,唐时五六十万,怎么就可养数百万了?”

    “朕去过,自然比你清楚。”邵树德强辩道。

    赵光逢默然片刻,又道:“但移民如果去了拔汗那,恐非为中国所有。”

    “把人送出去不就行了,想那么多作甚?”邵树德问道:“譬如这么多降兵,朕有时候都想来一次大败,让他们消耗干净,但事情不是这么做的。人多了固然是麻烦,但若能在消失前,创造一些价值,也是有好处的。”

    “对外移民,怕是战火连绵,财政上吃不消。”赵光逢又说道。

    这是一个现实问题,邵树德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只能说道:“若有利可图,或能维持。”

    “陛下,与他们说那么多作甚?”李唐宾突然说话了,只听他说道:“这帮毛锥子,就是不想看咱们武人立功,出将入相。嘴里说得冠冕堂皇,私下里满肚子坏水。韩佐时拜相,发牢sao的不知凡几,我看了都想笑。怎么?见不得我们武人当宰相?”

    韩建在一旁坐着,尴尬地差点抠脚趾。

    李唐宾虽然在为他说话,但效果嘛……

    陈诚眼皮子一抬,看了李唐宾一眼,没搭理他。

    这是个浑人,跟他吵没意思,浪费口舌。

    赵光逢也对李唐宾视而不见。

    武人不入相,安史之乱后的老规矩了。你们已经有枢密院,为何还要来咱们的地盘抢食?

    战事越多,武人的地位越高。

    相反,一旦进入太平盛世,武人的地位就会慢慢下降。

    哪种符合自己的利益,赵光逢很清楚。

    不过,圣人说的也有道理啊!

    他暗暗叹了口气。老实说,他不相信湖北、湖南能养两千万人,那是不可能的。

    现在才百万众,好好开发一番,养个三五百万人,已经是他想象的极限。

    所以,圣人并非杞人忧天。

    一旦户口暴增,人多地少,造反作乱者四起,子孙后代也会受到影响。

    真以为所有大家族都可以熬到新朝鼎立啊?黄巢、秦宗权之乱中,不知道多少家族灰飞烟灭。幸存下来的,才等到了圣人定鼎,建立大夏。

    圣人常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但赵光逢不认可,他没这么洒脱,很多人也不会这么洒脱。如此看来,确实该认真考虑圣人的意见。

    当然,现在他们在这考虑也没用,因为如今完全不存在人地矛盾,该认真拜读此书的是后人。

    他有预感,圣人的这本书如果能广为流传,将在士林中掀起一股巨大的风暴。

    有人会赞同,有人会反对,有人则将信将疑。

    但这样其实就够了啊,因为士林被整个分化瓦解了,不再对发动战争持一边倒的反对态度。

    圣人曾经说安南可以养上千万人,不管是真是假,从今往后,官员、士人都不太敢轻言放弃安南了。留着这么一块地安置移民不好吗?为什么放弃?

    西域、辽东、云南等地同理。

    一旦当地起了叛乱,只要不是实在打不过,花钱就能解决的话,朝堂上通过出兵决议是大概率的事情,不太会选择息事宁人。

    镇压时大肆屠戮,军士们开心,可以劫掠财物。

    朝廷大员们也稍稍安心,有地方可以安置新移民了。

    这个国家,变得更加好战了,如同前唐一般……

    第066章 召见

    同光二年(917)的正旦大朝会,是今上时隔两年后再度出席如此重要的场合。

    冗长的程序与以往差不多,最大的变化就是多了安西道数州的朝集使来到了长安,进献贡物。

    伊州使者进献了香枣、胡桐泪(胡杨树脂)。

    西州使者进献了棉布、葡萄酒、刺蜜(骆驼刺叶中分泌凝结成的糖粒)。

    庭州使者进献了速霍角(羚羊角)、野马胯革。

    焉耆使者进献了毡毯、阿魏(一种药材)、硼砂、扁桃仁(巴旦木)。

    东西不多,也没多贵重,但昭示了新朝的赫赫武功。

    其他道、州使者见之,也与有荣焉。

    所以,不要觉得这种仪式很冗长、枯燥,它是真的有用。

    天下各州使者每年来一次,随行十余、数十人,一待就是三四个月,极大增强了各州对中枢朝廷的向心力。

    其次,类似这种对外战争的胜利,也会让他们心有触动,面上有光,回去之后一宣传,有安定人心的作用。

    邵树德多年征战,连战连胜,固然让人不敢造次。但这种事也需要更多的人来宣传,宣传得越多,效果越好。

    外邦使者、各部酋豪的代表也参加了朝会,他们受到的“教育意义”更大。

    冗长的仪式结束之后,老规矩,廊下赐宴。

    帝后二人讲了几句话,略略饮了一杯酒,便离去了。

    他们一走,气氛渐渐热烈了起来。

    作为忠顺碎叶王世子,敦欲今天穿上了七品文散官的朝服,颇有几分模样——讲真,他这人的卖相还是不错的。

    不知道鸿胪寺怎么安排的,前高昌国主、朝散郎毗伽坐在他旁边。

    “你说,当年你阿爷就那么想不开,非要来打我们,最后让波斯人捡了便宜。”敦欲放下酒樽,扭头看向毗伽,说道:“你们最后也没落着好,让大夏给灭了。”

    他最近被授予散官,又娶了刑部侍郎李德休的孙女,正是春风得意的时候。二两猫尿下去后,看着邻座的死对头毗伽,不由地出言嘲讽。

    “你们自己弱,怪得了谁?”毗伽心情不好,直接呛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