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小说 - 历史小说 - 贫家子的科举路在线阅读 - 贫家子的科举路 第150节

贫家子的科举路 第150节

    原本他就防着大舅子来这一招,是以特地去二叔私塾,找了几个擅长吟诗作赋的学子过来,可周子旭万万没想到,大舅哥居然会这般“狠”,这里少说有一百多副对子吧。

    一阵微风缓缓吹过,大红联对随风飘啊飘,周子旭只觉心中哇凉哇凉,呜呜呜,大舅哥的下马威确实厉害。

    王文昌也才了到没一会儿,为了不耽搁接亲的吉时,昨晚他是歇在横溪镇的。

    而原本被成片联对看的傻愣当场的王文昌,这会儿看到连襟过来,以及连襟身旁站着的五、六个书生时,如同看到了救星一般。

    人多好啊,自己这边四个读书人,连襟那边有六个,想来要把这些联对都答出来并不是难事。

    见两位新郎磨拳擦掌,一旁捧着笔墨托盘的青壮忙走了过去。

    “两位新郎,若要答对,笔墨在此。”

    说罢,便把托盘递了过去。

    周子旭和王文昌也不含糊,各自抓起一支毛笔,待蘸了墨汁之后,就行至联对前,开始对答起来。

    上联:两姓联姻。

    周子旭提笔写下:一堂缔约。

    再看第二张,上联是: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

    周子旭想了想,提笔:卜他年瓜瓞绵绵,尔昌尔炽。

    王文昌也不耽搁,待看到上联为:“谨以白头之约,书向鸿笺”的联对时,便挥毫写下:好将红叶之盟,载明鸳蝶。

    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的众村民,在看到周子旭和王文昌的对答如流后,都忍不住夸赞,“两位新郎官好学识啊!”

    而躲在人群后的林三柱,看到两个女婿没被为难住后,终于松了口气,能答出来就好,能答出来就好,别到时天都黑了,还没把自家闺女给接走。

    其实林三柱也不想想,这两人,一个举人一个秀才,怎可能连诗句都对答不出来。

    只不过,实在手酸是肯定的。

    等周子旭和王文昌,差不多对答了一小半联对后,那几位一同前来接亲的书生才提笔上去帮忙。

    风流倜傥的十来人,同时挥洒笔墨的场景,看着可不是一般的养眼,众村民只觉一双眼睛都不够用了。

    而听到鞭炮声往这边过来的小娃儿们,哪管什么对不对联的事啊,一个个跑到新郎官面前,讨着糖块吃。

    书砚把手上的大包袱一举,“要吃喜糖的快些过来这边!”

    小娃儿一听,立马掉转方向,满脸是笑的在书砚跟前排起了长队。

    不多会儿,小孩子们就领到了松子糖,每人四块。这下,娃儿们乐得走起路来都是蹦蹦跳跳的。

    待写出最后一副联对,周子旭和王文昌,只觉此刻脖子酸、胳膊酸。

    再看立在院门外的大舅哥,一身绯色长袍,发髻纹丝不乱,看着宛若一颗青松一般,雄气勃发。

    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响起,吉时已到,新娘子要出娘们了。

    春燕顶着红盖头,眼泪如断了线的珠子,很快就把自家哥哥的肩膀给打湿了。

    林远秋轻声,“以后子旭若是欺负你,你就回家告诉哥哥,哥哥一定帮你收拾他。”

    春燕只轻轻“嗯”了一声,很快就呜咽着说不出话来了。

    把大妹背上马车后,林远秋又转回来背小妹。

    比起春燕的满脸是泪,春草则咬着嘴唇,“哥,记着一定要给草儿多写信哈……”

    声音已带了哭腔。

    林远秋点头,“哥一定记得,小妹也千万记得多照顾好自己,晓得了吗?”

    春草“嗯嗯嗯”地点着头。

    ……

    送走了春燕春草,林三柱只觉心里空落落的。

    冯氏也是眼眶红红。

    所以养闺女有啥好的,长大了就去别人家了。

    唉!也不知道她们在婆家适不适应。

    想到三日后还会回门,冯氏准备到时好好问问。

    挂在村道上的联对被村民们一张张小心取下,然后全都拿回家去了。

    林远枫几个去把绑在竹竿上的麻绳解了下来。马上就要搬家,这些绳子肯定能派上用场。

    ……

    再有一段时日就要前往京城,所以家中有些行李已经可以收拾起来了。

    吃晚饭的时候,老林头就与家里说了此事,让大家可以把一些暂时不穿的衣物先收到箱笼里。

    还有就是家中田地该如何安排的事。

    三年前家里新买了十二亩水田,算上原先的六亩,如今家里共有水田十八亩。

    老林头看向林远秋,前几日他就提过此事,也不知小孙子这会儿是个什么章程。

    ……

    第152章 祭田

    家中的这些田地,其实在京城时,林远秋心里就有了盘算。

    反正捐给族里当族田是肯定的。

    只不过族田分祠堂田、寺庙田、墓田、祭田,还有学田。

    其中祠堂田、寺庙田、墓田的收成,基本用作族中各项祭祀的花销。

    而祭田的收成,则用来赈济贫困族人,比如施医药、施粮食、施棺木等等。

    至于学田,顾名思义,自然是用来兴办族学或者私塾,以及资助族中子弟的束脩和应举赴试的费用。

    就像林远秋上族学的那会儿,请王夫子的束脩,还有当年去县城参加县试的路费,以及每年奖励学业优异学子的笔墨纸砚,都来自学田中的产出。

    如今族里就有林有志当初考中秀才后,捐赠的十二亩学田。

    既然是学田,那么当时去衙门登记时,就规定了这些田地的具体用途,按照本朝的律法,既然定性为学田,那么他的收入,只能归作族内子弟的教育费用。

    其实专田专用可不止学田,其他像祭田,祠堂田这些都一样。

    这是朝廷为了避免出现族事纠纷,才下的规定。

    是以,凡族中田地去衙门登记时,必须讲明用途,之后都不能擅自挪做他用。

    这也是林远秋在捐赠之前,想着该给自家捐赠的水田作个怎样定性的原因。

    时下学成出仕之人惠及族人时,都以兴办族学、捐赠学田为主。

    那日在琼林宴上,林远秋就听好多同年聊过此事。有族中尚无族学的同年决定开办族学,而族中已有族学的同年,则准备壮大族学。

    毕竟当下讲的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所以,要想把宗族发扬光大,在时人眼里,读书入仕才是关键,

    对于同年们的做法,林远秋也是认同的。

    不过他并不准备像他们那样做。

    这几年,族里学田的收入,一直都够族学的开销,且每年都还有剩余,所以实在没必要再增加族中学田的数量。

    何况,承办族学一直都是林有志惠及族人的善举,自己没必要插上一脚,从而分薄了人家的功劳。

    再则,林远秋这个人比较现实。在他看来,念书出仕固然重要,可让族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也同样重要。

    就拿念书来说吧,若家中吃饱饭都成问题,还有谁会想着送孩子去族学念书呢,毕竟族学免的只是束脩,像笔墨纸砚和书本啥的,都得自己负担。

    是以,家中贫困的族人,肯定不会义无反顾的送娃儿去念学的。

    就像当初的自己,没有书,没有笔墨砚台,若不是自己一定要去,以及他爹扛麻袋给他置办了学习用品,恐怕自己在族学中也坚持不了多久。

    更没有今日的成就。

    所以,林远秋觉得,让族人吃饱饭,不用一有银钱就想着买粮食填饱肚子,也同样是光大他们林氏的前提。

    所以此次家中捐给族里的水田,林远秋给它的定性就是祭田。

    且林远秋还准备与族长和族老们定下规定,那就是自家所捐赠的祭田,其收成的九成,都必须赈济给族里的三种人,一是五岁以下的孩童,二是族中五十岁以上的老人,最后一种就是从怀孕到生产这一时间段的妇人,包括做月子的一个月也算在内。

    且不分哪一家哪一户,只要家中有符合条件的,那么就可以从祭田的收成中领取一定的粮食,做口粮之用。

    林远秋知道,若按照自己的想法,那么就现下家中的十八亩水田,肯定远远不够,所以他还得再买些田地才成。

    这也是前段时日给春草置办嫁妆时,他向牙侩打听水田的原因。

    听了林远秋的打算后,屋里所有人,包括林三柱在内,都久久难以回神,此时大家想的是,若按着小孙子(狗子,小侄子,小叔子)的想法,那么他们家能领到祭田粮食的,会有几人。

    特别是王香云和丁菊,如今她们俩正怀着孕呢,正是可以领口粮的范围。

    最后算出的人数是八人,而林大柱,再过四年就能轮到他了。

    而村里和他们差不多的人家可有不少。

    由此可见,若这一做法真能实现,那么对族人来说,日子可不止好了过一点点。

    老林头难掩激动,他想到的是,要真能领到口粮,族中那些连走路都费劲的老哥哥老嫂子,就不用再强撑着一口气,在地里忙活了。

    “远秋,要是这样,那咱家不是还要再买许多田地?”

    林三柱突然想起前几日儿子问牙侩有没有成片水田的事,现在他才明白,原来儿子打的是这个主意。

    林远秋点头,“爹,儿子的想法是,既然咱家要惠及族人,不如干脆一次性做的大一些。”

    林远秋已经想好了,现下他口袋里还有一千二百两银子,他准备拿出七百两买水田,按着七两银子一亩的价格,那么七百两就是一百亩。

    横溪镇不是京城,这边买水田要容易一些。

    只不过买的数量过大,就只能东拼西凑了。

    那日几间牙行的牙侩都说了,若不要求所有地必须连在一起,那么凑出一百亩地是肯定没有问题的。

    听到儿子说干脆一次性做大一些的话,林三柱想了想,突然觉得非常有道理。

    过不了多久,他们一家就要搬去京城了,若走之前只捐个十几亩地给族里,那么在族人们的眼里,自家就是拍拍屁股一走了之了,说不定还有族人会骂远秋是白眼狼,毕竟每次关于远秋的事,好多族人都在忙前忙后的帮着张罗,就像几日后的状元宴,大到迎来送往,小到桌椅板凳,以及洗菜洗碗,族长都已经替自家安排的妥妥当当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