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小说 - 历史小说 - 盛唐小女官在线阅读 - 盛唐小女官 第48节

盛唐小女官 第48节

    据说蔡文姬归汉后,曹cao曾让她把蔡家藏书默写下来,于是她一口气默了四百多篇,无一字错漏!

    是个很厉害的才女没错了!

    天下一乱起来,蔡文姬这么了不起的才女尚且流落胡人之手十余载,更何况是普通人?

    本来三娘只是觉得这曲子听起来叫人难过,想起蔡文姬所处的背景后鼻子更酸了,眼底蓄满了泪花儿。

    她并没有深入地读史书,这些都是她从颜真卿那儿听来的,汉末后北方各族已经如此肆无忌惮,后面会有胡人彻底占据中原、两晋之间“衣冠南渡”的事就不奇怪了。

    大唐对待外族都十分优厚,连日本来使都能在朝为官,像汉朝那种高喊“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情况是不存在的。所以哪怕李俨“梦见”胡人可能扰乱大唐,她们一时也无计可施。

    大唐真要乱起来了,有多少人能比蔡文姬幸运呢?

    这么一想,三娘的眼泪便啪嗒啪嗒往下掉,哭得鼻头红红的,看起来好不可怜。

    李颀这个主人翁瞧见三娘这般情态,命侍女捧来温水替她擦擦脸,口中笑道:“难怪摩诘早早收你当弟子,果真是个听得懂琴的。”

    董庭兰也不由多打量了三娘几眼。

    他平生不喜锦衣华服、不喜山珍海味,只爱自己的一把琴,偶尔受人之邀前去弹奏,他也会为了蹭口酒喝弹上几曲。

    只是许多人要么瞧不上他的穷酸,要么听不懂他的琴曲,久而久之他也就不登这些钟鸣鼎食之家的大门了。

    这次他愿意借住李颀家,一来是因为李颀说他家有本不错的琴谱可以借他研读,二来是李颀本身也是擅于弹琴的,勉强也算是个不错的同好。

    没想到这么一个几岁大的小娃娃,居然能听他弹琴听得落泪不止。

    等听了李颀的话,董庭兰又恍然了悟。

    ……原来这是王摩诘的弟子,难怪了。

    一曲既尽,宾客自然又举杯欢饮起来。

    三娘她们吃饱喝足,对喝酒不感兴趣,想出去玩耍。驸马萧衡便吩咐人跟着他们出去,正巧王维酒量不太好,便也起身说道:“我去看着她们。”

    李颀也不拦着,径自拉着几个嗜酒的新朋友、老朋友一起喝个痛快。

    王维随着两小孩到了屋外,只见夜幕早已悄然降临,周围竟是黢黑一片。

    正是夏末秋初、风高气爽的好时节,又是逢上月牙儿小得看不见的朔日,满天星斗历历棋布,瞧着格外赏心悦目。

    小孩子的情绪来得也快、去得也快,刚才还在哭鼻子的三娘这会儿又快活起来了,借着星光与灯笼的光亮左看右看。

    王维正看着两个小孩儿高高兴兴地在外头玩耍,忽听三娘惊喜地喊道:“看,萤虫!”

    按照古时的说法,大暑之后“腐草为萤”,也就是说季夏时节萤虫最多,到了立秋倒也还能瞧见它们打着灯笼寻找伴侣的身影,不过大抵都是些落单的可怜虫了。

    萤虫大多只出现在乡野间,三娘和萧戡看到它们的机会都不多。她俩开始跑来跑去逮萤虫玩,逮到以后还屁颠屁颠拿去向负责出来看顾她们的王维献宝。

    第一次近距离看清萤虫模样的王维一阵沉默。

    ……真是谢谢你们了。

    三娘很有探究精神地想琢磨怎么囊萤夜读,萧戡听她讲完囊萤夜读的故事后二话不说掀起自己的衣摆,嗤啦一声撕下片薄薄的白绸来,积极问三娘:“用这个裹吗?”

    王维:?????

    小孩子对这种说干就干的cao作似乎接受良好,三娘就没有王维这么惊异,而是提出另一个重大难题:“我们没有针线,怎么把它缝成囊?”

    萧戡也恍然想到了这一点,抬起小脑袋左看看右看看,最后把目光转到仆从提着的灯笼上,和三娘说起自己的主意:“把它们放进灯笼里,再用这布把开口处盖起来,这样萤虫就飞不出来啦!”

    两小孩嘀嘀咕咕地商量好了,便开始更卖力地去祸害人李颀庄子上的萤虫。底下的人怕他们累着了,也一起帮忙抓,没过多久就成功把周围的萤虫都惊走了。

    好在战果也是十分丰厚的,被他们腾出来当萤灯的灯笼里已经塞了不少萤虫,可惜比之周围的灯笼光芒还是有些微弱,其中一部分萤虫受了惊吓后便不再发光了,似乎不太适合拿来夜读。

    那若明若灭的萤光倒是挺好看的。

    三娘刚才抓萤虫抓得满头大汗,此时凑近看见萤虫在灯笼里盲目乱飞、挣扎徘徊,又忍不住对萧戡说道:“要不把它们放了吧。”

    萧戡天生一股子莽劲,做事向来不爱问为什么,闻言二话不说把覆在上头的白绸挪开。

    点点萤虫争相飞出。

    三娘拉着萧戡退后一些,眼也不眨地看着萤火四散开去。

    “我不该怂恿你跟我一起抓它们的,还是让它们自在地飞来飞去比较好看。”三娘认真和萧戡反省自己的做法。

    萧戡看看天上渐渐飞远的流萤,再看看灯笼底下那几只被他们祸害到已经飞不起来的萤虫,点着头说道:“那我们以后不抓了!”

    王维见时候不早,笑着提醒道:“走吧,该回去歇着了。”

    三娘向来听话得很,玩了大半天也确实累了,乖乖跟着王维回去了。

    夜里三娘冲了个澡,把跑出来的汗都洗得干干净净。

    结果第二天就碰上了身上变得酸酸臭臭的萧戡。

    三娘:?

    三娘不动声色地挪得离萧戡远一些,跑去寻王维展示自己这段时间以来的习琴成果。

    她绝对不是老师不在就不好好练习的坏小孩!

    对这么小的“学生”,王维自然是鼓励为主,又教了她两首简单曲子指法供她平日里练习。

    三娘信心满满地说道:“等九月放授衣假,我一定过来弹给您听!”

    王维含笑应了个“好”字。

    三娘这才依依不舍地和王维话别,与萧戡他们一起踏上归程。

    很快地,驸马萧衡带着儿子回到公主府。

    新昌公主刚哄睡一双小儿女,听人说萧衡父子俩回来了,忙出来看看儿子的情况如何。

    这一看,唇角就止不住地抽搐。

    大的满身酒气就不说了,小的身上臭烘烘是怎么回事?

    还有儿子的衣摆怎么缺了一大块?

    他们到底去干了啥哟!

    爹带孩子出门,细心程度大抵是“崽活着就行”,想维持崽干净可爱的状态是不可能的。

    竟是连件换洗衣裳都没有带。

    新昌公主无奈地让人把儿子拎去洗澡,边跟着往里走边伸手戳着他脑门说道:“你看看你,身上一股子酸臭味,别人闻见了不知道怎么嫌弃你!”

    萧戡听后睁圆了眼,气愤地说道:“好哇,难怪回来的路上阿晗不爱和我挨着坐,原来是嫌弃我身上臭!”

    新昌公主:“……”

    居然已经丢过人了!

    新昌公主无情地吩咐底下的人把他多搓两遍。

    第57章

    又过了几日, 仁风里那边的宅院修整好了。仁风里离建春门很近,离南市也很近,竟是和他们在长安的宅邸差不多。

    以郭家祖父几十年的积蓄不是买不到更好的, 只是如今在天子眼皮底下,你又是买庄子又是置宅,莫不是生怕旁人不知道你兜里有钱?

    如今朝廷正缺钱呢, 年初圣人才刚下旨抄没了长安一富商的家财,谁都别撞枪口上去。

    何况郭家祖父是想把这处宅院留给三娘的,自然不能买太贵,就像妻子说的那样, 当家的得考虑“不患寡而患不均”的问题, 真叫儿孙因为这件事生出嫌隙来反而不美。

    就按三娘得的赏赐来买吧,三娘不仅因为两次御前召对拿了赏赐, 还因为与皇长孙李俨一起发现那位懂得雕版印刷的老僧而得了厚赏, 换算下来买下这处宅邸和嵩山别业绰绰有余。

    更别提玉真公主和新昌公主也给她赐了不少好东西。

    哪怕这两位公主算是公主之中相对节省的,她们赏赐下来的东西依然样样都是上品。

    要知道开元初李隆基减少公主食邑, 把皇妹降到千户、皇女降到五百户。结果公主们纷纷抱怨这么点食邑连出行的仪从都征调不过来!

    而一个中下县的人口也不过千户左右, 下县更是直接不满千户。

    倾举县之力都没法满足公主日常起居所需要的人手,可见她们的生活得是多么豪奢。

    皇家从指缝里漏出来的好处,都足够三娘有安身立命之本了。

    有宅有地,想做什么都不慌!

    唯一比较麻烦的是,仁风里离百孙院太远,三娘想继续去蹭课不太容易。不过也不是没有解决办法, 可以非休沐日留郭幼明陪三娘继续住官舍,等休沐日她们再回仁风里。

    或者早上坊门一开就由郭幼明骑马带三娘过去上课也行。

    左右皇孙们上课不算太早。

    三娘听了这么两个选择, 立刻表示要骑马。

    郭幼明无奈地说道:“那我得天天陪你早起了。”

    三娘眼巴巴地看着她家八叔。

    郭幼明把人拉进怀里可着劲揉搓了几下,叹着气说道:“算了算了, 谁叫我是你叔?”

    郭家祖父说道:“你是该勤勉些了,你看你都十五了,该相看人家了,可别继续见天儿游手好闲、东走西晃!”

    郭幼明眼看郭家祖父要还要继续念叨他,二话不说扛起三娘就跑,生怕自己马上就得肩负起传宗接代、养家糊口的重大责任。

    三娘环着她八叔的脖子闷笑起来。

    等郭幼明带着她跑出老远,她才把下巴枕在她八叔肩膀上,很有些惆怅地说道:“要是八叔也有了孩子,肯定就不能经常陪我玩了。”

    郭幼明道:“那你让你阿翁别这么快催我娶妻生子。”

    三娘鼓了鼓脸颊,闷声说道:“可是我又不想八叔你孤家寡人。”

    郭幼明道:“叔对你这么好,你不给叔养老送终?”

    三娘顿时感觉自己小小的肩膀又一次变得沉重起来。

    从她八叔找阿翁要钱花的频率就知道养她八叔可费钱了。

    好愁人哦!

    郭幼明见她还真认真考虑起来,不由抬手刮了刮她的小鼻子:“逗你玩的,过几年我肯定会成家立业,生几个弟弟meimei给你玩儿。”

    郭家祖父看着叔侄俩在外头凑一起嘀嘀咕咕,总感觉他们没说什么好事,只能无奈地摇了摇头。他家儿孙都太多了,光是婚事就得寻摸不知多少家,真是叫人头疼。

    七月初便有个吉日,郭家祖父想着在自己家给三娘过乞巧节挺好,便决定就着吉日搬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