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敌国郡主后 第104节
这位愣头青御史名叫崔瑛。 崔瑛一步跨到殿中,紧接着张口就给满朝朝臣并御座上的皇帝来了个巨大的惊吓:他要弹劾永靖侯勾连关外倒卖粮草并杀人灭口,以及定国公包庇妻弟,为其抹平破绽。 崔瑛说,永靖侯奉命戍守朔州重镇大郧时,曾经借主将身份私开大郧城中粮仓,将存粮倒卖给关外乌戎,与乌戎往来甚密。永靖侯在任时与乌戎屡起冲突,每每有所斩首缴获,正是他和乌戎事先勾结,彼此做戏的结果。而永靖侯用来请功的那些乌戎首级,乃是他杀良冒功,用大晋百姓的头颅来冒充乌戎骑兵。 不仅如此,永靖侯倒卖存粮、杀良冒功的风声走漏,他为了灭口,竟将手下参与此事的副将全家老少尽数秘密杀害。而定国公察觉此事后,为了保住妻弟,替他收拾首尾,抹平破绽,犯了包庇大罪。 崔瑛语气悲愤、洋洋洒洒说完这一席话,朝臣们全都愣住了。 明湘也愣住了。 无他,这次南北开战,定国公正是大晋任命的主帅。 或许是她的心在多年鬼蜮算计里早已经冷硬如铁,听完崔瑛弹劾的这番话,明湘生出的第一个念头居然是:这会不会是南齐的阴谋。 倒卖粮草、往来乌戎、杀良冒功、杀人灭口——其中还有朝廷官员,数项罪名叠加起来,永靖侯全家老小都得提着头在西市相见。而他的姐夫定国公,既受永靖侯牵连,自己又犯了包庇罪,最轻也逃不掉一个削爵去职的后果,不要说继续当大晋主帅,能保住个定国伯的帽子蹲在家里就算是邀天之幸了。 先不提这些罪名是真是假,既然扣上了大罪的罪名,就不能不清不白含糊过去,必须得查清楚。可现在定国公还在镇远关担任大晋主帅,难道要把他临时撤下来开始查? 在南北战事正酣的这个关键节点,突然临阵换将开始清算大晋主帅的罪名,军队不立刻哗变都算是运气好了,还怎么和南齐打? 而若是不撤他的职位,崔瑛所言如果为真,定国公会不会担心被清算,直接投了南朝? 种种思索在她的心底一掠而过,明湘问:“这个崔瑛出身来历是什么,他拿出证据了吗?” 戍卫指挥使立刻回话:“崔瑛亲口所言,他说自己手中有证据,但没来得及当朝展示。” ——‘没来得及’当朝展示。 指挥使接着说:“崔瑛,云州温县人,都察院御史,年二十七,是先帝朝取中的最后一届进士,初于翰林院任翰林,三年后转都察院任御史一职。” 亏得这位指挥使是专门负责朝会戍卫的,满朝官员的出身来历多多少少都有些了解,否则这片刻的功夫还真来不及去查崔瑛的出身来历。 “等等。”明湘疑惑道,“永靖侯奉命戍守大郧时,是承运……承运哪一年来着?总之崔瑛那时肯定还不是进士,这都多少年的事了,他怎么知道,又哪里来的证据?” “况且。”她蹙起了眉,“云州人?” 风曲微一颔首,淡声道:“郡主明察。” 他说:“这个崔瑛,是云州学派的人。” 第119章 起意离京 “皇姐。” 桓悦匆匆迎出来, 肃冷的面色终于泛起些许和软:“你听到消息了?” 明湘嗯了一声,和他往宫院中走,问:“现在如何了?” 桓悦目光往正殿及西侧殿一扫, 冷哼道:“邓诲和叶问石还在装傻子, 另外几个倒是肯开金口,也只不咸不淡说两句。” “永靖侯怎么说?皇上总得允许他自辩。” 桓悦神色一动:“崔瑛说完,勋贵们当场就鼓噪起来,朕匆匆散了朝会, 现下勋贵都在偏殿待着。” “我去吧。”明湘不等桓悦说完,就猜出了他心中所想。 桓悦点头:“好,那就托付给皇姐了。” 他目光一垂,从明湘雪白的颈间掠过,或许是赶回来太过仓促,一缕乌发从鬓边垂落, 落进了领口中。 桓悦抬手, 替明湘将那缕发丝挑起来别好, 又含笑深深看她一眼,再抬眼去看明湘身后不远处跟着的鸾仪卫玄部统领风曲时, 恢复了平常的语调:“你随朕来。” 桓悦带着风曲回了正殿,而明湘则去了偏殿见以定国公世子、永靖侯为首的勋贵们。 这一去就是一整日,一直到天色暗淡下来, 宫门下钥的前夕, 重臣们才陆陆续续出宫,一个个神色严峻。 当桓悦回到福宁殿里的时候,明湘已经梳洗更衣, 只着白色寝衣平躺在御榻上, 两位宫女正用软缎替她绞干头发。 桓悦挥挥手, 示意宫女下去,自己拿过软缎包裹住明湘的发尾轻轻绞着。 明湘睁开了眼,似是想要坐起身,却被桓悦一手压住肩膀:“皇姐躺着吧。” 明湘继续平躺在榻上,又闭上了眼,神情安详中略带疲惫。她没有问桓悦,桓悦也没有问她。 白日里二人已经抽时间交流过数次意见,到最后文臣和勋贵索性一同坐进正殿里,发生了激烈的争执。最后桓悦一锤定音,将崔瑛状告的永靖侯罪过交由刑部彻查,在案情水落石出之前,仍然本着疑罪从无的原则对待永靖侯。 而出首状告永靖侯的都御史崔瑛,则被桓悦指给了风曲负责。 说的直白一点,就是把崔瑛给关进北司去了。 作为左都御史,都察院总宪的邓诲,经过一日的争执下来,这次倒没有提出反对——鸾仪卫抓人和刑部抓人是不一样的,因为鸾仪卫本身在朝臣中的风评不好,所以被鸾仪卫抓走造成的声名损伤反而没有那么大了。 这听上去离谱又可笑,但事实上的确如此。 况且,邓诲力保崔瑛,也并非是出于私心,而是他既然做了左都御史,掌管都察院,那就必须要为都察院中的每一个御史出头负责。但邓诲出头保崔瑛是一回事,心里对崔瑛不满又是另一回事了。 ——先不提崔瑛状告的永靖侯罪名是否为真,也不提崔瑛事先根本没有和邓诲通气使得邓诲无比被动。单单只提崔瑛选在南北战事正酣的这个节点上状告永靖侯,还将大晋主帅定国公一同拖下水,这就足够邓诲对崔瑛产生疑心不满了。 邓诲再怎么铁面无私忠直敢言,但他能坐到七卿之一的左都御史,就说明他绝不是个没有脑子的蠢货。因着他位高权重,如今战事的情况他大都清楚,现在南北战事正到了关键胶着之处,如果在这个关键节点上主帅获罪,大晋别说是赢了这场战事,能稳住军中不内乱就算不错了。 在邓诲看来,哪怕永靖侯罪名为真,也不能在这个关键节点上清算他,至少要等到南北战事结束再说。否则大晋临阵换将军心涣散,恐怕要重演一遍二十四年前镇远关的血色梦魇了。 定国公前方作战,朝廷在后方清算,对军心的影响多大,崔瑛会不知道吗? 距离永靖侯驻守大郧已经过了很多年,现在永靖侯全家老小都在京中,新任驻守大郧的主将和永靖侯府乃至定国公府扯不上半点关系。皇城下皇亲贵戚俯拾皆是,永靖侯再想干什么类似于杀良冒功的血腥大案几乎毫无可能。 换句话说,即使永靖侯所犯之罪为真,但这大罪已经过了多年,性质虽然恶劣,但是在当下不具备持续犯罪的能力,那么为了南北战争的局势着想,也该延后算账。 除非崔瑛是永靖侯杀良冒功的直接受害者,否则他没有理由一刻都等不得,非要在这个节点上公然状告永靖侯,还将定国公拉下水。 可崔瑛祖籍云州,和朔州隔了十万八千里,根本扯不上关系。 因此,崔瑛贸贸然出首状告永靖侯,就显得非常可疑了。 在案情水落石出之前,先把他扣在北司里,既是出于对他的警惕,同时也是对他的一种保护——定国公是勋贵中的中流砥柱,而大晋如今文臣地位高于勋贵,这一场南北战事是勋贵们寄予厚望心心念念要打好的翻身仗,事关勋贵们日后在朝中的地位尊荣,他们不会也不允许任何人任何事挡在自己身前。 那么对于勋贵来说,出首状告永靖侯乃至定国公的崔瑛,简直就是他们的眼中钉rou中刺。如果放任崔瑛在外面自由来去,他很可能活不过这个九月。 北司虽然凶名在外,但朝臣们都认可,这是整个大晋上下除了皇宫外防守最严密的地方。待在这里,崔瑛神不知鬼不觉遇害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当然,这样一来,崔瑛面对的最大威胁就变成了鸾仪卫——鸾仪卫协办这起案子,以他们胆大包天的程度,会真的对着崔瑛这么一个处处可疑的人视而不见吗? 良久,明湘轻声道:“蠢东西。” 她这句话不知是在骂崔瑛,还是在骂今日文德殿中的朝中重臣。 桓悦将半干的软缎抽开放在一边,摸了摸明湘已经只剩下微微潮湿的头发,侧身在榻边躺下。 他抱住明湘,轻轻叹了口气。 这件事难办就难办在崔瑛是在朝会上嚷出来的,尽管桓悦已经下令封口,但这么多朝臣人多口杂,不可能完全不泄露出去。如果此事背后还有人推波助澜,那么即使封口朝臣也没用了,因为幕后之人一定会想办法将此事传开。 只要传开,这件事就必须尽快拿出个章程来。 “永靖侯这件事,我打算交给刑部和鸾仪卫协同来办。”桓悦低声道,“不管真相如何,总得尽快给出个交代。” 他说‘不管真相如何’,其实是已经下定了决心,为南北战事计,即使永靖侯有罪,定国公有罪,也绝不能在这个时候办他们。所以查出来不管是真是假,它都必须是假的。日后桓悦再清算永靖侯,也必须得另外找借口。 明湘却道:“我觉得这是假的。” 她的语气十分笃定。 “怎么说?”桓悦问。 明湘说:“你觉得崔瑛是不是受人指使?” 桓悦想都不想:“当然。” 崔瑛告状的时间和对象都太可疑了,桓悦敢说,就算是力保他的邓诲,都对崔瑛心存疑虑。 “那你觉得谁在背后指使?” 这一次,桓悦给出的回答依旧很快,只是多了点不确定。 他说:“嫌疑最大的是南齐,其次么,有很小的可能是勋贵。至于云州学派,他们不会做这种蠢事。” 明湘嗯了一声:“如果是勋贵的话,他们的目标应该是通过给定国公身上泼脏水,从而让他失去担任主帅的资格,好自己接管军队,那么他们就不该在这个时候令崔瑛出首状告,而是会选在开战前夕。” 桓悦点头表示同意。 明湘接着道:“所以是勋贵指使的可能性很小,南齐的可能性最大,那么问题来了,南齐从哪里来的消息?” 桓悦若有所思。 明湘说:“南齐采莲司的能耐,我比你更清楚,他们的手伸到最北边的可能性不大,崔瑛拿出来的证据,是一封永靖侯副将留下的绝笔信,但这封信除了很旧之外,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它真是永靖侯副将亲手写的。” 按崔瑛的说法,永靖侯驻守大郧时的副将是因为知道了他杀良冒功而被灭口的。但在兵部的记录里,这位副将是因为回京述职时遇上泥石流,举家不幸埋在了泥石流下。 “你看,唯一的物证不能直接证明永靖侯杀人灭口,其他线索需要时间去深挖。”明湘睁开眼,注视着近在咫尺的桓悦的脸,“这给了我们机会,因为现在我们不能立刻证明永靖侯是清白的,但对方也无法立刻证明永靖侯确实犯了罪。” “以我对采莲司的了解,如果这件事是真的,他们反而会把这件事包装上一层虚假的外衣,引得我们大张旗鼓去查,一心要还定国公清白,查出真相后无法收场;而只有这件事是假的,或者他们只是猜测,没有实际证据,才会直接利用崔瑛抛出消息,甚至不惜废掉这颗棋子。” 她停顿了片刻,继续道:“今日在文德殿,你指派刑部侍郎李景去朔州查这起旧案,我当时就生出了一个想法,不过还是想先回来和你商量一下。” 桓悦道:“你说。” 明湘望着他,平静道:“不管这件事是真是假,我觉得我有必要去镇远关一趟。” 第120章 算计 桓悦蓦然变色:“不行!” 少年皇帝秀美锋锐的眉蹙了起来, 眉心拧紧:“镇远关乃交战之地,其间凶险难以计数,就算要去, 也该在朝中择选有赴边经验的臣子, 何需一位天家郡主亲自前去?” 还有半句话他没有说,但二人都心知肚明。 遣人去镇远关与否,今日内阁阁臣争执半晌,均难以决断——派人去镇远关见定国公, 虽然用意是安抚为主,但万一定国公瓜田李下草木皆兵,思及前朝种种削除兵权鸩杀大将的黑暗往事,以为皇帝有意夺他兵权,直接一不做二不休,挟手中二十万军士投了南齐、或是掉头北上如何是好? 那不派人去呢?仅仅传书令定国公写奏折自辩?朝中诸公居于庙堂之高, 或能心照不宣顾全大局, 将此事压下, 但若崔瑛背后果真隐藏着幕后黑手,必然会在民间推动流言四起, 届时朔州百姓、白衣士子若被鼓动而起,朝廷势必会面临更加被动的局面。 这根本就是个难解的死局,朝廷能做的事有很多, 但倘若不再三思量, 待对方进一步出招,很有可能反而不如按兵不动的效果好。 桓悦是个冲龄为储,少年登基的年轻帝王, 他的行事风格纵然包裹在一层温和宽厚的外皮下, 本质上仍然具有年轻帝王的特点——激进而且锋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