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小说 - 历史小说 - 十四阿哥是团宠[清穿]在线阅读 - 第223页

第223页

    折子上是类似于现代图书馆、博物馆馆长的一个职务,然教育下一代之责甚重,馆藏之物亦都是国宝,这份象征意义多过于实权的职位,正合适这位曾身居高位的落魄皇子。

    “二哥可以好好考虑,十四去看看弘皙他们。”罗协照旧给胤礽行了弟弟的礼,这个礼数他从未断过。

    “十四你如今身居议政大臣高职,不可再如此。”胤礽开了口,像是松了一口气。

    这话的意思便是有意向,否则他们兄弟俩在这咸安宫内行礼又不足为外人道,唯有胤礽打算“出山”,才会开始计较起他们职务之间的礼数。

    “二哥,这是要同十四生分了?”罗协表情却是甚夸张。

    但他知道胤礽就吃这一套,凡事给他表演在面上,让他去猜,他指定能给你想歪了去。

    胤礽果然笑道:“十四你这是想到哪里去了?你二哥永远是你的二哥,这点多年以来你已经向我验证,而二哥以为也做得不错了。勿要多虑,胤禵。”

    “好说好说,二哥。”罗协仍是笑得甜甜。

    胤礽看着面前这个清秀男子,脑海里突然想起那个幼时因为体弱作女装打扮玉雪可爱的十四弟弟,那时他倨傲,即使心里觉得可爱,也只是远远看了一眼,未曾再多有其他亲近。

    胤禛,如今的新帝曾问过他,在他八岁以前是会和弟弟们一起分享汗阿玛单独赏赐给太子的好东西,只是后来康师傅严禁了此事。

    康熙爱胤礽,爱到骨子里,立威到不顾人间亲情,这才断了他们的兄弟情。

    如果时光能够重来,胤礽想,他一定会上前去,对着可爱的小胤禵捏上一把他的小脸,并将自己屋子里的好东西都给他。

    罗协瞧着胤礽有些rou麻的表情,太子爷这是被哥哥感动了吗?为何一脸神往?

    总觉得好像哪里不对。

    *

    “好,大哥,好!”罗协照常在公所里对着庭院里将手中长枪舞得虎虎生风的胤褆一番彩虹屁的吹。

    吹完,待胤褆休息得差不多,罗协才将手里的折子递给了他。

    胤褆瞧见了那明晃晃的龙纹折子,一时竟然不知道该不该不高兴,于是只好面无表情的接过。

    接过之后他的表情就更奇怪了,其复杂程度罗协一时竟猜不透他是何心思,也形容不出来,只好同样面无表情地问了声:“大哥,怎么样?”

    “臣,谢主隆恩。”胤褆一身不是十分闪亮的银色戎装就势朝着紫禁城的方向行了大礼。

    直郡王,你可真是直。

    罗协回去跟胤禛汇报情况:“二哥让我不能再对他行礼,大哥是直接对哥哥行了个礼。”

    胤禛只是高冷地点了点头。

    这两份折子虽然是罗协的主意大半,但他当初其实也没想过曾经的直郡王会接受工部下设“路政司”这个要钱没钱,每天在外奔波劳碌的职务。

    许是被关得实在太久了吧,胤褆在马上得的功劳,自然是渴望外面的世界,既然没有那个位置,亦从未设想过有一天他还能自由徜徉在这人世,铺路就铺路,缺钱他厚着脸皮去要,这些比起自由都算不得什么。

    有如今的议政大臣十四爷作保,他们这些兄弟性命无忧。

    真十四的离去,罗协帮助胤禛得到了真心服从的廉亲王,他同样位列议政大臣,接管最为容易收揽人心的民生事宜,即是赈灾。

    这项活,不是谁都能揽下,胤禩苦笑着也受了。

    解决了这三座大山,往下便是各路已经有了职务的哥哥们的日常窜门。

    但凡他们心中有个什么想法,廉亲王如今亦是个勤勤恳恳的份,平日里也很难见得到他。

    至于实权最大的怡亲王十三爷胤祥,绝对说得上话的一位,但奈何他和胤禛根本穿同一条裤子,说了等于白说。

    于是第一个找的永远是有着议政大臣的名,每天仍是悠哉就当个传话筒功能的十四爷胤禵。

    至于为何这位最亲最宠的亲弟弟至今没能有个封号,据说是因为雍正皇帝太过看中,如何表达他独一无二、至高无上的宠爱,每天都在想,换了一批又一批都感觉不太满意,以至于迟迟定不下来。

    罗协自然也不急,不过虚名。

    三阿哥在礼部基本是没什么苦恼的,但对于想要整理的书库十分有想法,他愁雍正不给他递人才。

    胤礽那边不敢接的八旗子弟的整顿任务交给了在兵部的五阿哥,哈,五爷终于能正儿八经“收拾”那些大爷了,乐得每天上班干劲十足。

    每天都能整理出一大叠“小报告”借着十四爷的手要递给皇帝。

    至于为什么自己不去,当然还是因为怕啊,反正有个又可爱又好说话的工具人,不用白不用。

    然而罗协和八福晋之间的交情也不是假的,“小报告”他会鉴别出真假之后再交给哥哥定夺。

    自行车的掌管权后来移交给了整治“大烟”有功的七阿哥,正好他在工部十分合适,同样和在他工部两人有商有量做着的还有全国的水利工程。

    十二阿哥静得下心,思维又十分发散,处理这等精细工程很是合适。

    和八阿哥、九阿哥不同的是,十阿哥胤珴将罗协交给他的一份科举章程从康熙朝开始一步步实施到了雍正王朝,不时改进,不时获得上下一致嘉奖,竟像是完全避开了夺嫡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