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小说 - 历史小说 - 龙啸大明在线阅读 - 第215节

第215节

    明石姬进屋之后,教主立刻问道:“石姬,你这次进宫的情况怎么样?”

    明石姬道:“回禀教主,夕颜说她有办法,可以让东林改变主意,立刻调商毅进京,但就是担心商毅不愿来。”

    玄皇教主也不禁面露喜色,道:“夕颜的担心也有道理,我看你就在辛苦一趟,到浙江去劝说商毅,只要他来,我们一定全力配合他。”

    ————————————

    自从《杭州时报》把清军南侵的消息公布出去之后,在毎一期的报纸上都会刊登清军的进展消息,一边指责东林党的失策,一边又宣扬清军的残暴行为,并且劝说南京市民,尽可能出城去躲避。

    而随着消息传播,南京城内外的恐惧情绪也在与日俱增,一开始是在外地有亲友的人纷纷出城逃离,去投亲靠友去了。接着是一些有钱的大户,也纷纷将自己的房子地产等等,兑挽成金银,然后逃离了南京。而现在已经有不少百姓,也开始出城逃难。短短十几天内,已有十余万居民离开了南京,各奔他乡而去。

    另一方面,南京城里的秩序也开始混乱起来,抢劫偷盗事件也层出不穷,一直发展到了公然械斗,史可法入南京之后压制下去的这地方帮会势力也都又死灰复燃,纷纷又拉帮结派,在南京城中公开的抢劫打砸,而且这一次,有不少军队都参与进来,因此整个局面也比倒马事件之后更乱。

    面对着这样混乱的局面,执政的东林党根本就一筹莫展,拿不出一点办法来。一开始内阁还下令,关闭城门,不许百姓出逃,但守门的士兵都跑光了,城门自然也守不住了,而从此之后,东林党也再没有任何行动了。

    当然东林党不采取行动,也是因为实在抽不出功夫来,因为每一天的朝会。几乎都是在争吵中渡过的。自从清军南侵的消息被《杭州时报》捅出去之后,倒顺派的几名主要成员,以及内阁的二名阁员也就成为众官员们攻击的目标,有人指责他们封锁军情是何目地,莫非是想等清军打到南京来,把皇上,圮大家都一网打尽吗?也有人指责他们不该逼走了李自成,导致清军一路东进,畅通无阻;还有人干脆就要求他们辞职谢罪,然后调商毅出兵,来保护南京。

    而在指责他们的官员中,有不少是在顺逆之争中,他们的支持者,甚致还有不少就是东林党的成员,现在也都反戈一击了。当相也不是所有的人却转变了立场,还是有一部份死硬到底的官员,极力的分辩自己的倒顺行为是正确的,错的是史可法、吴甡、商毅他们。

    于是每天的朝会就变成了官员们的吵架大会,而且内容也从最初的顺逆之争,该不该调商毅进京,一直引申到什么君子小人、天道人欲、忠jian事非的辩论上来。而清军大军逼近的事情,却似乎全被遗忘了。

    就在这时,朝堂中又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司礼监的秉笔太监卢九德带领着一帮小太监来到了当场,花了老半天劲,才算让所有人都停了下来,然后卢九德才宣称,皇帝朱由崧要升殿设事,招集所有官员上殿。

    第三卷 离乱篇 第二一五章 全力备战

    “集合,集合。”

    “立——正!”

    “向右看——齐!”

    “向前——看!”

    “稍息。”

    随着一阵杂乱的口令声音,在军校的大cao场上,不一会儿就按照各自的班级,站好了十几方阵。而陈永华和夏完淳两人和其他的同学一起,站好了队伍。他们现在己经在军队学习了四个月,而且渡过了最初三个月的预备阶段,也成为凤凰军事学院的正式学生。被编入凤凰军事学院到第三期第十二班,全班一共有一百二十名学生,班级的教官叫刘青山。

    和刚入校时相比,这批新生的素质已经有了极大的提高,由其经过了四个多月的队列、步伐仪态训练之后,学生们在举手投足之间,也有了几分军人的风范,就像这次从起床到吃早餐再到列队,总共只花了不到四十分钟的时间。虽然和正规的部队相比,还有一段距离,但也初见成效了。

    而陈永华和夏完淳在四个多月的时间里也是经历了一场全新的观念冲击。不仅仅是因为军校的教学方式,严格训练和教授的一些所谓格物致知、经世济用之学,而且在军校的大图书馆里,他们还接触到大量海外的世界。

    在以前他们只是知道在海外确实还有国家,但对出于天朝上国的一惯自大心态,对海外的国家基本抱以轻视和漠不关心的态度,对他们的概念仅仅只停留在传教士和商人的印像,甚致是《山海经》一类的奇志小说。但通过大图书馆里的藏书,包括大量的图画,还有授课的西洋传教士们,使他们对海外的世界也有了一层理性的了解。

    因为陈永华和夏完淳的年龄都不大,尽管己经形成了一定的事非观念,但思想并不顽固,对于世界还充满了好奇心,因此也比较容易接受这些观念。中国并不是这个世界唯一的文明古国,而海外的国家并非都是蛮夷之国,他们的历史并不比中国短多少,而且同样也是丰富多彩,精彩分呈。虽难不能说海外的这些国家比中国更先进,包括一些传教士也承认,中国在绝大多数地方,中国都要强于欧州,但也不可否认,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中国的历史和文明,依然值得尊重。

    等全班整好了队伍之后,刘教官站到全班面前,宣布今天的任务,是在杭州城北部去贴标语、大字报,号招杭州市民齐心协力,全力支持商家军,抵抗清军的入侵。

    第三期的学生都是新生,本来是轮不到他们有外派任务的,但现在随着清军南侵消息的确认,商毅也下令整个浙江地区再次进入紧急态度,开始全面动员准备,迎战清军的第二次南侵。

    因为得到了商家军在北京的情报网络的消息,清军有可能在年内或开年再度发动南侵,因此在清军第一次南侵结束之后,浙江地区的全面管制状态并没有完全解除,再加上从南京的顺逆之争一开始,《杭州时报》就提到了清军有可能会发动南侵,在渐江地区到也没有引起太多的动荡,毕境浙江的百姓对商家军还是有充分的信心的。

    在全面动员进入战争状态之后,军校的学生也再次被发动起来,将配合统战部和行政部,进行战前的准备宣传,同时由于正式军队大都将开拔上战场,因此军校还有和预备兵一起,维持治安的工作,将由第一、二期的学生付责在城内站岗、值班、守卫、巡逻等工作,而第三期的学生是新学员,还胜任不了这些工作,主要就是在城里贴标语,写大字报,宣传抗清、安定人心。

    南京的顺逆之争当然也传到了军校里,并且在军校里也引发了一场讨论。商毅一直秉承着开明冶学的态度,因此并没有对学生们进行刻意隐瞒,将顺逆之争后进展情况通过《杭州时报》传递给学生,也没有要求军校对支持倒顺的学生进行压制,只是用道理和事实进行说服,当然前提是支持倒顺的学生不许违反校规。

    一开始倒顺派还有一定的市场,但在清军趁着李自成撤军之后,发动了第二次南侵,支持倒顺的学生也在日益减少,因为军校毕竟不是道学,而且在为先帝报仇和南明灭亡中间选择,除了极少数死脑筋之外,绝大多数人都会作出理智的选择来。其实就是在南京发动倒顺的东林党,也是因为对南北局势判断错误,要是他们知道清军会这么快就发动第二场南征,也决不会傻得发动这场斗争。

    陈永华和夏完淳两人,由于各自的出身不同,在这场顺逆之争中所处的立场也不同。陈永华的父亲陈鼎虽然是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进士,但并不是官宦世家,而且因为明朝的灭亡,陈鼎并没有出仕为官,因此陈永华也比较容易接受从现实出发,招安李自成,共同抵抗清军。

    而夏完淳的出身,与和东林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的父亲夏允彝是江南名士,与东林党十分交厚,而且还是东林的另一个分舵——几社的创建者之一。老师陈子龙更是东林纟统的干将之一,因此在各种斗争中,夏完淳都是十分坚定的站在东林党的一边。但这次顺逆之争,却是东林党内部的斗争,而且斗争的双方:史可法、吴甡、钱谦益、黄宗羲都是很受夏完淳尊重的人,因此夏完淳也十分迷茳,不知道自己该支持谁。

    但在清军南侵开始之后,夏完淳才意识到,倒顺派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由其是这个时候,吴甡被罢官之后来到了杭州,因为暂时无事,也被商毅拉到几所学校里去帮忙教学,当然也让他现身说法,把这次顺逆之争的来龙去脉交待清楚。他是当事人之一,也是东林党的老成员,自然也有相当大的说服力,这才使夏完淳彻底倒向了挺顺一派,同时也对钱谦益、黄宗羲、四公子等人不顾大局的行为十分不满。

    不过这个时候李自成的败亡己经成为了定局,而且清军的兵锋也直逼南方,再争论谁对谁错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了,因此商毅也在军校中进行了全面的动员,要求学生停止争论,少些虚谈阔论,多做实干事情,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抵抗清军的准备工作中来,虽然他们还不能亲自上战场杀敌,但如果尽力保卫杭州的治安,加强抗州的宣传,也是为抵御清军做出贡献。因此陈永华和夏完淳也都决定响应商毅的号招,尽自己的力量,为抵抗清军的入侵,做出自己的贡献。

    军校第三期的学生基本都能识字,但像他们两个这样饱读诗书,下笔成文的人毕竟不算多,而且学问高的人一般也都受人尊重一些,教官也有意让他们付责一些教导其他同学基础知识的工作,有时写个什么通知、宣传也都叫他们代笔,所以平时两人在同期的同学中也形成了一定的威望,有了几分领头者的架式。

    而这次宣传工作,绝大部份标语,宣传文章也都是出自他们两人之手,因为两人都还写得一手好字,因此十二班付责的宣传工作也得到军校的不少表扬,也使两人的名字开始在学校中逐渐传开了。

    其实不仅仅是陈永华和夏完淳,就连吴甡来到杭州之后,也对杭州的兴旺繁荣景像大为震惊,他在南京的时候,也知道商毅在杭州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措施,清丈土地、扶值工商业,大力发展海边贸易,当然也逐驱了不少地方的豪强势力,其中相当一倍份都是有东林背景的人。

    有一些浙江的地方豪强势力惹不起商毅,只好迁移到南京来,当然就拼命诋毁商毅的这些做为,并且还有人上下活动,要求南京朝廷罢免商毅,这也是商毅不受大多数东林党成员待见的一个重要原因。不过一些到浙江经商的商人却都对商毅交口夸赞,虽然他们的意见不能直接反应到朝廷中来,但也能通过各种途径表达出来。因此商毅在南京朝廷中也是毁誉参半的两种评价。

    吴甡是一个久历宦海的老官僚,当然分得清楚其中的道理,但亲自到了杭州之后,才发现杭州的面貌确实是涣然一新,远不南京那种充满了腐朽之气的纸醉金迷可比。从这一点来看,商毅或许真的是一个靠得住的人。

    这次吴甡来到杭州,一方面是因为商毅邀请,一方面也是意识到南京靠不住了,因此尽早从南京抽身,在变通方面,他确实比史可法灵活得多。不过等吴甡到了杭州之后,却发现浙江地区或许可以真的在南京失守以后,继续抵抗清军,因此吴甡也开始动脑筋考虑以后的事情了。

    靠钱谦益、黄宗羲这一批人是肯定守不住南京的,如果能够在南京失守之前,把朱由崧接到杭州来,借助商毅的军事力量,就可以继续以正统的名议号招南方,而自已和商毅的关系,自然可以在新朝中站稳脚跟,也不用再怕别人来和自己争权了,如果朱由崧不幸也失陷于南京立中,则可以考虑另选一个藩王拥立。现在浙江附近的藩王还有在徽州府安置的潞王,和在衢州安置的鲁王,都是可以考虑的人迭。

    就在这时,却从南京发来诏书,招商毅出兵,拱卫南京。

    第三卷 离乱篇 第二一六章 朱由崧升朝

    弘光元年(1645年),十二月十八日。面临着清军咄咄逼人的攻势,一直躲在后宫里享乐,久未理事的皇帝朱由崧也终坐不住了,下旨升朝,招集文武官员,商议应付清军的进攻。

    说实话也没有什么好商议的了,因为现在谁都知道,整个南方只有商家军能够抵挡得住清军的进攻,只有把商家军调入南京来驻守,才是保住南京的唯一方法。因此朝会的目地只有一条,就是说服目前执政的东林党派系同意,调商毅出兵,戎卫南京。

    其实现在执政的钱谦益、黄宗羲还有候恂、四公子等人心里也都清楚这一点,包括在他们内部,也有人提议过,调商毅出兵。但在这一段时间以来,商毅不仅在《杭州时报》上连续发表攻击东林党的文章,而且还连上了三份正式的奏折到南京朝中,不仅要求朝廷罢免钱谦益、黄宗羲等人,重新启用史可法和吴甡,甚致暗示东林党现在己经把持了朝纲,架空了皇帝,因此只要朝廷下旨,自己可以带兵进京,清君则。大有和东林势不两立的意思。

    在这样的情况下,钱谦益、黄宗羲等人当然不敢调商毅进南京了,候方域甚致表示,一但调商毅入京,东林党人将会重复天启年的惨剧,死无葬身之地,因此宁可熬到清军兵临城下,设法与清军讲和,或者是弃南京而逃,也不能调商毅率军进京。而他的这种观点也得到了不少其他东林党的赞许。

    如果是真正的政治老手,就会明白,虽然商毅说得十分严厉,但实际上不过是政治领域中常用的套路,说白了夸大其辞,漫天要价,而这里面其实有很多可以缓合的余地,毕竟在政治范围内,没有什么是不能妥协的。否则以商毅目前的实力和兵力,早就可以长驱直入,直接打进南京城了。

    只可惜东林党的政治智慧一向都不怎么高,而且也习惯了不是黑就是白,不是对就是错,不是自己人就是敌人,只走极端而没有中间层的简单思维方式,因此根本不可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来,也就只能是一味的强撑着硬是不调商毅,但面对清军的逼近,却又束手无策,拿不出应对的办法来。

    不过这次在金殿上,有不少大臣都知道情况紧急,因此纷纷建议,立刻调商毅率军入京,保卫南京,还有几名大臣甚致认为现在调商毅都来不及了,建议朱由崧立刻幸架杭州,躲到商毅的势力范围里去。还有人对东林党的作风非常不满,要求钱谦益、黄宗羲等人立刻辞职,以谢天下。

    这些意见显然是不能被钱谦益、黄宗羲等人所接受的,因此很快在金殿上双方又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辩,而辨论的主题和内容,也很快就跑了题,变成了互相攻击和指责。而且开始的时候还是一个接一个的说,但后来就变成两个人、三个人争抢着说,最后所有的人都卷入了进来,整个金殿上也乱成了一团。而坐在大殿正中最高位置上的皇帝朱由崧,其本都被众官员给无视掉了。

    也不知吵了多久,朱由崧才在卢九徳的搀扶下,从龙椅上站了起来,一抬脚,将龙椅边的一个花瓷瓶给踢翻在地。“哗拉”的响声终于也提醒了众大臣,皇帝的存在,也就都慢慢停了下来,看着坐在宝座上的朱由崧。

    这时卢九徳才尖声道:“这可是在金殿上啊,你们就敢这吵闹,成何提统啊!这也太不把皇上放在眼里了吧。”

    众大臣听了,心里也都不由生出几分愧疚来,因此纷纷跪拜于地,道:“臣等不敢。”

    朱由崧这才开口发言,道:“如今清虏大军逼境,形势危急,朕意己定,立刻招商毅率军入京师拱卫,由内阁立刻票拟,交朕批红,马上向杭州下旨。”

    他刚一说完,钱谦益立刻站起身来,大声道:“皇上,万万不可,商毅拥兵自重,心怀异志,如调他入京,如少帝招董卓,必有大祸。”

    而黄宗羲、候恂、候方域、方以智等人也都纷纷起身,道:“皇上,千万不可招商毅入京。”

    朱由崧道:“不招商毅入京,清虏大军逼进,又何以抵抗呢?”

    钱谦益和黄宗羲顿时答不上来,而候恂赶忙道:“清虏大军不过是疥癣之疾,而商毅久藏祸心,才是朝廷的心腹之患,皇上不可……”

    “放屁。”朱由崧心里一急,连粗话都冒了出来,“清虏己占我大明半壁江山,如今几十万大军沿江而下,还是疥癣之疾。现在放眼江南,能敌清虏者,唯有商毅一人而己,你们却千推万阻,不调商毅率军入京,贻误军机,是何道理?”

    钱谦益道:“臣等皆是一片忠心,还请皇上明察。”

    听他还说自己是一片忠心,朱由崧越气急,道:“你们是什么忠心,清虏大军破城,你们还可以投降清虏,保全自己的性命,只有朕是必死无疑,这就是你们的忠心吗?”

    自从朱由崧即位以来,表现得一直都不是很强势,总是温温和和,给人以一个好脾气的印像,恶人都是马士英去当了,就是假太子案的时候,也没有在金殿这么急过,但这一次在存亡忧关的时候,终于火了。

    但他的话说得虽然严厉,但基本平时一惯的温顺表现,东林党的众人也没太在意,毕竟在他们心里,朱由崧就是一个没用的皇帝,因此态度依然强硬,钱谦益立刻道:“臣等忠心,天地可见,但调商毅入京一事,臣等万死也不敢奉诏。”

    一听钱谦益还不肯妥协,朱由崧几步从台阶上下来,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只见他一把扯下了头戴的龙冠,双手捧到钱谦益等人的面前,道:“好吧,即然朕指使不了你们,那么这个皇帝,我也不当了,你们谁愿当来当吧。”说着,他“仆通”一下,跪倒在地上,把龙冠放在自己面前,道:“钱先生,你来当这个皇帝吧,不然黄先生、候先生都可以,谁当都可以,我马上让位。”

    满殿的官员,谁也没有想到,朱由崧居然会来这么一出,不禁都被惊得呆住了,一时间谁也说不出话来。而钱谦益、黄宗羲、候恂等人也都傻在那里,过了好一会儿,才回过神来。一个个都不禁吓得汗流夹背,手足无措。尽管朱由崧不是东林党人属意的皇帝人选,而且在他继位之后的做为,也是一个标准的昏君形像,但他现在已经是公认的大明皇帝,这一点东林党人否定不了,也从来就不敢否定。在东林党和马士英斗争的时候,也从来没有想要把朱由崧推下去,包括南渡三大疑案,也不过是借来和马士英斗争,并不是真的想要推翻朱由崧。

    虽然在另一时空里,黄宗羲曾写书暗示过朱由崧的身份有假,但那时南明早己灭亡,清朝已经定鼎中国了,因此并不表示朱由崧在位的时候,黄宗羲有废除朱由崧的打算。而且无论是东林众人的道徳观念还是东林的宗旨,也都不可能真正有这种念头。

    因此众人慌忙又都跪倒在地,连头都不敢抬,磕头不止,只撞得地面上“砰砰”直响。口里连声道:“臣不敢,臣万死也不敢。”

    见到东林众人这样惶惶不安的样子,朱由崧也不禁来了劲,毕竟自己可被这帮人欺负过不少,因此也不理他们,大声道:“卢九德。”

    卢九德一直就跟在朱由崧身边,立刻应道:“皇上,老奴在。”

    朱由崧“哼”了一声,道:“别叫我皇上,现在皇上在他们这几个人里面,你立刻给我准备纸笔,我要下诏退位。”

    卢九德也一下子跪了下来,扯着朱由崧的袖子,放声大哭道:“皇上,您可不能这样啊!老奴就是死了,也不能让您退位呀。”

    而其他的官员也都回过神来,也都纷纷磕头,道:“皇上,您可不能这样啊!”

    朱由崧却越发来劲,挥动着双手,甩开了卢九德,道:“不要拉着我,这个皇帝,我是说什么也不当,不当了,你们谁爱做谁做吧。”

    这时卢九徳一边哭着,忽然大骂道:“钱谦益、黄宗羲、候恂,你们看看,你们把皇上逼成什么样子了,你们个个都是死罪,都该诛灭九族。”

    这一句话到是提醒了不少官员,忽然有一人大声道:“皇上,臣弹亥钱谦益、黄宗羲、候恂等人,不守臣节、欺凌天子,竞敢妄行废立之举,实仍十恶不赦之罪,臣请将其立刻拿下,交由三法司论议罪名。”

    有一个人开火,马上又有人接着道:“还议论什么罪名,我看应该立刻推出午门,用梃杖打死。”

    又有人道:“用梃杖打死算是便宜他们了,我看要用凌迟处死才行。”

    “光是处死他们还不够,还应该灭族,灭九族。”

    “什么灭九族,要灭十族。”

    ……

    而这时的钱谦益、黄宗羲、候恂等人,有的听清楚了,有的也没听清楚,但谁也不敢言语一声,为自己辩觧,只顾着一个劲的磕头,有的连额头都磕破了,鲜血滴落在金殿的地面上。

    第三卷 离乱篇 第二一七章 商毅出兵(上)

    在朱由崧升朝的第二天,朝野上下都钱谦益、黄宗羲、候恂等人群起而攻之,就连有一些东林党的成员为加入了攻击他们的阵营中,弹亥的奏章也如雪片一样飞向朝中来,仅仅只一天的时间,弹亥的奏章就达到二百多份,昔日的正人君子,道德楷模,在一夜之间就变成了王莽、曹cao之流的叛逆谋位之臣。而就在当天,钱谦益、黄宗羲、候恂等十七人因为承受不住这舆论巨大的压力,终于集体辞职。

    好在朱由崧只是批准了他们的辞职,到也没有对他们进行什么追究。然后立刻下旨,将史可法和吴甡官复原职,仍出任首辅和次辅。而东林分裂之后的南京的政治争斗又一次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因为史可法现在就住在南京,因此当天就被招入宫中复职,全权负责南京的防务,而史可法一上任,并且代表内阁提议,调商毅率军进南京驻守,也立刻得到了朱由崧的批准,并且决定以高弘图和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德化为使,到杭州去调商毅,同时也是招吴甡回南京任职。

    而且史可法还怕商毅不来南京,又亲自给商毅写去了一封信,请他千万以大局为重。并又给吴甡也写了一封信,请他尽力劝说商毅出兵。

    高弘图和王德化是十二月二十日从南京出发,两人也知道现在情况危急,不容耽误,因此也是一路急行,这时江南入冬以后的第一场大雪已经过去了,气温也有些回暖,虽然路上还有不少化雪的积水,但也算比积雪好走,而且由其是从湖州到杭州的这段路,都是新路,宽阔而平整,也没有积水,行程也大大加快,在二十二日就到杭州,而在进城的时候,两人也受到了商毅和吴甡的热烈欢迎。

    在宣读完朝廷的诏书之后,商毅也立刻表示,自己和东林党人并无私仇,为国效力,义不容辞,而且在浙江地区的兵马粮草物资都己经准备好了,明天自己就会出兵,赶到南京去驻守,也请两位使者放心。

    高弘图和王德化听了,也不禁大为安心,想不到商毅一口就答应了下来,而且连史可法的书信都没有出示。不过这样一来,南京到是还有守住的希望。

    原来就在高弘图和王德化到达杭州的前一天,玄皇教的密使明石姬己经赶到杭州,面见商毅陈述利害,并且表示,现在东林党己经不是障碍了,而且玄皇教可以控制南京的局面,因此只要商毅愿意率军入南京驻守,玄皇教愿意尽一切力量配合商毅,守卫南京,抵抗清军。

    其实在南京发生的事情,商毅也早就知道了,也觉得在金殿上发生的事情十分好笑,想不到朱由崧居然能够想出这么一招,在金殿上让东林党吃这样一个闷亏,当然这一切都玄皇教在背后指使策化的,到是真不容易。不过皇帝当到这一步,也确实够可以了。商毅并没有怀疑明石姬的话,因为凭朱由崧的智商,肯定想不出这种损招,看来玄皇教确实己经牢牢的把朱由崧抓在手里了,在剪除了东林党之后,也的确可以控制整个南京的局面。

    虽然商毅己经做好了南京沦陷,以浙江的力量来抵抗清军的打算,但那些都是建立在东林党死都不肯调自己去驻守南京的最坏打算上,从商毅心里来说,还是十分希望能够守住南京的,因为南京不失,清军就不可能绕过南京来进攻浙江地区,这样一来,浙江地区不用直接去面对清军的兵锋了,也可以大大减轻战争给浙江地区带来的破坏和影响。对浙江地区还是大有益处的。而且还可以加强自己抵抗清军的纵深空间,和回旋余地。

    另外同时南京是整个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又是现在南明的首都,因此无论是在战略意义上还是在政治意义上,守住南京,整个南方的抗清局面,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商毅在和明石姬商谈过之后,也决定立刻出兵,尽全力守住南京。

    不过虽然决定出兵,但商毅也知道,想守住南京可并不容易。现在南京面临的局面确实十分危急,因为清军从长江两岸齐头并进,沿江的战略要占几乎全都失守,南京城也直接暴露在清军的兵锋面前。

    虽然南京城的城防设施十分坚固,但需要防守的面积太大太广,至少也需要五到六个师才能完全守住,而现在的商家军,也不可能把这么多的兵力都集中在南京城里驻守。因此商毅也迅速作出计划,只以少量兵力驻守在南京城里,守住几个关建的要点,在清军进攻时,可以适当弃守几处城门,把清军放进城里来,并且利用城市内的街道要点地区和自已对南京环境的熟悉,和清军打巷战。

    反正只要是不退出南京城,就表示南京并没有完全失守,在政治和战略层面上,都能说得过去。同时还能拖住清军的大量兵力,保证浙江地区的安全。而且商家军的战术特点和武器,也比清军适合打巷战,因此在内线利用城市战牵制清军,同时商家军的主力人马在南京外围游动,寻找战机尽力歼灭清军的有生力量,把南京保卫战打成一场提前三百年进行的列宁格勒保卫战。

    这也就是商毅在目前的条件下,所釆用保卫南京的最佳战术方案了。当然因为战场主要是在城市中进行,要施行这一战术,肯定会对南京的城市设施造成重大的损害,而且平民的伤亡也将可能十分巨大,但商毅也没有别的办法了,反正南京并不是自己的领地,死道友不是贫道。就算是把南京打成一片废墟,但只要是能够把清军挡住,保护住浙江地区,那也是值得的。

    对于商毅提出的守卫南京的这个计划,明石姬也并没有表示异议,南京现在的局势,她自然是一清二楚,因此守住南京的希望,与其说是凭借商家军超强的战斗力,还不如说是依靠商毅去过百战百胜的威名上。

    只是打仗并不是纸上谈兵,而是靠实力,以弱胜强的奇迹,并不是那么好演的,说得难听一点,现在的南京是天时、地利、人和一样都不占,凭什么去拒敌清军呢?就连玄皇教本身,也都是做好了一颗红心,两手准备,随时都打算撤出南京逃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