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页
通宵爆肝的吴静香最后连九九乘法表都写上了。 第二日,她又给师父稍去了厚厚的一杳纸。 第一次当老师的她,异常兴奋,又投入了教学设备的制作中。 木板可以代替黑板,沙盘树枝可以代替纸笔,粉笔稍微麻烦点,得制作。 粉笔乃碳酸钙与烧石膏加水,炼制而成。 在吴静香愁着怎么制作粉笔之时,接到了郑文仲的信件,让她立即前往的桂南城。 第52章 闺女一个人独自府城,吴大城不放心,又亲自驾着马车护送闺女去府城。 他们天微亮,漏出一丝泛白的鱼肚,便启程了,同行的还有吴大牛跟班。 “大牛,外边露水厚重,小心着凉,你还是进马车里边歇息。” “叔,我壮实着!” 吴大牛拍拍自己的胸膛,小脸傲娇地道,“不会感冒的! 叔,我就想看看你怎么驾车,以后我也要驾马车。” 听着外边的讲话声,吴静香连连打着哈欠,自己选的小跟班觉悟不错,竟然有当司机的想法。 今早天没亮,便被唤醒,她还没睡够。 自从大牛跟她进程转了五两银子之后,不是没有人候她,一起进城赚大钱的。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他们三人只好一早启程。 到府城之时,晨光照耀大地,渡上一层金依,行人刚刚进城赶集。 他们在外边吃了早点,才去郑府。 郑文仲今天没去衙门,好像是特地等她。 书房内,十分的静谧,郑文仲端坐在椅子上,看着手中的书稿,片刻之后,又抬眼看着吴静香,内心复杂,又带着稍许的激动。 师父没有说话,吴静香只能恭敬地站在一旁。 “这些书都是你写的?” 郑文仲眼眸威慑,几分威严,不似平日般温和儒雅。 “是徒儿亲笔。” 吴静香恭敬道。 “这字软绵绵,如毛虫一般,除了你也没有谁了。” 郑文仲手举着其中的一张三字经,“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你给我说说里面的孟母、燕山何人?” 吴静香心惊,她已经把《三字经》后边涉及历史的地方全部删减了,结合大齐朝的历史又稍改了一些。 没有想到自己的师父,一下子还是能找出其中的漏洞。 “师父,这孟母还能有谁,自然是孟子的母亲。 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 吴静香将那后世著名的《孟母三迁》给讲了出来。 这个世界还是有四书五经,《孟子》一书还是有的。 “为师不曾看过有史记载。” “师父,我写这些只是教导后世,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又不是真的记载进正史。 不需要这般考据。” 吴静香辩解几分,“要不写成郑母也行,反正教育的意义都一样,不过有些自卖自夸的意味。” “胡闹!” 郑文仲呵斥,随后又自己陷入沉思了许久,书房内又恢复了静谧。 “这些诗也是你写的?” 郑文仲拿着手中的诗句浅显易懂,又蕴含深刻道理,但是他们有着不同风格,很难相信出自一人之手,如果不是自家徒儿写的,他有从没在哪见过这诗句。 有种瞬间被自家徒儿比下去的危机感。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若是没有一点经历的人,怎么写得出浅显易懂的诗句。 华丽词藻易堆砌,质朴无华烹人心,更难。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 反反复复读着上边的诗句,越是简单越是震撼。 看似人人都可以做出的诗句,又不是真的人人可以作出。 “师父,我老实说了。 这些诗句真的不是我写的。 不瞒您说,在拜你为师之前,我曾有幸在迷糊中得一神仙指引,在白玉京中走了一遭。 这些都是我从白玉京里学来的。” 吴静香老师交待,“不过这事你得帮我保密。” 郑文仲打量自家的徒儿,难不成她害怕自己细细盘问,不耐烦,先用一神仙借口,堵住他。 吴静香越是否认,郑文仲倒是越认为这些诗是她写出来的,只是不想承认。 “这九九乘法表?” 郑文仲最后发问。 “师父,这九九乘法表,是由那九九歌演变而来。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那个歌。” 吴静香解释道,她曾在书籍上看过九九乘法表,应该不算超纲。 “为师是问你,为何写成这个这些个符号。 少给为师打马虎眼。” 吴静香长舒一口气,原来是问这个,“师父,这是我特别设计的阿拉伯——哦,不。 这是我特意设计的大齐数字。 这一竖代表一,这个像鹅一般的符号代表二……” 吴静香细细道来,不仅解释每个符号代表的意思解释清楚,更是将那等式的意思解释了一番,甚至教会了师父两位数以上的乘法除法。 “为师竟不知你对算学一道颇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