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小说 - 历史小说 - 唐玄宗在线阅读 - 第2节

第2节

    公主笑道:“四哥,瞧你这木然的脸孔,大约近日又炼出一炉金丹,以致耗费了许多心机。”

    李旦知道meimei在开自己玩笑,近来险恶形势下自己虽以不变应万变,毕竟心头也有许多郁闷,现在闻听meimei的谐语,顿时有了一阵轻松,抬眼道:“唔,你又开始胡说了,我什么时候炼丹了?”

    “哥,炼丹之事唯重心态,你要比那些混吃混喝的道士强多了。你不妨入终南山隐居半年,潜心苦炼,保你成功。”

    李旦嘿嘿一笑,并不言语。

    太平公主又转移了话题:“四哥,如今大郎他们皆被放为外任,你这日子过得不寂寞吗?你日日闷在府中,连妹子这里也不走动一回,别闷坏了自己。”

    李旦沉默良久,然后长叹一声道:“月儿,我已过惯了这样的日子。他们被放外任,可以磨炼性子,也是好事。不过现在年龄愈长,偶尔也会想起他们。”

    太平公主此时不知想起了什么,笑容顿敛,反倒没有了言语。

    这时,光禄寺知事入内禀道:“禀相王、公主,圣上、皇后马上到了。”

    两人急忙起身出外迎候。

    皇帝李显与相王李旦虽一样的身材,面貌相仿,然脸上的神情大为不同。李显自小不爱读书,什么事都不想上心,所以其脸上始终展现漫不经心的神情,不过脾气尚好,容色之间有亲近之态。

    李显仪仗缓缓入寺,其后跟着韦皇后、婉儿、安乐公主及皇子等人。李显接受群臣礼拜之后,哈哈一笑道:“好哇,今儿天气不错,我们好好乐一回。”

    身后的韦皇后闻言,意甚不平,觉得这句话有失皇帝威仪,眉头皱起,脸现严峻之色。

    近前的群臣察言观色,眼见韦皇后有些不高兴,心里顿时忐忑起来。他们知道,眼下的韦皇后颇有当初武太后之威仪,皇帝对她言听计从,且渐有凌驾皇帝之上的趋势,那是一点都不敢得罪的。

    按照惯例,因慈恩寺塔上空间狭小,例由皇帝带领近臣先行登塔,其他大臣王公再依序游赏,入塔后于大堂内作诗,最后再由皇帝赐宴,尽欢方罢。

    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是随同皇上李显登塔的第一拨人,他们拾阶而上,很快登临塔顶,将曲江风景尽收眼底。李显今日兴致甚好,其回视李旦与太平公主道:“因今日登塔,昨晚在宫中捡出文德皇后《女则》一观,心中大起亲切之意。遥想文皇帝和文德皇后当年,其言行确实成为我们儿孙的楷模。我们也算没福,无缘睹其颜容。”

    长孙皇后早逝,武媚娘也是太宗皇帝逝后方才随侍高宗皇帝,其子女当然见不到其祖父祖母。长孙皇后临逝前,辑录了前代妇人恪守妇道的美事,书成十卷,名为《女则》,并亲自作序。可惜她生前没有想到,自己的儿媳乃至孙儿媳与其性格大相径庭,儿媳自己当了皇帝改唐为周,眼前的这个孙儿媳也不是善茬,即使孙女儿和重孙女儿,也早已脱离了《女则》所规定的套路。

    李旦多读史书,对自己祖父祖母事迹当然知之甚详,点头道:“不错,我们能有今天,多亏他们打下的基业。文德皇后一生恭谨有序,其逝前病中犹作《女则》,我每读史至此,不禁感叹动容。”

    太平公主和安乐公主闻言并未吭声,太平公主心里明白,安乐公主却是压根不上心,身侧的韦皇后却听得有些刺耳,插言道:“你们兄弟二人说话有点妄自菲薄,太宗皇帝固然英烈有为,然后人也并未堕了志气。我听史官说过,太宗朝的‘贞观之治’开了个好头,然终比不过高宗朝的‘永徽之治’繁华。”

    兄弟二人急忙赞同韦皇后之言,点头称是。太平公主冷眼观察,忽然发现韦皇后的性子在武三思死后顿挫些时日之后,现在又复如是,且比以前又浓烈不少。

    韦皇后又道:“相王,裹儿的婚期定在十一月初十,待会儿礼官要知会大臣。我和圣上商量了,这‘障车’一事,还请你来主持。”所谓“障车”,即是婚礼时女儿出门之际,娘家人要数次出面拦阻送亲车辆,以示留恋不舍之意。

    李旦点头道:“臣弟亦有耳闻,此为大事,分内所当。”

    李显道:“裹儿出嫁,此为我家大事,一定要办热闹些。四弟,我已让所司届时行文你那几个儿郎的治所,让他们也回来协助你。”

    太平公主此时笑容上脸,伸手拉过安乐公主拢在身前,说道:“我们李家女儿,你们终久想早日推出家门为快事。裹儿,你要好好向皇兄皇后要上一笔大妆资,你想向姑母要些什么?早点说,我好替你准备。”

    安乐公主嘟着嘴说:“父皇很吝啬,我那日要昆明池作为嫁妆,父皇就是不给。太平姑姑,你帮裹儿说说。”

    众人一听,心中不由得震惊不已。昆明池是汉武帝为了对外征战而训练水军,仿昆明滇池而建,其东西约十里,南北约十二里,比长安城还要大,沿岸行走一圈需行走近四十里。到了唐代,该池除了可以训练水军之外,还具备向长安供水、灌溉农田等功能,且此处风景俱佳,成为长安市民郊外游赏的好去处。现在安乐公主张嘴要昆明池为私家嫁妆,众人都想不到她竟然有如此大的胃口。

    话说这安乐公主是当今皇帝李显与皇后韦氏的小女儿,名李裹儿。韦皇后正怀这安乐公主的时候,武太后将李显赶下皇位,发往房州,然后自己做了皇帝。李显一家凄凄惨惨赶往房州的路上,韦氏诞下小女儿,然身边连包裹孩子的小褥子都没有,李显脱下自身衣衫裹之,因名为裹儿。到了圣历元年三月,李显被女皇召回洛阳再任太子时,十五岁的李裹儿已出落成一位姝秀辩敏的美人儿,其艳绝天下,京城之人誉之为“天下第一姝女”。女皇立了自己的儿子当太子,为了安抚武姓娘家,于是安排太子之女嫁给武氏孙辈子弟以固其关系,安乐公主(当时称安乐郡主)便嫁给了武三思的次子武崇训。

    李重俊政变之际,武三思和武崇训在宅中被杀,安乐公主就成了寡妇,武宅不宜再住人,遂求母后搬入宫内承乾殿居住。至于所谈婚事,实为安乐公主即将嫁与武崇训之堂弟武延秀。适才安乐公主如此放肆,自是平时得众家宠爱的结果。

    太平公主不敢吭声,李显期期艾艾说道:“嗯……嗯……这个以后再说,先把宅子建好再说。裹儿,我让赵履温建你这个新宅,花费不少,快把钱库都拿空了。”向来对女儿百依百顺的李显,像如今这样含糊答应的时候,实在少之又少。

    众人不再说此话题,此后转身下塔。至于君臣联诗,自是一番风雅相和,暂且不表。

    却说潞州东部横亘着太行,向西地势平坦,盛产麻、葛等物。这里作坊遍布,主要生产一些麻布及葛绳,另外还有一所官办的大作坊,其生产盛名天下的潞绸。由于物产丰富,通商便利,潞州商贾之多,也是天下闻名。

    潞州府向东不足一千步,有一处气势森森的大宅院。这是潞州首富张暐的宅第,此人垄断了官方采办潞绸的输送生意,且拥有十余家作坊,其生意通达全国,当地人用“日进斗金”来形容张暐的敛财速度。

    张暐此人很会享受,其宅第仿造王府规格,占地达五十余顷,屋势雄伟壮阔,院内穿山造池,亭阁遍布。为了附庸风雅,其搜罗天下之书填满书阁,并造一乐堂广引乐工唱角聚于此。

    此时的乐堂内人影毕集,鼓瑟响震。乐工偏左而坐,cao鼓手倚羯鼓立于其前,居中及偏右的空地上,则是舞者及歌者的场地。

    cao鼓手扬槌于头顶,身后的乐工眼睛齐望在鼓槌上。随后鼓槌轻落于鼓面之上,那声音,似是江畔对面夜行人脚踢石子的闷响,又似是山涧之间风吹浮石落入深渊的跌撞声。其声过后,一支洞箫的呜咽声加入其中,其声在空旷的月夜下更显哀愁,其后续音中又似有苍凉之意。此后,丝、木乐器如琴、瑟、筑、雅、应依序奏出,描绘出一派似真亦幻的景象:空明的月夜里,一位愁肠人漫步在旷野,其既有无尽的哀怨,又有与自然风景为伴的悠然。每至乐声转换之际,羯鼓便成为乐器进退的指挥。

    一名身材颀长的书生在台前漫步,其身后有数名身着轻纱的舞者。

    蓦地,乐音停顿,一声长长的乌啼成为全场的余音。乌啼接连三声,场面为之停顿。

    鼓手又扬起鼓槌轻触鼓面,这一次演奏是以金、石乐器为主,钟罄演奏出了宫廷场面。祥和乐声中,一位丽人身着粉红纱衣出场,轻启红唇唱道:

    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

    吴歌楚舞欢未尽,青山犹衔半边日。

    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

    东方渐高奈乐何?

    丽人唱罢缓缓退出,舞者亦随之退场。然乐声不断,到了最后,诸乐器停奏,唯有羯鼓开始发力,鼓声由缓而急,似进入到千军万马列阵冲杀的战争场面。

    那鼓手至此时,已然挥汗如雨,脸色凝重,全身而动。到了最后,他舍槌用手,将之抚在鼓面上,鼓声戛然而止。

    一直在侧观乐的中年人立起身来,嚷了一声“好哇”,然后走到鼓手面前,躬身颂道:“临淄王今日又让张暐开了一次眼界,此曲由临淄王所谱再亲自指挥奏之,赵妃又咏唱辅之,果然大妙,让我听得热血沸腾。”

    张暐即是此宅的主人,其面对的cao鼓手即是相王李旦的三儿子李隆基,被封临淄王,去年被派外任为潞州别驾。

    太子李重俊政变未遂,事后有人说相王李旦也参与其中,李显和韦后半信半疑。其后虽未处置相王,然对相王几个生龙活虎的儿子不放心,觉得把他们放在京城里容易生事,遂皆散放外任。李隆基被放为潞州别驾,潞州仅算下州,事情不多,刺史一人把事都办定了,且李隆基还是郡王身份,所以来到潞州后无事可做。张暐是一个爱交朋友的豪爽之人,看到京城郡王来此,焉有不交之理。李隆基自小随父亲幽闭深宫,读书和钻研乐理成为他的两大爱好,看到张暐府中藏书许多,又有很像模样的乐舞场地,遂一拍即合,日夜厮混在张暐府中。潞州刺史也不愿这个郡王过问政事太多,遂两不相扰。

    咏唱的丽人走过来,纤手送过来一方锦帕,让李隆基擦拭脸上的密汗。这名丽人名赵敏,原为山东人氏,随父亲入张暐府当歌女,李隆基失意之时,看到此女生得美貌,又兼风姿绰约,能歌善舞,遂生爱意。张暐阅历丰富,见此状顺水推舟,就让出己宅旁边的别院让赵敏居住,此处遂成为李隆基和赵敏的爱巢。郡王纳妾,本来需朝廷册封,现在张府上下却不管这套规矩,早称赵敏为赵妃。眼下赵妃小腹已然隆起,再有数月就该临盆了。

    李隆基接过锦帕擦了把汗,其飞扬的眼神与赵敏的甜蜜目光相触,两人心里顿时生起柔情蜜意。李隆基再转向张暐道:“哈哈,你能听出激昂之志,很是不易。看来我入府之后,你之乐感还是很有长进的。”

    张暐点头道:“那是那是,所谓近朱者赤,跟着临淄王,我这混人定能学到不少本事。临淄王,且到中堂用茶。”

    他们行走的路上,寒气袭人,这里地势高寒,甚至比长安要早冷许多,赵妃是一个体贴入微之人,出门时早将浑脱帽戴在李隆基头上,怕他刚刚出完大汗再受凉。三人说话间即进入中堂,婢女马上为他们奉上香茗。李隆基一口饮掉一盏,感觉十分惬意。

    看到如此殷勤巴结的张暐,李隆基心里十分满意。李隆基是年二十五岁,剑眉大眼,平时爱骑马、打毬及郊游,身体由此显得结实有力;幼年丧母且多年幽闭深宫,使其变得深沉且喜怒不形于色;爱乐舞且爱吟诗弄赋,使其脸上始终张扬着一股蓬勃乐观之气。李隆基将茶盏放在几上,感叹道:“日子过得好快,转眼又是一天要过去了。暐兄,我来潞州多亏结识了你,否则如此时日如何能挨?”

    两人近一年相处的日子里,已经变得言笑无忌,张暐闻言笑道:“临淄王此言差矣。张暐粗人一个,如何能奉皇家金玉?若说功劳,还是临淄王自己洪福齐天,上天知道你要来潞州,即安排赵妃前来等候。张暐奉临淄王已日久,说不定还能因此沾上一些吉利呢。”

    赵妃在侧嫣然一笑。

    李隆基叹道:“吉利?我落拓郡王一个,现在又被贬为外任。暐兄,你若想在我这里讨些便宜,你就大错特错了。”

    张暐正色道:“世人皆言商贾唯重财帛,最是无义。此言差矣。我得识临淄王,那是心里欣喜,全无其他念头。临淄王将来终究回归京城,闲暇时候想起或者再来一游,张暐心里万分知足。”张暐此话并非虚言,皇家子孙看似风光,其实万分凶险。则天皇后当初大肆罗织李家宗族罪名,将李家子孙杀戮殆尽,即为成例。

    这时,门外传来脚步声,很快从外面闪入二人,想是屋内外之人彼此非常熟稔,连禀报都省略了。

    二人入内躬身向李隆基言道:“殿下,刚才刺史府来人,送来京城驿传的制诰,却是专递给殿下的。”

    李隆基闻言,伸手接过制诰。只见其中写道:因安乐公主大婚及随后的新年祭礼,封王者需入京观礼,要求在十一月上旬前赶回京城。

    李隆基读完,神色漠然,未有任何表情,其他人见状也不敢出声问询,屋内顿时寂静片刻。过了一会儿,李隆基抬眼示意二人,说道:“我知道了,你们出去把刺史府来人打发走。”

    二人躬身退出。

    这二人也是李隆基到潞州所识,一名王毛仲,一名李宜德,他们皆为十八岁。王毛仲为高丽人,其出身微贱,然性识明悟,办事干练;李宜德出身贱民,因背主逃匿来到潞州,此人武艺高强,善于骑射。李隆基发现了他们的这些特点,大为欣赏,遂花钱赎他们为自己的贴身跟班。

    李隆基这会儿似乎放松一点,对二人说道:“莫非《乌夜啼》带来了好兆头?暐兄,安乐公主即将大办婚事,圣上让我们回京观礼,敏儿,你也可随我回京城了。”

    张暐大喜,击掌说道:“好事哇!临淄王,我们今晚要置酒好好醉一场,待你动身之前,我再具礼相送。”赵妃从未到过长安城,想起自己挺着肚子入长安,心里固然喜悦,然对今后又有些忐忑,她知道,自己上面已有一位明媒正娶的王妃,还有一位刘妃。

    李隆基摇头道:“未必!自从太子之乱后,朝局更乱,若身处京中,较之京外更有凶险,前路莫测啊。”

    潞州虽离京城甚远,然张暐生意通四海,对京城之事耳闻甚多,深知朝廷人事混乱,遂点点头,深以为然。他们沉默了片刻,张暐忽然言道:“前途未卜,不若卜之。临淄王,我识得一名叫韩凝礼之人,其现为一名守府军士,对蓍筮甚为精通,不若让他来卜筮一回,如何?”

    李隆基哈哈一笑道:“人在无望迷茫之时,也只好求此道了。也罢,我们左右无事,晚间就让他入府卜筮一回,聊作兴趣吧。”

    张暐急忙安排人去请韩凝礼。

    到了晚间,韩凝礼果然依约而来。此人精短身材,再加上精亮的眼睛,颇有些精灵之气。

    唐人每遇大事,皆卜筮以问吉凶。是时,朝廷设太卜署,专掌卜筮之法,主要使用龟卜与筮占两种方法。朝廷如此,当然也允许民间使用,于是,此风大盛。

    韩凝礼的身份为一普通军士,因为善于卜筮渐渐出名,到了后来连普通人都不接待,专门为官秩之人卜筮。这样一来可以自重身份,二来官秩之人谢礼甚厚。

    韩凝礼今日蒙张暐相召,入府之后方才发现欲卜筮者竟然是大名鼎鼎的临淄王。李隆基原在京城,那里达官贵人太多,一直默默无闻,如今到了潞州,那是独一份的郡王身份。韩凝礼日常在官宦之家中穿行,虽未见过李隆基,然对李隆基的面貌和言行知之甚详,今日入府后看到张暐等人对李隆基的恭维模样,心中马上认定。他心如明镜,然此等方士之人惯会装模作样,仅淡淡向李隆基等人躬身行礼而已。

    张暐也不说破李隆基身份,一边招呼韩凝礼坐下品茶,一面令婢女收拾几案。他们寒暄了数句,然后说一些潞州之事,张暐问道:“韩师,最近潞州多灵异之事,如紫云耸起,黄龙再现,羊头山北有童谣曰‘羊头山北作朝堂’,如此异象,到底主凶主吉呢?”

    韩凝礼沉吟片刻,然后道:“张员外所言,小人也听到一些。按说潞州为国家小州,此异象若无贵人应之,则为大逆不道。其实吉凶一道,关键在人,若无贵人,则潞州地面实在危殆;若有贵人,则潞州成为龙驭之地,亦未可知。”

    “如此,若有贵人,其在何处呢?”

    “张员外,小人法术浅陋,实在迷茫。若是李淳风、袁天纲在世,他们通灵天地或能解惑。然天机不可泄露,想他们心知亦不敢轻易示人。”

    “不错,我们凡夫俗子,有些事不知道最好。韩师,今日请你来,想请你为我的友人卜筮一回。”张暐边说边示意李隆基道,“此为我远方一友人,来此做客,不日又要远行,请你卜其此次行程吉凶。”

    李隆基微微颔首,韩凝礼急忙立起,躬身道:“小人自当效劳,只怕小人智术短浅,由此扰了大人的兴致。”

    张暐摇手道:“罢了,韩师,闲言少叙,请至案前卜之。”

    韩凝礼点点头,移步到案前,然后取过身上挂着的一只布袋。既要卜筮,需用蓍草为具。按照卜筮规矩,先将四十九根蓍草排开后,将之分成两部分,由被占者从中取出一根后将剩余蓍草以四根一组数之,谓之一变,如此三变后称为一爻,每卦由六爻组成。韩凝礼从布袋中掏出占筮器物,李隆基惊异地发现,此人卜筮不用蓍草,却是吃饭用的筷子,其心中就掠过一丝不信任:用筷子来占筮,准吗?李隆基心里这样想,又思这是张暐的一番好意,姑妄为之吧。

    韩凝礼将筷子顺势排开,然后从中分开,正要招呼李隆基前来取出一根的时候,忽然脸色大变,口内惊呼一声,眼神直直地盯着右前方。众人一惊,急忙移至案前观看。就见一排平躺的筷子中间,一筷未用人力,竟直直地竖立在那里。

    卜筮之时,在场之人极为神圣,其间所发生的细微之事皆有寓意。如今筷子直直立起,这已经不是细微之事了。

    李隆基张嘴欲问,却被张暐抢在前面:“韩师,这……这……主何征兆?此根筷子有何神力?怎么就站了起来?”

    韩凝礼的神色阴晴不定,其屏着气凝视立筷片刻,方才缓缓道:“张员外,小人卜筮多年,如此征兆第一次出现。小人心间也是十分迷茫,这如何是好?”他微一凝神,说道,“这样吧,我再复排一次。”说完,他伸手将立筷按下去,然后将四十九根筷子抄起搓了一次,再复排开。

    说也奇怪,右方又一筷立起。

    韩凝礼再将立筷按下,再搓选之,又复排开,然右方又有一筷立起。

    韩凝礼脸色大变,从提袋里拿出三炷香,然后跪而焚之,其口中念念有词,颜色之间恭谨万分。

    过了一会儿,韩凝礼起身向李隆基、张暐拜道:“大人、张员外,今日卜筮无法继续下去。许是小人法力浅显,卦象示意小人不能再卜,小人告退了。”

    李隆基到了此时一头雾水,其眼中满是疑虑,着急问道:“韩师,卦象如此,到底主何凶吉?”

    韩凝礼再拜道:“此卦深不可测,恕下人不敢言说。”

    张暐有些着急,斥道:“韩师,我为愚钝之人亦能看出,此卦若非大凶,即为大吉,你难道连吉凶何端都不能示意吗?”

    韩凝礼沉吟不言,显是心中为难,看到张暐有些恼火的神情,知道不敢抑其势,遂踌躇道:“此天人之瑞,贵不可言。张员外,小人不敢泄露天机,恕小人告退了。”不待张暐回答,自己伸手收拾随身之物。

    张暐面向李隆基笑道:“既为祥瑞之兆,那是不碍的。你且憩息片刻,我将韩师送出即回。”扭头唤韩凝礼道,“韩师,你执意要走,我送你出门。”

    “不敢,不敢,小人自走无妨。”韩凝礼边说边向李隆基躬身作别,然后转身向门外行去。

    张暐将韩凝礼送至门首,伸手接过仆人手中的布包,里面沉甸甸的,显是装满了制钱,然后将布包交到韩凝礼的手中,说道:“嗯,你今天不错。”

    韩凝礼躬身谢道:“举手之劳,何须员外致谢?员外如此重谢,小人心里实在不安。”

    两人眼神相对,皆为满意之态,张暐道:“罢了,今日之事,不许对外人说起。”

    “小人谨记。”

    张暐转身回屋。筷子悄然立起,实为韩凝礼之独门秘籍,这也是他不用蓍草改用筷子的原因。张暐这样蒙混李隆基亦为好意,使其出行无惧,一路顺心。

    张暐回屋后看到正在那里默默思索的李隆基,心中窃喜,又为李隆基添上一把火,说道:“好叫临淄王得知,那韩凝礼出门时悄悄对我说,潞州近来纷出祥瑞之事,莫非就应在临淄王身上?如此来看,临淄王回京定有惊喜,可以放心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