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节
这也是六老太爷选择温宥娘姐弟过继的原因。 当初温宥娘能派张氏下人每年带来三百银票来之时,六老太爷便知道温宥娘是个记恩的人。那么被温宥娘教导的温余卿自不会差到哪去。 等温余卿中小三元的消息从京城传到常州,再从常州传到曲水。 紧跟着来的便是京中温府老爷的信,言明温宥娘姐弟已与京中温府断绝关系,求六太老太爷帮扶一把,勿让温氏男儿流落他门。 等真正见着了温余卿,初初考量几句,六老太爷便察觉温余卿心性之纯。这正是他想要选出的孩子,便是不能带着温氏走向繁荣,然而至少却能让温氏不至于衰落。 等得两姐弟愿意过继,他自然要将他们的一切都安排好,方显自己之重视。 张家四爷自然希望温宥娘姐弟在族中辈分越高越好,以后说话便越有分量。因此六太老爷将话一说透,张家四爷便起身道:“多谢老太爷为宥娘姐弟筹谋。” 六老太爷摆手,“这也算是我为温氏筹谋,当不得张家四郎一谢。” 便是这般说,张家四爷也是感激六老太爷的,只是重新坐下,又与六老太爷谈论他事。 温余卿与温宥娘闲的无事,便出了六老太爷的书房。 “祖父与祖地并不相熟。”温余卿在一边,想了很久才跟温宥娘道。 温宥娘替他倒了一盏茶,回道:“tai祖父的牌位一日进不了祖庙,祖父便不会真心提携温氏族人,又怎会相熟。” 温老爷子不提携温氏族人自是因当今不喜宗族势大,与氏族无二。然而究其内里,还是因为当年老太爷之事。 毕竟如今于皇权而言氏族为患,庶族若不壮大,又何谈与氏族在朝中争权。温家老爷便是多提拔温氏族人一番,却也不会对他的仕途有多大影响。 “可听说tai祖父对祖父并不好。祖父这又是何必?”温余卿皱着小眉头道。 温宥娘其实也不透彻其中缘由,然而却也有些了解温家老爷的心思,“到底是祖父的父亲。就好比哪一日,父亲若是死于外,你可会前往将之带回祖地埋葬?” 温余卿点头,“自是会的。可弟弟决计不会说入祖庙的事情。” “那是因他犯有国法,有辱温氏门风。可tai祖父虽是在内事上有污,然外事并不差错,也养出了祖父官居二品。按理是当进祖庙的。”温宥娘叹气道。人渣总在某些方面引人高看,才会有渣的资本。 “可宠妾灭妻,以庶压嫡,于德行有污,进不得祖庙也算是有理可循。六老太爷也并未做错。”温余卿驳道。 到底是跟张氏从未见过面没有多少感情,也不曾见过太夫人的癫狂有所怨恨,又被她一直护着不曾吃苦。因此在听得太夫人与太老爷之事时,便会轻易的站在太夫人那一边。 说来太夫人与太老爷那一笔账,要论对错两人都有,然而最错不过是太老爷。旁人听得这故事也不得不将一切怪罪于太老爷身上,因他盲目、识人不明,为美色所惑。 然而太夫人之错,便在于不肯退步。因家世不敌的缘故,吃多了苦,便移了心性,将一切迁怒于他人。 温宥娘似乎也有些明白了六老太爷为何想要过继他们姐弟,只为温余卿明事理,遇事只分对错不问人情。 一族之长,当是如此,方显公正。 随后过继的风波并未闹几日,温家各房却是一改口风,同意温宥娘姐弟过继于六老太爷膝下。 但温宥娘知晓,其中不知六老太爷许过多少好处出去,才得各房一致同意。这一份对他们姐弟之心比温家老爷却是要真诚得多。 因此,温宥娘姐弟便刷刷刷一跳,便变成了温氏中辈分较高的了。 不过忙碌的便只有温余卿罢了,毕竟他是男丁,且入了族谱。过继于六老太爷名下,自然要重新开祖庙,替换身份。 至于温宥娘,因是女子,因此便不过是在六老太爷府中顺带磕头敬茶唤人罢了。虽她也进过祖庙,然而在众人眼皮子底下,六老太爷自也不会违背先祖规矩。 唯一让温宥娘为难的便是称呼之事,好在六老太爷与六老太夫人并非迂腐之人,不曾真要温宥娘姐弟父亲母亲称之,只道叫老祖宗也行。 因此他们姐弟来温氏祖地所办之事,算是办妥。 关于张氏移棺之事,六老太爷虽同意移棺,温氏其他房也无它意,然而还是说了一句,“如此长途漫漫,倒不如在温氏祖地中另选福地而葬。只与四房相隔远一些便是了。” 唯这一点温宥娘绝不退步,道:“既已断亲,还是移出为好,也免得他日有人说嘴。于我们六房名声无益。” 张府与温府已经断了亲,要张氏还埋在温家祖地,旁人会怎么看,又如何看待张氏与温家大爷? 莫不是死了都还要埋在一个地方,平白让人膈应? ☆、第091章 长辈议前程 一切事毕,温宥娘一行只在曲水停留了大半月,便要打算移棺北上。 六老太爷并未阻拦温宥娘的离开,只是道:“移棺之事,既有张府四郎在,老夫也放心了。然你们姐弟,我与你们老祖宗却是盼着留下来的。” 温宥娘闻言,心里有些不愿,却还是问道:“老祖宗可是有恙?” 所以需要她留下来伺疾? 六老太爷摇头,捞起前襟坐下后道:“你也坐下。” 温宥娘往下首一坐,便听六老太爷道。 “关于余卿及你的以后,你心中可有数?”六老太爷问道。 温宥娘想了想,他们姐弟也无非是婚事,就道:“全凭二老做主。” 六老太爷道:“在京中,你与黄府订婚,当初也算是门当户对。兴国侯府当年与高祖一道起事之时,身份也不显,乃庶族出身。然而如今四房不过官居五品,且你父又被判谋害你生母。你与京中温府断绝关系,过继于六房,那一门婚事自然作罢。不说黄府势必会退婚,便是黄府不退婚,老夫也不会同意你嫁进侯门。” “侯门多是非,你一身的能耐与见识,毋须埋没在后院之中。倒不若嫁入平常读书人之家,与夫君琴瑟和鸣,为后世所记。”六老太爷接着道。 嫁入侯门,便要一辈子为那府中筹谋,比日日下田劳作还累,且未必得好。温宥娘是女子,六老太爷不指望着她光宗耀祖,倒不如嫁个一般读书人,平淡过这一生。若是能在书画上有所造诣,为后世所记,亦是一桩美事。 说到底,在六太老太爷眼里,功名利禄终究比不得一身自在。便是有意让温余卿走上仕途,然而也不乏带着,让他去见识见识后再回归田园的心思。 温宥娘只是点头,并未言语。 读书多是负心人,执着于仕途的大多心狠手辣,执着于山水的也大多浪荡多情,她要信六老太爷这话那才是见鬼了。 然而读书人中也未必没有专情守信自律之人,多寄情与山水,修身养性,亦无尘世烦扰,倒是让她想着便有些心动。 身为女人,总归是对爱情有些许盼望。 或许上苍保佑,便得一良人了。 六老太爷见温宥娘并未驳斥,便心中有了底,说到了温余卿的婚事,“余卿的婚事,之前也不曾有何约定罢?” 温宥娘回道:“之前一直有看着,只是不曾挑到合适的。” 温余卿的婚事,温老夫人要做主,张府也要做主,然而因两边都想着找一有助力的,便迟迟订不下来。 六老太爷闻言便点头,“不曾议便好。老夫心中亦是有数。” 这是将温余卿的订亲对象决定好了,也不知是谁家的小娘子。不过温宥娘可以猜得出,小娘子的身份未必不高,但是家中权势不一定有多好。 不过对于弟媳的身份如今也轮不上温宥娘来管,只道:“若是能得弟弟欢喜便好了。” 六老太爷听到这话看向温宥娘,见温宥娘话说得认真,便道:“若是你,看中的是欢喜而不是品格?” 温宥娘觉得在六老太爷面前其实也毋须装得那么纯良,就直言了,“不敢欢喜,只求有益。” 这天底下的好男人,能处处让人满意的,恐怕得掰着手指头一个一个数,也未必能数到十个手指头。 温宥娘不指望在这个世界找得到一个什么一心一意的爱人,只求能找到一个有用的便成。最好于温余卿有用,最差于自己有用。 至于她,她不指望男人过活,也便不需要男人来顾着她过得好不好。 六老太爷也似乎不奇怪温宥娘说出那样的话来,只道:“温氏也好,余卿也罢,都不需要你们小娘子嫁出前程来。你们嫁得安稳,过得好了,便是对温氏最好的福报。我们温氏,是讲究门当户对,却也要看对方品行。品德不佳,就不堪为人夫!” 数千年来,嫁娶之间看重的便是联姻之意,有功利心重的庶族,在多番联姻之下,确实地位水涨船高。甚至如今庶族,大多都重联姻。特别是庶族官员之家,为与氏族抗衡,更是利用联姻将庶族官员拢成一堆。 然而于六老太爷而言,却是毋须这般。若男子的前程,要家中女子去博,那男子便连女子也不如了。 “老祖宗说的是。”温宥娘温声回道,却还是没将六老太爷的话当真。 自古以来,无权势者,便如蝼蚁,随意被人碾轧,欲伸冤却无门。若想活得自在,便唯有往上爬。爬到手握权势再无人能轻易碾轧后,方敢说一句自在。 而权势,本就是靠着各种手段而聚,又哪分男女。 就是六老太爷与人相交,往来者却也是鸿儒,而非白丁,这身份上的差距也足够映射出人心。 红尘众生,不重权势,便重名利。而权势与名利,只得之一,便能在这世道行走,无往不利。 然温宥娘的想法,并非一朝一夕便能改变,六老太爷也不急于一时将她点明白,只说到了别的事去。 “余卿如今十二,便得小三元,其中有弘文书院山长之功,却也离不得你的教养。听闻余卿早年便是由你启蒙?”六老太爷问道。 温宥娘沉默了一瞬,脑子才转出了答案,道:“不过是教些握笔姿态与粗识几字而已,说不得启蒙。” 可惜温余卿为了在六太老爷面前替她刷好感度,早已经将她出卖了个干净。她这翻自谦的话,六老太爷又如何信得。 不信温宥娘自谦的六老太爷道:“想来十年前,你不过三四岁,老夫见你便已经识字,颇懂道理。四房不可能那么早便替你延请名师,怕也是后院中人教导的罢。” 温宥娘只能硬着头皮说慌,“有一位宫中放出来的嬷嬷,得她教养,方才明了事理。” 此话是真是假六老太爷不去计较,只道:“当年老夫便在想,以你的聪慧,为何不能是个男儿而心中惋惜。如今老夫还是这般想。若你是男儿,我温氏也不愁人心不齐。” 无他,只因温宥娘比他想象中能忍,手段倒是其次了。能忍,也有手段,便能拢住一个家族的人心了。 这话虽是夸赞,然而温宥娘也自觉担不得,若她不是活了两辈子的人,又何来的聪慧?怕也与这世道的芸芸众女一般,糊涂且卑微的活着。 “老祖宗过誉了,宥娘深感有愧。”温宥娘忙道。 六老太爷摇头,也不再说她聪慧之事,只问:“你精心教养余卿十来年,如今你觉得余卿如何?以后可堪大任?” 温宥娘知道六老太爷所说的大任与温宥娘心中的大任不同,便斟酌着道:“余卿生性单纯,为人和善,却也不缺乏果断。若只是一人,宥娘敢保证他一生当是无忧。” 六老太爷听温宥娘这么说,出言道:“狂妄!” 温宥娘眉眼一抬,便知说错了话,便不再言语。 “一生无忧?这天下,谁离了宗族能一生无忧?莫不是他的一生便遭遇不到半点风潮?连宗族之重你都不曾教导与他,谈何无忧?”六老太爷问道。 温宥娘心中不服,只问:“我们姐弟在京中苦熬十年,战战兢兢,处处谋算,家族又在何处?” 六老太爷闻言只一声冷笑,问道:“没有家族?若你们姐弟自幼离了温家,你可敢保证余卿还能得中小三元?” “你们姐弟读书习字所用笔墨纸砚,读书延请名师,各色书籍,哪一样不是从温家所得?”六老太爷再问。 “余卿小三元之名,如今当已传遍大隆,其中可有借温府之名气?”六老太爷又问。 温宥娘无话可答,虽他们姐弟不曾占温府多大便宜。 然而当初二房替宛娘延请女师之时,她是在一边旁听的,笔墨纸砚不曾有短。 她在京中多年筹谋来的名声,也是建立在她是温府娘子的基础之上,有借温府名声之嫌。 就是温余卿虽是由他启蒙。然而温长明到了读书识字之时,延请名师。温余卿亦是在一边旁听过。笔墨纸砚、各色书本更是不曾有短。 到了温余卿七岁考入弘文书院,在书院混得风生水起,亦不敢不说没有靠着温府的名声造势。 说到底,便如六老太爷所言,他们姐弟走到今日,确实靠的是温府。温府为温氏的一房,自然亦代表了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