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页
书迷正在阅读:渣遍男神[快穿]、苏妲己之快穿炮灰女、快穿之黄粱客栈、颠倒众生[快穿]、快穿之如意人生、她黑化起来很美[快穿]、一见钟情爱到死[快穿]、(快穿)回眸顾长安、快穿之虐渣还有宠溺你、快穿之反攻你怕不怕
所以在一开始几位大臣连番为难大皇子的时候,吏部尚书可是惊出了一身冷汗。他知道大皇子智多近妖,但有个太大的缺点就是戾气太重。现在乍一上朝堂就被给了个下马威,万一绷不住情绪大怒可就坏了。 但是今日的大皇子可着实出乎吏部尚书的预料,他看着轮椅上沉稳冷静又自带威仪的大皇子,眼中不由闪过一丝满意,果然不愧是值得他追随的帝王之才。 杨辉却不这样礼部尚书想的那样简单,先前他并没有参与刁难大皇子的行列,而是静静的观察着坐在轮椅上的大皇子。 这人对皇位明显有意,而且从他处理政事的手段之老道,不难看出这些年即使残废,这个大皇子也没有颓废,肯定暗中谋划着什么。 身体残废还能有如此风仪,不难看出此子心志之坚,且多年沉寂只等今日摄政的机会,此子绝对担得起一个忍字。 但偏偏却做了囚禁帝王,大逆不道之事,仅此一点,杨辉对大皇子就不看好,更何况他知道皇上已经暗中将三皇子立为太子。 忠君到有些迂腐的杨辉,看着大皇子的眼神中泛起了怒气。 杨辉思索,现在大皇子胆敢摄政,肯定对在外处理差事的三皇子动了手,以此子的狠辣,三皇子必定面临着很大的危险。 经过先前一轮的政事轰炸,今日早朝很快就安静下来,陈炳扯着嗓子叫了一句: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突然,杨辉站了出来,他并未看大皇子,而是对着皇位的方向拱了拱手。 臣有一事禀告。 见杨辉站了出来,朝堂上顿时一静。杨辉极受宏明帝信重,虽是三位阁老之一,却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之相,偏偏他又与三皇子走得颇近,现在站出来不知有何打算。 礼部尚书隐晦的跟杨辉对视一眼,顿时猜到了杨辉的打算,他是绝对不会让大皇子安安稳稳的摄政的。 哦不知杨阁老有何事卿云看了杨辉一眼,这人的确极有才华,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却隐隐变得太过固执,在一些方面反倒不如年轻的官员做得好。 臣以将近古稀,身体大不如从前,且如今朝中能人辈出,实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且臣近日午夜梦回,总看到家乡之景,恐大限将至,故请殿下允臣乞骸骨归乡。 说完杨辉对着皇位深深的跪拜下去。 所有人都没预料到杨辉竟然会告老还乡,顿时一片哗然耳语纷纷。往日可不见杨辉说自己大限将至,现在大皇子一摄政就提出要乞骸骨,这不是让大皇子没脸吗 听着在座众位大臣的喧闹,杨辉脸色不变。他知道自己这个举动很危险,也许一不小心惹得大皇子不快,这条老命可就没了。 但杨辉同样对自己有信心,以他在朝中的地位,大皇子绝对不敢贸然动他,不过与此同时他想告老也不容易。 不过杨辉心意已决,他一定要离开。一是,他要强硬的表现出对大皇子执政的不满;二是,如果留在京城,他的一举一动肯定受到大皇子的监视,且三皇子身边无人,急需人来帮衬。 朝中有礼部尚书和他的众多门生存在,杨辉并不担心,不管大皇子用什么手段,他都要坚持离开。 吏部尚书看着杨辉目光不善,他自然想让杨辉滚蛋,但他心里也清楚杨辉身居要职,在朝中作用极大,决不能说走就走。 对杨辉的话早有预料的卿云并没有太大的反应,他甚至执起杯子喝了口茶润了润喉咙,这才慢悠悠的劝说杨辉:杨阁老言重了,本宫看您生龙活虎,哪像大限将至的模样 世事变迁,这朝堂已经不是老朽容身之所,望大皇子成全。 杨辉这话说的可就是难听至极了,几乎明打明的表示他对大皇子摄政的不满。说出这句话杨辉已经做好了大皇子雷霆震怒的准备,他思索着自己在朝中的布置,想着待会儿的对策。 谁料他话音刚落,就听青年清冽平静的嗓音响起:既然杨阁老心意已决,那本宫只能成全。擢卫阁老卫临为首辅,杨阁老将手中事宜交接完毕,即可离开。 卿云此话一出,整个朝堂都安静了下来。 在场大臣又经历了一重惊讶,他们听见了什么杨阁老要告老还乡,大皇子竟然就这样答应了不仅答应,还说要让杨阁老将手中权利交接完毕才能离开 杨辉怎么也没想到大皇子竟然答应的这样干脆利落,没有震怒没有威胁,就这样放他走杨辉准备好的一肚子说辞全烂在了肚子里。 吏部尚书看着杨辉那张向来不露情绪的脸上明显的震惊,终于忍不住撇了撇嘴。得,还以为自己多重要,这会儿脸疼了吧 大皇子三思啊! 没有理会杨辉门生祈求的话语,待到卫临领命之后,卿云就干脆利落的退朝。 三皇子的根系在朝堂内扎根已深,并不因杨辉是否存在而改变,所以对于杨辉这个不能为自己所用的人是走是留卿云根本不在意。 杨辉也是老了,自视甚高,才想起用这种手段来落大皇子的脸面,等他冷静下来就会知道有卿云在,他留在朝廷远比跑到燕岚身边有用。 毕竟卿云不像燕飒,他可是活了上万年,对世事极为通透,一个大燕帝国的朝政完全难不住他,不需多久就能填补杨辉离开的漏洞。 在这个世界原来的走向中,燕飒登基之后也面临着杨辉这样的刁难,但燕飒性情暴虐直接要将杨辉斩首,不过收到大部分大臣的阻挠,不仅没有杀了杨辉反而给自己狂暴的名声。 经此一役,所有大臣都意识到了大皇子行事的老道和不可捉摸,一些站队三皇子的大臣暗地里又开始了谋划。 北部边关,风沙如刀割得人脸疼。 这边界是大燕和蒙族的交界之地,蒙族善战,与大燕多有摩擦。每次到冬季牧草枯萎食物匮乏的时期,边界处的大燕百姓都会受到蒙族的侵犯。 牲畜,粮食,女人均被一抢而空,这种抢夺不是偶然,而是蒙族军队有意为之的挑衅。 大燕一向尚文,武官缺乏且没有实权。往年在于蒙族军队的对峙中,大燕往往是失败居多。 但如今大燕的边界已经有近二十年的时间,没有收到蒙族的侵犯了。边关处的百姓也多了起来,虽与中原不能相比,但逢集市也有一番热闹之相。 偶尔还能看到几个顽童在边界处跑闹玩耍,这可是往常见不到的场景。 边关之所以如此平静,就是因为有如今的镇北大将军戚岳在。他无父无母,是当年宏明帝微服出巡时在路边捡到的。 为报恩情,戚岳十岁从军,尚未及冠就到了边关。自他领兵之后,勇猛的蒙军像是见到了天敌,被打的落花流水。 一改往日大燕军队的柔弱,戚岳甚至领兵打到了蒙族的内部,硬生生将蒙族向北逼退万里。 所以戚岳现在三十出头就封了镇北大将军,极受边关百姓爱戴,他手下的镇北军也是出了名的凶悍。 按理说戚岳这样的认为应当受到帝王猜忌,但由于戚岳身份特殊,几乎是跟在宏明帝身边长大,所以极受宏明帝信任,宏明帝甚至决定待到他回朝就将他封为镇北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