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小说 - 历史小说 - 穿成懒汉村村长在线阅读 - 第44页

第44页

    还没走到杂货铺,王大伟就先看到了一家书店,脚下一转就走了进去。

    他准备买一些纸笔,来记村子里的公账,比如卖赵石头家地的所得,比如集体婚礼的花费,将来村田有了收益也要一并记录。

    不管村民看不看得懂,做个账本出来也显得他坦荡,避免那些占便宜没够的怀疑他贪了卖地的钱,再让他成倍的吐出来。

    虽然他并不是原主那个好捏的软柿子,但也不喜欢麻烦。这样一目了然的堵住村民的嘴最好。

    另外,他自己日常也有些需要记的东西。比如说集体婚礼的菜单,需要购买东西的清单。

    现在他都是拿小木棍在树叶上划拉着印子写字,一两天还好,再久树叶就会烂掉。没有纸笔真的很不方便,连他继任村长的文书,还是在吴家庄厚着脸皮蹭吴高树的纸笔写下来的……

    王成梁还留下来一本村子的户籍册,可是没有笔墨,也不能给难民们登记户籍。

    书店伙计看他的衣着,倒也没有因他穿得简陋而怠慢,听说王大伟想要买些纸笔,便贴心的把他引到放置平价笔墨纸砚的区域。这年头穷苦的农家子靠读书出头的不在少数,谁知道哪片儿云彩有雨,就出人头地了呢。

    保不齐面前这个就能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不过这伙计也十分机灵有眼色,虽然引着王大伟往平价区走,嘴里却说着:“我们店是琼水县最大的书店了,卖的书籍纸笔种类也比他处多,连那王侯府中用的雪浪纸也有哩!不过你们读书人练字废纸菲的厉害,要我看待高中再用那十分好的也不迟,现今咱们妙竹州本地产的毛边纸、元书纸也是很不错的。”

    读书人都好面子,他这么说还能替他们遮掩遮掩贫穷所致的羞臊。

    毛边纸和元书纸都是用竹子制成的,质量次于宣纸。加上是妙竹州本地生产的,省了运输费用,伙计是真心认为很划算。

    王大伟随着他的介绍看去,只见伙计所指的是一些黄色的纸张。

    王大伟:……

    这不就是现代以倡导环保而流行起来的竹浆本色……厕纸吗?很多抽纸也开始做这种了。

    哦,比抽纸的质量还要差一点儿。王大伟摸过之后,麻木的在内心评论。

    那毛边纸和现代的竹浆纸差不太多,一面光滑一面粗糙,王大伟曾体验过一次,舒适度并不如普通抽纸,当然毛边纸比厕纸和抽纸要略厚一些,纸质有点脆脆的像小时候用的作业本纸……

    而用来写毛笔字的话,粗糙的那面容易晕染,而光滑的那面则不托墨,写完字需要平稳的晾干。

    你要是写完字竖着拎起来,怕是能流下墨汁。

    元书纸就更为粗糙了,是毛边纸的低配版。

    然而即便是这些连现代厕纸都不如的纸,价格也并不便宜。毛边纸一百文一刀,元书纸也要七十文钱。一刀有七十张,四尺的宽幅,数量倒是不少。

    幸好他不是真的读书人,做些简单的村子情况登记也不大耗费纸。王大伟最终买了半刀毛边纸,一支鸭毛笔,小半块劣质残墨,共花费了一百三十文钱。

    砚台就不买了,他打算去山上找块石头代替。

    王大伟还是第一次知道鸭毛也可以做笔,是用鸭子胸|毛做成的,笔头十分柔软不大好写字,价格倒是比羊毫、兔毫、狼毫便宜多了。

    出了书店,王大伟又转去杂货铺,买了二斤盐巴,一斤酱油,二两紫菜,花去三百文钱,其中酱油是大头。

    妙竹州临海,虽然琼水县靠近内陆,但紫菜、虾米这样的海货还是挺便宜的。二两干紫菜泡出来能有一大锅,打上十几个鸡蛋下去,再不够只往里头添水就是了。

    王大伟看了看手里的东西,又问老板:“有糖吗?”

    红烧rou还是要炒了糖色才好吃,炒野菜也可以放一点糖来提鲜。

    “有,我这儿货最全了,就是蜂蜜也有的。”王大伟买了好几百钱的东西,掌柜的也挺高兴的,当场就把坛子拎了过来。

    王大伟看去,一共有两种糖:一种是蜂蜜一样呈琥珀色的粘稠糖浆,是小时候见过吹糖人、画糖画的原材料;另一种是白色的小方块,像正月里吃的芝麻糖,只是上头没有芝麻。

    两者都是麦芽糖,古代称为饴糖。就是没有现代常见的白糖。

    王大伟陷入了沉思。妙竹州明明种甘蔗的人很多,却不见蔗糖……他这才想起来,中国古代蔗糖是非常少见,且无法提纯出现代那种颜色纯净的白糖,而是以黑糖、红糖为主,且多做药用。平常百姓都是以饴来代糖。

    这还多亏他穿越前不久才演了一部讲述中国制糖发展的电视剧《糖朝》,不过时代背景在民国,更远的知识王大伟也没太仔细研究,只是一带而过的瞅了一眼。

    而如今,即便是被称为饴的麦芽糖,在古代也是轻奢产品,比盐还要贵,一斤要七十文钱。又不似盐是必须摄入的,普通人家没事不会买糖。

    王大伟好奇的每样买了一点,又花去五十文。

    掌柜的也不嫌他买的少,乐呵呵的收了钱,直夸王大伟孝顺:这么贵的糖一般人家可不舍得买来吃,都是用来孝敬家里老人的,因此才有“含饴弄孙”一说,指古代老人的幸福生活。

    一边吃糖一边玩儿孙子,而并不是说把糖给孙子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