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小说 - 玄幻小说 - 请你在黎明之前呼唤我在线阅读 - 第358章 番外三百四十五 诸道所生

第358章 番外三百四十五 诸道所生

    诸道所生,皆有境界

    壹

    姑苏城外的寒山寺里,有一老一小两个和尚。

    没人知道老和尚从哪来,叫什么,亲人是谁,只知道从村民有记忆起,老和尚好像就一直在这,守着这间逐渐破败无人问津的寺庙,春秋冬夏,寒来暑往,一年一年,皆是如此。

    老和尚话少,也不与村民们交谈,但是每逢谁家需要祈福诵经做法事,老和尚总是不等村民来请,自己拂一拂袖子便去了。

    末了也不收任何东西,只把拿着佛珠的手竖放到胸前,朝西方日落之处微微躬身,洋洋洒洒的说一句“君子谋道不谋食”。

    村民们虽听不懂,但看老和尚这副样子,心里便生敬佩。

    寺庙荒芜,鲜少有人祭拜,自然也没有什么香火钱,老和尚便在寺庙的后院辟一块地,化斋的时候向村民们讨些菜种子,撒在这块地里,也不松土,也不浇水,任它自生自灭。

    村民们都笑说,这老和尚啊,以前一定是大户人家的,十指不事农桑,不沾春水。

    在老和尚第四次把野草错当青菜放到水里煮时,村民们实在忍不住了,纷纷踏进寺庙,手把手教老和尚如何松土,如何种菜,如何区分野草和青菜。

    贰

    这天午后,老和尚打坐完便提起空空的水桶去村外的河里接水。

    河水清冽,一叶扁舟过,便泛起层层水波,老和尚想起几十年前泛舟池塘采莲的情景,耳边仿佛还回荡着表meimei的笑声,那府邸……还在不在啊。

    不知过了多久,河水打湿了僧鞋,老和尚才回过神来,抓着水桶在河里一荡,站起身刚想离开,便看见远处悠悠飘来了一个木盆,心下生疑,便等着那木盆漂近。

    这一看可不得了,那盆里竟睡着个白白嫩嫩的娃娃。老和尚赶紧找了一个树枝,将木盆拨了过来,抬到岸上。

    这娃娃也不知从哪漂来的,生的可爱,睡得也香香甜甜的。老和尚仔细在盆里翻了翻,除了一床小被子,并没有什么书文信物之类的东西,大概就是个弃儿吧。

    老和尚把木盆连同小娃娃抬回寺庙,便洗了手抱起娃娃朝村子里走去,老和尚挨家挨户的敲门,挨家挨户的解释,但是没有一家愿意收养这个来历不明的孩子。

    佛家之人,以慈悲为怀,老和尚咬咬牙,便将孩子留在了寺庙里自己扶养。

    村民们虽然不愿意收养这个娃娃,但还是心里可怜他,时不时把娃娃领回家吃饭。就这样,小娃娃东家一口西家一口的,也平安长大了。

    娃娃叫老和尚师父,自然是入了佛门,做了一个小和尚。

    小和尚会说话了以后,老和尚便教他识字诵经,诗词文章。小孩子贪玩,经常学不了多长时间就缠着老和尚带他出去化缘,可是到了村子里,小和尚又追追蝴蝶,采采花,跟着村子里的孩子跑来跑去,一点也没有要化缘的意思。

    村民们看着这一老一小,虽然欢喜,却也常常在背后感叹他们的身世悲惨。

    有了这个小和尚,庙里也不似从前那么冷清了,就连总是敬人于千里之外的老和尚,周身也添了些让人想要靠近的柔软和慈祥。

    村民们夜晚路过寺庙,也总能听见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讲的什么呢,无非就是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但是每次讲到这都会被小和尚打断,

    “师父,应该是从前有个村,村里有个庙。”

    “好好好,从前有个村,村里有座庙……”

    苍老和童稚的声音衬着昏黄的烛光,倒也有些岁月静好的温馨。

    叁

    不知不觉间,十几年过去了,小和尚已及弱冠,老和尚也又老了一些。只是可怜这小和尚生的俊,村子里有姑娘的人家都暗暗可惜,若他不是个和尚,把自己家的姑娘许配过去也着实不错。

    这天,小和尚跪在老和尚面前,磕了三个头,

    “师父,我从小到大受您的指教,读了那么多圣贤书,我也想效仿古人,外出游历一番。这佛堂,可能终究也不是我的归宿,还俗与否,能否等我回来之后,自己决定。”

    说完,便又磕了三个头。

    老和尚听此,微微的叹了一口气,弯身将小和尚扶起来,

    “罢了,这样也好。”

    然后转头去佛像后拿出了一个布袋子,递给他。小和尚将布袋子打开,里头竟沉甸甸的都是银子,小和尚睁大了眼,看向老和尚,不明所以,

    “这是我初入佛门时随身的银两,现在将它予你做路上的盘缠吧。你,今晚就走吧。”

    说完挥了挥手,转身坐在蒲团上,闭上眼睛轻轻诵经。

    小和尚听完,又跪了下来,眼圈通红,向着老和尚的背影,最后重重的磕了一个头,

    “师父,徒儿不孝,待徒儿回来,一定报答您的养育之恩。师父您,保重!”

    小和尚转身,拭了眼角的泪,向大门走去。

    “君子谋道不谋食!”

    最后这句,老和尚不知是说给小和尚,还是说给自己听的。

    这天夜里,老和尚就坐在蒲团上,一动不动,诵了一夜的经。

    肆

    小和尚走后,村民们看着老和尚又重回以往的孤独,让人心疼,便都对小和尚略有微词。

    后来新皇登基,年轻的皇帝为了给逝去的父王祈福,便大赦天下,同时对全国所有的寺庙翻新重修,寒山寺也如此。

    再后来,寺里多了些年轻的和尚,老和尚便成了住持,寒山寺也改名为了皇恩寺。

    庙宇变得气派了,自然就有人拜佛祈福,寺里也有了些香火的收入,但老和尚还依旧种着后院的那块地,有人问他,他便笑笑,说“君子谋道不谋食”,香客们便更觉老和尚通透仁爱,一传十十传百,皇恩寺的名气也更大了。

    这年冬天,初雪飘零之际,小和尚回来了,依旧还是走时的那件僧袍,依旧还是那副固执的少年之气。

    老和尚握着小和尚的手,就这样一直看着,看着,看着他洗得发白的僧袍上的补丁,看着他比以前黑瘦的脸庞,看着他又窜高了的个子,看着他通红的眼睛,就这样静静的,谁也没有提还俗的事情。

    小和尚看着老和尚,便不自觉地把眼前这个苍老的身体与想象中那个纨绔桀骜的少年融合在一起。

    那,是他游历路上听到的故事。

    京城啊,有一户富贵人家,祖祖辈辈世代为官,后来还出了一个闺女,入宫做了贵妃,便又平添了一些金贵。这一辈的子孙中,只有一个嫡出的男娃儿,不用说,定是万千宠爱于一身,自出生起便穿金戴银,谁也欺负不得。

    后来男娃儿长大了,就成了当地有名的纨绔子弟,不学无术,目中无人。后来家道中落,又负了良人,良人死,少年疯。有人说在良人的家乡姑苏见过少年,可到底是真是假,谁也不知。

    但小和尚知道,这是真的,不仅如此,那少年还出家当了和尚,后来还捡了一个随河水漂流而来的弃儿,一直至今。

    春天来了,河水破冰,晓风入夜,小和尚看着眼前的花瓣飘落,思绪乱了几分。

    伍

    第二天,寺里来了一个富贵之人,想请老和尚出山。原来是黄河决堤,两岸百姓流离失所,当今圣上体恤百姓,也听说这姑苏城外皇恩寺里有个受百姓尊重的僧人,便着人来请。

    老和尚将身子面向西方,微微颔首道“老衲已是风烛残年之际,耳不聪目不明,恐耽误了赈灾之事,还请圣上另请高明。”

    几句话下来说的不卑不亢,便挥了挥手,转身离去。那人还准备再说些什么,只听见一句“君子谋道不谋食”,便不见了老和尚的踪影。见状,那人也没有多待,只拜了拜佛便走了。

    当晚,小和尚不见了踪影,僧人将此事告诉老和尚时,老和尚却并没有惊讶,仿佛本来就知道小和尚会走一样。

    老和尚轻轻坐在蒲团上,

    罢了,他终究还是不属于这佛堂。

    村民们大都猜出了一二,这小和尚,寺庙翻修时而还,有富贵之路便又反,奈何老和尚一生清明,终是托错了人啊。

    从此皇恩寺再没有小和尚,倒是京中多了个从不着荤腥的大人,村民们也不敢再说小和尚的坏话。

    听说圣上知人善用,这个大人自黄河水灾之后,便受了重用,从此为生民立命,功德无量。

    老和尚很久没有提起小和尚了。

    这天晚上,老和尚照旧坐在蒲团上诵经,入夜时便听见身后传来了脚步声,老和尚没有说话。后面的人扑通一声跪下,“师父……”。

    半盏烛火,满树清霜。

    老和尚只淡淡道“君子谋道不谋食。”

    可是师父,何为道,何又为食。

    不惧腹饥,却担心百姓无食。

    我也想要万户满仓,护天下万民一生安和。

    这些话,小和尚没有说,他看着眼前苍老的背影,眼底清澈的像一泓清水,容得万点星光。

    良久良久,小和尚缓缓开口,

    “愿师父……求仁得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