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小说 - 历史小说 - 假千金的红包群在线阅读 - 第62节

第62节

    不过,薛夷光不得不说,比起其他人裴邵对朝政的了解更多,最起码要比变法革新一派的学子领头人吴桐舒懂得更多,吴桐舒反驳了几次后,便反驳不了了。

    这倒不是最糟糕的,这种讨论本就是会有胜负的,但是薛夷光比较厌烦的是裴邵在误导众人,而且误导的还是寒门的学子。

    薛夷光看着在场的寒门学子越来越偏向裴邵,她算是知道裴邵不顾影响,大肆宣扬改革变法的弊端的原因了。

    如今这届科举的情况很明白,策问的题目一般都是出自时政,而如今大魏最大的时政便是革新变法,京中盛传,朝中两派争斗越发厉害,景祐帝想要征询这届应试举子的意见,如今裴邵的做法便是在拉拢这些寒门举子,让他们站在反对者这一边。

    她其实今日是不打算出面的,只想要当一个看戏的人,但是薛夷光只要一想到裴邵的鼓动会使得寒门举子偏向反对变法之人,对太子不利,薛夷光便有些坐不住了。

    “裴世子此言差矣。”薛夷光走到楼下,高声道。

    第136章 争辩

    大堂中的众人循声望去, 只见一位姑娘从楼上走了下来。他们不得不说这是他们见过的最好看的女子,《洛神赋》中有云:“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 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 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 灼若芙蕖出渌波。”之前他们都以为只是虚言, 如今看到面前的薛夷光,他们才知道世上真有这样的女子。

    薛夷光的容貌继承了安国公夫人的美貌,就是见过后宫佳丽三千的周皇后都忍不住惊艳, 感叹薛夷光的貌美,更何况在场的这些举子?

    不过, 过分绮丽的容貌并没有让薛夷光看起来像个花瓶, 在场的举子惊叹完薛夷光的美貌之后接着感叹地便是薛夷光的气质了。和平常或温婉或骄纵的气质不同, 如果要用词语来形容薛夷光的气质, 众人觉得“积石如玉, 列松如翠”这八个字再合适不过, 虽然此篇事情是形容男子的, 但是放在面前女子的身上再合适不过, 如玉如松。

    这样一个姑娘,一个敢于高声打断裴邵的姑娘, 一看就不是寻常的女儿家。

    早在薛夷光走下来的时候,裴邵便认出了薛夷光,即便是时隔一年多再次相见,裴邵的脸色依旧十分难看。这一年多, 裴邵以为自己已经从薛夷光的阴影中走出来, 却没有想到当他再次见到薛夷光的时候, 依旧控制不住心中的压抑。

    当然,裴邵也有些感叹于薛夷光的美貌,早在前几年薛夷光还没有长开的时候,薛夷光只是一个看起来十分精致漂亮的小姑娘,苏夷玉虽然不如薛夷光,但是也差不了太多。如今呢?已经是天壤之别,没有一个男子不重美貌的,裴邵也不例外,因此,虽然裴邵现在还需要笼络苏夷玉为自己卖力,但是心中对苏夷玉的不满却又多了一层。

    除了裴邵,在场的其他人也有不少认出薛夷光来的,比如一些京中官宦人家的子弟,薛夷光回京这几个月,虽说忙着跟着张微复习功课,但是因为她年纪大了,一些宴会还是要参加的,所以一些京中高官的子弟还都是认识薛夷光的。

    吴桐舒看到薛夷光下来后赶紧迎了上去,对着薛夷光行礼道:“参见郡主。”

    “吴公子好。”薛夷光还是认识吴桐舒的,吴桐舒的母亲是杨廷和唯一的嫡女,吴桐舒本人也是少年英才,杨家这一次没有适龄的举子,所以吴桐舒成了杨家的代表。吴桐舒年纪比她大上好几岁,他是上届中的举,但是杨阁老并没有让他参加三年前的会试,觉得他学问还不够,便压了压他,让他今年参加。

    薛夷光因着太子引荐的关系,也经常和杨廷和见面,商量变法之事,也听杨廷和提起过自己的这个外孙,所以还算是熟悉。

    吴桐舒虽然比薛夷光大上不少,但是对薛夷光却很是尊重,他外祖父现在教训他和表哥们的时候,十分喜欢拿永嘉郡主举例,他听过一些永嘉郡主的事件,觉得颇为钦佩,所以并不会因为薛夷光是女子或者年龄比他小而轻看。

    和吴桐舒一起过来的,还有一位和吴桐舒看起来年龄差不多大的青年,对着薛夷光十分有礼地道:“时隔两年不见郡主,郡主可还安好?”一副熟捻的态度。

    薛夷光看着面前这人,一时间有些想不起来此人是谁,不只是薛夷光,就是群里的很多大佬们也都不清楚。

    “这人谁啊?这么自来熟?”同昌公主忍不住嘀咕道。

    群里其他的大佬们也表示自己不知情,只有最靠谱的冯太后道:“这是庄磬。”

    “庄磬……又是谁?”知道了名字但还是对不上号的薛夷光。

    冯太后无奈道:“就是群主上次参加鹿鸣宴的时候,最后拦着群主和群主说话的那个人,他当初还拍杨廷和的马屁却被群主发现翻了车的,你们都不记得了?”

    薛夷光这时才和其他人们恍然大悟,这庄磬是谁,薛夷光轻咳一声,演示自己的尴尬,然后回道:“庄举子好。”

    庄磬看到薛夷光还记得自己,心中窃喜,果然永嘉郡主对他还是喜欢的,不然怎么会记得她?比起其他的人,庄磬心中最好的妻子人选就是薛夷光,他这些年因着才气,再加上出手阔气,也结交了不少人脉,吴桐舒就是他巴结上的身份最高的人,所以才能在吴桐舒和薛夷光打招呼的时候开口说话。

    薛夷光不知道庄磬怎么想的,她怎么可能对一个遗忘了的人感兴趣,她现在最关心的是裴邵的荒唐言论。

    早在吴桐舒叫出“郡主”两个字的时候,他们便清楚面前的女子是谁了,当朝的皇家贵女,除了永嘉郡主外,再没有人会对文会这种事情感兴趣甚至打断他们的文会了。

    皇家郡主的身份压了在场所有人一头,所以不管是保守一派的,还是变法一派的,又或者是中立之人,这个时候都只能对着薛夷光行礼,口称:“参见郡主。”

    薛夷光温和地叫了起,然后看向众人道:“说起来我也是应试的举子,与诸位身份等同,不知可否参加诸位的文会?”

    吴桐舒之前被裴邵问得有些哑口无言,明知道变法是对的,却反驳不了什么,如今薛夷光愿意帮自己,吴桐舒自然高兴,赶紧笑着道:“郡主是我们京都的解元公,若是郡主不能参加文会,那其他人就更没有资格了。”在杨廷和面前教养长大的吴桐舒,自然不是柔软可欺的性子,他辩不过裴邵,不是因为他才学不够,主要是因为他对变法没有裴邵了解地那么多,当然还有就是他的口才真的不好。

    薛夷光是京都的解元,而且吴桐舒都说出那样的话了,裴邵等人脸色难看,自然也说不出不让薛夷光参加的话。

    薛夷光的口才自认还可以,但是这个时候她向来还是求稳的,所以她将蔡琰大佬的“博学才辩”的红包加载上,然后对着对面的裴邵道:“裴世子说的话我不敢苟同,赋役合一本就是为了减轻百姓的负担,怎么到了裴世子的口中却成了残害百姓”

    “裴世子代表的到底万千百姓,还是世族豪门?”薛夷光冷声道,从一开始薛夷光就能够知道裴邵是站在世族豪门的立场上来查找赋役合一的弊端,对于世族豪门来说从土地清查丈量开始,他们就开始反对,到了现在这些人反对的更加厉害。

    “赋役合一,由银钱取代谷物上缴,百姓若是手中没有这么多的银子怎么办?”裴邵也不甘示弱,他知道对付薛夷光不像是忽悠下在场的其他人那么容易,他见过薛夷光乡试时的策论,他不得不承认薛夷光在这方面比他见解要深得多,他也知道自己之前确实是小瞧了薛夷光,而且薛夷光牙尖嘴利,裴邵只能拿出自己的杀手锏。

    薛夷光也知道裴邵说的是事实,如今朝堂之中那些反对太子和杨廷和变法的人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反对意见便是这个,当然还有其他,比如白银的分布不均。

    果然,薛夷光刚想完这点,便听到裴邵接着道:“如今银两多在南方,北方的百姓手中根本就没有多少银两,他们根本就无法负担要缴纳的税钱,变法之弊端不用我等再说,诸位也可窥见。”

    薛夷光知道裴邵说的是事实,这也是各地官员中反对地最厉害的一点,其中以山东官员为最,这也能够解释了为什么山东解元刘芳明明和浙江解元颜铄不和,却还会站在裴邵这一边。

    如今大魏的白银大多数由对外贸易获得,以陶瓷,茶叶,生丝,丝绸,中药材为主,大多是江南所产,而北方的百姓手中大多是没有银子的,这样百姓要将手中的谷物找到商家换成银钱,再将这些银钱上交。

    这样一来就出现了问题,若是商人恶意压价,百姓就会贱卖谷物,这样百姓手中的银钱就不够交税,长此以往,百姓交不起税钱,最后就会沦落为流民。

    这样的问题,反对之人明白,薛夷光明白,太子和杨廷和怎么可能不明白,这个问题薛夷光早在很早的时候就注意到了,所以这也是为什么薛夷光会让太子去倭国挖银山,她让太子去挖银山自然不单单只是因为航海的缘故,航海要的钱她自己攒攒也能够。

    “如果改成朝廷统一制定粮价,收购粮食,发放给百姓银钱,百姓再用这些银钱交税呢?”薛夷光继续道:“这点是朝中最新提出来的方案,裴世子怎么对其他事情知之甚详,侃侃而谈,却绝口不提朝廷最新的政策呢?”

    这是太子和杨廷和等人最新商议出来的政策,银子珍贵,但是它真正的作用是充当货币,因此它就要发挥它货币本身在商品流通中的价值,这样的政策可以将从倭国挖出的银子让它们在百姓中流通起来。

    第137章 辩驳

    裴邵所说的问题, 确实是改革变法中的难点,她前世的历史中所主持的差不多的变法,其中银两的问题就成了最大的问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当时的白银主要来自对外贸易, 国内白银产量很少。

    还有白银产生的问题有很多, 当时最臭名昭著的就是“火耗银”事件, 产生这个事件的原因就是因为官员贪腐, 剥削百姓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不是不可以解决,官员的问题会由太子和首辅杨廷和解决,她现在要的是纠正裴邵给在场的学子灌输的错误思想。

    对于薛夷光说回答的话, 裴邵原本洋洋自得的脸色变得十分难看,变法能够推进到现在这个地步, 不可否认, 不管是太子, 杨廷和还是支持变法的官员, 脑子都很正常, 竭力找到解决反对一系提出的所有问题的方法, 白银的问题就是其中之一。

    前几日当太子和杨廷和提出由朝廷制定统一的粮食收购价格, 以白银交换, 让白银在大魏流通时,当时以齐国公为首的二皇子一系便反对过, 理由也很简单,因为大魏国库中的银子并不多。

    但是太子也很快给出了解决的办法,他已经在倭国找到了银矿,而且开采量基本上足以够大魏使用。这个时候, 众人才明白, 为什么太子两年前不顾众人的反对非得要攻打倭国的原因。当时太子给出的攻打倭国的理由也很简单, 因为倭国沿海有很多流寇为倭国人,他们经常sao扰沿海百姓,打劫海上的船只,不过这些都是小事,哪里用得着攻打倭国。

    而且倭国不过是弹丸之地,物资贫瘠,对于大魏来说根本就没有出兵的必要,但是太子坚持,如今看来,太子当初的决策便是为了这倭国的银矿,试问谁又能知道倭国这么小的地方居然会有一座那么大的银矿。

    裴邵被薛夷光拆穿了脸色不好,他知道他若是用齐国公当初反对太子的理由反驳薛夷光,只会更丢面子,所以只能道:“自古以来,变法很多,可是真正能增强国力的又有几次?大多数的变法都只会让百姓负担加重,苦不堪言。”

    其实,以齐国公府为代表的权贵大族之所以会反对变法,是因为变法触及了他们的利益,比如清查丈量土地等等,太子变法是为国,为百姓,而这些人反对却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薛夷光听到裴邵的话,嗤笑道:“裴世子这是没话说了吧。变法的情况到底如何,咱们举个例子就知道了,如今新的赋役合一法在广平府邯郸县就已经施行,邯郸县的赋役种类繁多,包括下税,秋粮,马草,驿传,种马草料,均徭,里甲等各项折银一共是两万五千零四十九两,分别根据优免中地,无忧免中地,寄庄加倍中地等等,当然丁户也分几级不等,通过折算这每亩耕地向朝廷缴纳三钱到一两银子不等,每丁向朝廷缴纳一钱银子到九钱银子不等。”

    “诸位试看,原本的徭役都以缴纳银两取代,再有朝廷雇人履行徭役,如此化繁为简,诸位可根据自身所在家乡的情况试想,以邯郸县的征收标准,这会加重百姓的负担吗?在我看来,这不会,这只会帮助百姓减轻负担。”赋役合一是大势所趋,化繁为简更是大势所趋,赋役合一绝对是进步的创举,只是在于执政者能不能用好官员,只要各地的官员不以其他各种名义多向百姓加税赋,赋役合一绝对是在帮助百姓减轻身上的负担。

    齐国公府等权贵不同意,甚至一些官员都极为反对的原因,是因为这项政策触动了他们的利益。赋役合一的实行,使原来的“民收民解”改为“官收官解”,朝廷直接收税,致使底层官员无法贪腐,这些人自然不愿意。

    也正是因为如此,前世的历史中有很多官员甚至开始出现鞭外鞭,条外条,给百姓有加赋税,使得百姓的负担加重。

    所以,方法是好方法,只是实行的人是混账,这才加重了百姓的负担。针对这一点,薛夷光觉得“养廉银”是个好办法,养廉银就是高薪养廉,这在她前世的时候很多国家都开始实施,在大魏当然还需要一点一点来,其实大魏官员的俸禄不算低的了,只不过在薛夷光看来还是要再高,廉洁是毕竟是要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的,她当然相信有高尚廉洁的人,但是大多数的官员还是需要物质生活保障的,这是人之常情。

    薛夷光举出的例子,让在场的学子们开始换算成自己家乡的情况,发现确实如此,如果按照薛夷光给出的数字折算他们家乡的情况,这种变法确实是对百姓有益的。

    听到那些学子的讨论,其实薛夷光不得不说,还没有中举的学子们比朝堂上的那些官员单纯太多,最起码很多人是真的怀揣治国报国的理想的,而不像是一些为官多年的官员想到的从没有国家,只有自己的利益。

    裴邵看着越来越多的中立举子倒向薛夷光那边,心中自然气愤,他觉得薛夷光是他的克星,凡是有薛夷光在的地方他总是那么倒霉。今日裴邵来参加诗会,为的便是拉拢这些中立的举子,在会试上答卷上让这些人反对变法,从而让景祐帝看到,决心废除变法。

    但是情况事与愿违,薛夷光的出现搞砸了这一切,这让根本就没法和二皇子还有自己父亲交差,裴邵如何能不气?

    不过对于薛夷光来说,脸上却露出了笑容,其实太子的变法中没有漏洞吗?当然是有的,即便是圣人也有过错,更何况是太子?再说太子的年岁并不大,会出错这很正常。但是他们要的讨论是积极的,而不是像裴邵这种恶意的抹黑。对变法有顾虑,有疑问,甚至是反对的都可以提出来,但前提是真的为了百姓,真的为了大魏,而不是为了一己私欲。

    裴邵被薛夷光反驳的无话可说,毕竟薛夷光所说的是事实,而正是因为赋役合一对百姓有益,却对官员权贵无益,这才让他们不停地反对,所以一旦举出实施情况,裴邵确实无法反驳。

    看着那些已经倒向薛夷光的寒门学子,裴邵心中冷哼,要是真的让太子的变法成功了,等这些人成为官员就知道了,那是一点油水都捞不到,就指望着官员的那点俸禄,迟早得饿死自己。

    刘芳听到薛夷光的话若有所思,他之所以不支持变法,很大一部分和山东百姓手中无银,此法在山东不适用有关,私心倒是并无多少。如今听到薛夷光说出的变法者新提出的政策,刘芳觉得此法未必不适合山东。

    至于另一旁的颜铄,虽然对薛夷光的话感兴趣,但是他更感兴趣的是薛夷光本人。颜铄身为浙江解元,他就读的嵩麓书院的山长,也就是他的老师曾经告诉过他,他此次会试,成为会元的最大对手便是眼前的这位永嘉郡主。

    和薛夷光一样,颜铄也游过学,颜家是江南大族,书香传家,家中累代为官,家中子弟都有在会试前游学的传统,正好薛夷光在嵩麓书院拜访自己老师的时候,颜铄也在外面游学,所以两人没有见过面,但是颜铄游学回来后,便经常从自己老师口中听到永嘉郡主的名字,而且是赞不绝口。

    颜铄本人是极为自傲的,他自幼聪慧,十五岁便中举成为解元,这即便是才子众多的江南,颜铄也是极为耀眼的,但是他却也没有在老师那里得到过像永嘉郡主那么高的评价。

    颜铄心中自然是不服的,今日见到永嘉郡主,初见就和他想象的不一样,颜家也有才女,他觉得才女大多是柔弱清秀,而永嘉郡主却截然不同,永嘉郡主颇有气势,只是站在那里便让人不敢小觑,而且能言善辩,对大魏的政事知之甚详。

    若说之前,颜铄可能会看轻薛夷光,对自己老师的说法不以为然,他觉得一个姑娘怎么可能和自己相提并论。但是今日的情况让颜铄有了新的认识,也许永嘉郡主真的会成为他三元及第路上最大的阻碍。

    别看颜铄虽然站在裴邵这边,但这是家族利益所导致的,颜铄这人向来自傲,他是看不上裴邵的,在颜铄心中,裴邵的才学根本无法和他相提并论。

    薛夷光不知道有人拿自己当作大敌,但是现在情况薛夷光还是颇为满意的,最起码会试上不会出现大批举子反对会试。

    裴邵最后带着人负气离去,薛夷光之后和吴桐舒等人聊了几句后才离开。

    薛夷光回去后第二日便去了东宫,将情况告诉了太子,薛夷光看着太子轻松的样子,便知道太子自有打算,她也就能安心备考了。

    和上一次乡试没有经验不同,安国公夫人这次收拾得十分妥当,没有让薛夷光费半点心。

    到了二月九日,薛夷光踏进了会试的考场。

    第138章 会元

    所谓会试者, 共会一处,比试科艺。由礼部主持,在京师举行考试。因为在春日举行的缘故,所以会试又称春闱。

    会试和乡试的形式和内容上并无太大的不同, 会试也是一共九天七夜, 时间很长, 薛夷光又对上次所带的东西进行了一些改良, 而且在这次的会试前薛夷光的油炸面饼受到了举子们极大的欢迎,很多人都选择购买,毕竟在考场能吃上一顿热乎的, 还香味十足的饭食,对很多应试的举子们来说是一种满足。

    这次薛夷光依旧是运气不错, 号房也和上次差不多, 这让薛夷光心中松了一口气。会试一共分三场, 初试, 试《四书》义三道, 经义四道……;二场, 试论一道, 判五道, 诏,表, 诰内科一道;三场试经史时务策五道,总体算下来,和乡试并无不同,而且比起乡试来, 对薛夷光更有利, 因为会试轻诗赋重经义的原因, 虽然依旧要写一首诗,但是众所周知,这首诗在考官评判的时候不会做太多参考。

    开考后首先拿到的试题为《四书》义,上面问道:“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

    这句话出自《论语》,原文是: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这样的题对于薛夷光来说还是几位轻松的,她经义还算是不错,再结合自己的想法,很快提笔将答案写出。

    应该来说比起乡试,会试让薛夷光更加得心应手。九天七夜的时间很长,但是对于科举考试的考生来说,却并不长,因为试卷要整洁的原因,很多学子都要誊录三四遍以求试卷美观,薛夷光在这方面还好,她誊录了两遍便得到令自己满意的答卷。

    之后的两场比试更是如此,而且时务策涉及治国,伦理,经济,军事甚至是文化教育,这些题目看着似乎很是寻常,但是每一题都和变法息息相关,甚至题中也有提及变法,由此可看,景祐帝对变法之事极为重视,而且对学子对变法的态度也颇为重视。

    薛夷光在这点上自然是站在支持者的立场上,而且关于这些,她十分有经验,别说是五篇策论,就是再多几篇,她也能写出来。游学的一年,薛夷光十分感谢自己身边有冯有大佬,没有了太子和师父张微,冯有就是自己的第二个老师,冯有大佬适应地极快,对于她提出的一些问题都能够解答,会和薛夷光共同讨论,薛夷光自认有了冯大佬红包的自己,在革新变法上应该是颇有见地的。

    总体来说,会试涉及到一个国家的方方面面,并不简单,但是有张微这样的学神在,薛夷光觉得自己也可以。这次她老师来之前给了她不少的压力,按照她老师张微的意思,她的两个师兄在会试的时候,一位是第二名,一位是第三名,虽然第二名的师兄后来成了状元,但是依旧不能和张微一样三元及第,这成了张微心中的遗憾,而且她师父对她有蜜汁自信,觉得她一定能有三元及第的风光,对此薛夷光只能表示:她会努力的。

    会试结束后的待遇,和上次乡试差不多,安国公夫妇在贡院的门口等着她,看到她提着东西出来,赶紧迎了上来。每当这个时候,安国公夫妇都极为心疼,这孩子在里面九天七夜,虽说带了吃食,但是这吃,吃不好;睡,睡不好,眼瞧着又憔悴了不少,人也瘦了太多,心中只剩下心疼。

    其实安国公夫妇本来也觉得女儿生下来就应该是享福的,前面有两个哥哥,女儿应当是每天只要开开心心就好,却没有想到女儿自己有不属于男子的雄心壮志,他们这些做父母也只能支持。

    薛夷光回了安国公府后,第一件事就是直奔自己的院子,九天七夜没有洗澡,薛夷光觉得自己已经馊了,幸好梧桐等人一早知道她的习惯,一早就备了热水,只等薛夷光回来就可以沐浴。

    泡了一个澡,薛夷光只觉得原来身心俱疲的自己,慢慢放松了下来,将自己洗漱好后,薛夷光便听到梧桐回禀道:“郡主,二老爷和二太太来了,两位公子也来了。”

    薛夷光笑着点头道:“我这就过去。”这次会试,薛家参加的不止她一人,她的两位堂兄都是上次乡试考中的举人,这次也和她一起参加会试。

    等到薛夷光到的时候看到了精神还算是不错的两个堂兄,其实不管是会试还是乡试,对于这个时代的大部分读书人来说都是折磨,不说那些死在考场中的,就说很多考生都是结束后被从号房中抬出来的,由此可见这会试乡试对人的折磨有多狠。

    特别是她的四堂哥薛彦斐上来就十分兴奋地拉着薛夷光道:“阿瑶你给我准备的那个油炸面真是太好吃了,会试的时候那就是美味,这次可算是吃到能吃的饭了,我上次乡试的时候,米没煮熟,根本吃不下去,米还倒多了,我还饿了两天的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