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三国当大佬[系统]_147
“十常侍虽已不成气候,但我随世父离京时,听说陛下开始沉迷修炼仙法,想要寻求长生之道。他提拔了从五个宫外找来的僧人与道人,放任朝政不管,不难怀疑这五人或许会成为下一任的‘十常侍’。” “黄巾军只是暂且被打退,然而在打仗时陛下听信小人谗言,将冀州主帅卢植将军逮捕入狱,换做董卓,结果被黄巾军打败。” “晚辈说一句大逆不道之话——陛下失德,幼主难立。上天不满陛下久矣,不可能就此平息天灾,但凡爆发,乱世不远矣!” 他的这一段分析分析有理有据,听的不少人纷纷沉默。 荀爽惊叫道:“文若慎言!” 荀彧便住了口,不再继续分析汉室未来。见众人思索开来,又道:“至于为何前往朐县,诸位且听晚辈分析。” 想到糜荏,荀彧胸口挂着的那块暖玉又开始发烫。他感受到了,微微勾起唇角。双眸亮晶晶的,神采飞扬。 他侃侃而谈:“糜国师出身朐县,他的家族糜氏是当地垦殖之户。我族若是迁徙过去,不必担心缺少明年的粮食。” “除此之外,糜国师师承大儒郑玄,相信各位都听说过郑玄的事迹。” 众人听得郑玄这个名字,颔首称是。 早年听说郑玄逃亡东莱耕授,收了不少学生。若非距离太远,他们也想将族中子弟送去给郑玄□□。 荀彧道:“早在黄巾军起义之前,糜国师已将大儒郑玄与他的门徒全部迁往朐县,更为他建造一个学堂,可以同时容纳百余人。因为大儒郑玄教不过来,他又请了好几位儒士一同教导。” 他分析完利弊,见众人隐约意动,最终道:“在座诸位都是彧的长辈,看过的书、走过的路或许比晚辈吃过的盐还要多,晚辈只希望诸位可以多做考虑。” 荀彧躬身退后。 他的身旁,比他稍小两岁的弟弟荀谌心中疑惑。 是他感觉错误吗? 这劝说就劝说吧,自家兄长说起那位“糜国师”,语气怎地如此…… 雀跃? 第五十二章 听罢荀彧分析,族中不少人虽然意动,但并没有当场应下。 毕竟自古迁族都是大事,各家都需要商议后再做决定。等商议之后再开宗祠大会,届时若是愿意迁族的人多于不愿意的,那么便随大多人的意愿行事。 能得到这个结果,荀彧已然满意。反正他近些日子就在乡中,一家家登门劝说,总能得到想要的。 一众人从宗祠中散去。 荀彧先跟着荀爽前去几位族中老人家中小坐片刻,等说动这些人,他们才告辞回家。 等回到家中,已是夕阳西下。 他先与自家兄长荀衍、小弟荀谌用了晚膳,而后聊了足足一个时辰。 荀彧十九岁时跟随荀爽前往京洛,如今时间已过去整整两年半,与两位兄弟相处便有些生疏。但到底是自家兄弟,原本感情深厚,往常亦无丝毫矛盾龃龉,很快重拾离京之前的感情。 兄弟两人听荀彧大致描绘了他与荀爽在京中往事,大为震惊。 ——这个糜国师,也太神奇了吧?! 两人面面相觑,半晌都说不出一个字来。 他们在颍川也听过关于这位糜国师的传闻,可从京都到颍川,口口相传的事情难免有夸大的部分。他们没有盲目偏听偏信,只是选择性的相信一部分值得相信的。 只是不曾想到,文若口中的糜国师,竟然比传闻中的愈加神奇! 文若年轻,或许容易被骗;但加上荀爽作证,总不至于是假的。他们稍作思考,决定相信这些神奇的事迹,并且支持迁族。 毕竟荀彧说了,就在他离京之前,国师糜荏打算进谏天子以尚书卢植为徐州牧。若是成功,等他们迁族之后,荀氏中人自然会被卢植征辟、重用。 夜冷月高,两兄弟见时间不早,带着各自的惊叹回房歇息,顺便将这番听闻好好消化。 只留荀彧一人在书房至中,整理今日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