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小说 - 历史小说 - 明宫小食光在线阅读 - 第95页

第95页

    德清公主抢答道:“日光是橙黄色的。”

    仁和公主反对:“那日落时的日光还是橙红色的呢。”

    张羡龄也不说谁对谁错,反而拿出来一套东西,有白瓷盘,有小铜镜,有水杯和白纸。

    白瓷盘里装了水,张羡龄让德清公主帮忙拿着白纸,自己则调整着镜子的角度。

    德清公主惊呼道:“竟然是七彩的!”

    白纸上的光线,可不是赤橙黄绿青蓝紫等多种颜色。

    仁和公主有点被吓着了,反复去看白瓷盘和铜镜,这两者都没有猫腻啊,莫非是变戏法?

    张羡龄笑着将铜镜递给她:“别怕,这是很正常的,你曾经看过彩虹没有?原理是一样的,你试试。”

    仁和公主接过铜镜,很小心的调整着角度,鞋尖却朝着门的方向,好似一旦有妖怪出现她就会立刻尖叫一声跑出去似的。

    她试了两回,都没成功,到第三回 ,白纸上才重新出现了七道彩色的光束。

    实验完了,张羡龄对三位公主说:“世间万物皆可格,也许一时半会儿找不到答案,那也没关系。就好比咱们兵武库里的鸟铳枪一样,从前也没人会造,但渐渐的,就知道如何造了。”

    “我们的格物课,上课的内容和先生都会变换的,今日是我,明日或许就是教你们天文的先生。星辰大海,山川湖泊,但凡你们感兴趣的,都可以到二楼去找书看。”

    一堂格物课上完,德清公主越发崇拜皇嫂,也对上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下学后,她回到邵贵太妃宫里,放下书包就兴冲冲地去找二皇兄。

    “二皇兄,我们乐志斋今日上了格物课!可好玩了,你们没有是不是?”

    兴王又自己上学,又要管束幼弟,早已经累到极点,如今被这个meimei叽叽喳喳吵了小半个时辰,更是头昏脑涨。

    听来听去,他倒听懂了一点,公主们在乐志斋上学,可比在文华殿上学有趣得多。

    乐志斋的这些课程里,他最感兴趣的,也是格物课。

    第二日,在文华殿上学时,兴王向试讲官提了一个问题:“请问先生,格物是什么?”

    第58章

    侍讲官皆是翰林院出身, 无一不是满腹经纶、学富五车的。“格物”之说又是儒家经典三纲八目中“八目”之基石,随便扯出一个人来,都能说出一番高论。

    一个姓崔的老翰林道:“宋时司马光曾有一篇文章, 名曰《致知在格物》,臣以为将格物之理说得尤为透彻。其书有云, ‘格, 犹捍也,御也。能捍御外物,然后能知至道也矣。’”

    还没等兴王好好回味这一番话, 一旁又跳出来个高翰林, 反驳道:“格物之格怎么可能是‘御’的意思?没道理啊,敢问崔翰林可知其考据?”

    正所谓文人相轻, 几位翰林之间本就隐隐存了竞争的意思, 如今又是新给亲王们上课,都憋了口气想要在亲王们面前露脸。

    高翰林乃是南榜进士出身,他一向有些轻视像崔翰林这般北榜出身的进士,觉得这些人靠科举取中未免过于简单了些。

    本朝科举, 在立国之时原是全国统一取士,奈何洪武年间出了一件大事,洪武三十年的春试所录五十一名进士全为南方人, 北方学子竟然无一人上榜, 当时就掀起了轰然大波。北方学子上书要求严查,觉得一定有猫腻,结果洪武皇帝亲自查过试卷之中, 却发现能上春榜之人皆是凭才学录取,并无舞弊之事。

    可这样的结果自然不能平息北方学子的愤怒,洪武皇帝立刻重新考策问, 出了一张夏榜,这一回所录六十一人籍贯全为北方,这才将这一碗水给端平了。

    从那以后,大明的科举便分了南榜、北榜分别取士,但士林之间皆有共识,北榜取士比起南榜而言,确实要简单一些。为此,这些年甚至屡屡出现南方学子冒籍去考北榜的事件。

    一年年南北榜出炉,朝中臣子也隐隐形成南党和北党。成化年间的首辅万安便是南党的魁首,而尚书尹旻、王越则属北党,两党之间互相拆台、下绊子的事也屡见不鲜。

    高翰林自然是见不得北党出身的崔翰林在兴王面前显摆的,他微微抬高声调,道:“臣以为,还是程朱二人所注解的格物为妙,‘格’即‘穷’也,取推究、穷尽之意。”

    崔翰林冷笑一声:“你说格为御字无考据,那你‘格’即‘穷’也就有考据了?请说来听听。”

    这二人竟然争起来了。

    一堂课没争出个结果,下了学,回到翰林院,两人又争辩起来,试图说服对方却不能行。

    翰林院诸学士这一向都比较闲,盖因今年风调雨顺、万岁爷又不作妖。一闲下来,就爱凑热闹,围观崔、高二人争辩,又不少学士听了心痒痒,都有一番大道理,其中又掺和进了南党北党之争,于是纷纷下场,开始辩论。

    上班之时自然不好光明正大的辩论,于是一众翰林便约定夜间相会,好好论一论这格物之理。

    奈何自万安致使之后,南党元气大伤,辩着辩着,竟然落了下风。高翰林实在气不过,将南方出身的官儿在脑海里过了一遍,选定了一个最有才学的,意欲邀他参加夜间集会。

    “介夫,我知道一向不爱出风头,可此时情况紧急,我只好效仿汉昭烈帝,三顾茅庐,请你出山了。”

    二十九岁的杨廷和手握一卷十三经注疏,闻言,抬起头,轻描淡写道:“杨某才疏学浅,即便去了集会,也未必能辨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