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第三次围剿(三)
小清河,源起济南市泉群。东流经荫、天桥、历城、章丘,滨州市的邹平、高青、桓台、博兴、广饶等县,经青州、寿光入渤海。 康熙末期,派遣山东巡抚李树德治理小清河,颇有成效。治理小清河的功臣李树德此时正关在大汉的临淄县大牢里。 此时黄河还没有北归,小清河北边是大清河,大清河的位置大概是后来黄河北归之后的河道。 统领十万讨伐军的岳钟琪此时就带领十万兵马依托大清河为后勤补给线,浩浩荡荡进入山东。探马往来,并未发现霍崇有什么埋伏。 十万大军一路毫无阻碍的抵达济南。山东巡抚塞楞额前来迎接,请岳钟琪进城休息。却没想到岳钟琪要住在讨伐军的军营里,弄得塞楞额心中很是不快。 两边交换了情报,济南这边一直如临大敌,然而霍崇一直没有攻打济南的意思。听了这个消息,岳钟琪就有了决断。他对塞楞额说道:“巡抚,皇上交代我,霍崇乃是坐寇。不会到处流窜,既然此贼还守着老窝,我就领兵前往。这小清河航运之事,得靠巡抚张罗。” 听闻岳钟琪这就要行动,塞楞额立刻轻松许多,马上吩咐济南城内的官员赶紧做为大军出动做准备。 当济南城全力为清军出战做准备,霍崇这边也很快得到了消息。没想到清军竟然真的一根筋的杀过来,霍崇倒也觉得轻松。 此时大汉军队已经有了四十个营,每个营四百人。营长们集结一处,霍崇介绍完最新情况,就讲述了战役目标,“从雍正朝廷那边来的消息,雍正有个看法没错,咱们就是坐寇,定然要和清军正面作战。既然清军想决战,咱们就和他们决战。” “要包围歼灭么?”钱清两眼放光的问。 其他人一听钱清胃口这么大,不少人已经龇牙咧嘴。 霍崇摇摇头,“雍正命岳钟琪要谨慎,而这岳钟琪又从军多年,大仗小仗起码打过几十次。咱们别和他比经验,比不过。不如就在岳钟琪能放心的地方和他打,正面作战,咱们还怕他么?” 从济南到霍崇所在的临淄走直线的话得翻山越岭。如果沿着平原走,就得绕个半圆。岳钟琪完全没想到霍崇竟然大大咧咧迎着十万清军就过来了,还是走的平原。 五月初三的下午,双方前锋相遇了。清军的探马只是几个回合就撵的大汉军队的侦查骑兵们不得不败退下来,看的霍崇一个劲苦笑。 需要知识和生产组织能力的部分,霍崇有绝对自信。然而骑兵这种全然靠身体和长期积累的兵种就超出霍崇的能力之外。 好在大汉军队的侦查骑兵们本就被教育过,此时更知道逃命回来只是不威风,真被清军探马给斩杀了,自己丢命之外还会折损士气。于是一个个跑得飞快。 清军探马并没有得意忘形到敢直接冲击上万人马,就开始绕着大汉军队的军阵跑了起来。 大汉侦查骑兵们有了自己人撑腰,纷纷拨转马头驱赶清军探马。这次双方再交手,大汉侦查骑兵的火器就占了优势,接连打下来好几名清军探马。这下轮到清军探马不肯白白送命,一溜烟跑了。 岳钟琪不经意间已经皱紧了眉头,从所有消息来看,霍崇一万多人马就在十万官军面前整齐列阵。没有花哨,没有阴谋,就是坦率到傻乎乎的对峙。 《孙子兵法》上讲: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意思就是。在实际作战中运用的原则是:我十倍于敌,就实施围歼,五倍于敌就实施进攻,两倍于敌就要努力战胜敌军,势均力敌则设法分散各个击破之。兵力弱于敌人,就避免作战。 左右将佐见岳钟琪皱起眉头,忍不住发问:“大帅,霍崇就在前面,我等包抄即可大胜。请大帅下令吧!” 岳钟琪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回答部下的说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清军排出左中右三个阵列,左右两翼前压。等霍崇左支右绌,再排出骑兵从后面包抄,切断霍崇军队退路。等霍崇阵势大乱,中军一举压上,就可全胜。 稍微有点能耐的将令都能做出这样的安排。从任何角度来看,这样的安排都没错。 但是,岳钟琪或许不服气年羹尧,却不敢小看年羹尧。既然霍崇用兵飘忽,作战扎实。他就不可能不知道有这样的局面。 岳钟琪很快做出了决定,他指着西边的几处高地,“谁肯去夺下那几处山坡?” 官军是从北向南移动,霍崇的军队则由南向北进发。所以霍崇的左翼在西,正对的则是官军的右翼。 西边是山区,霍崇没有把部队从山区布置,而是更靠平原。他的左翼尽头设在一些高地上,倒也算是中规中矩。 由此可见,霍崇本人并非不懂用兵。将左翼依托高地展开,可以更早发现清军动向,也可以防止清军从高地上冲下来。自己还能依托高地隐藏一部分兵力,是个攻守兼备的法子。 既然霍崇要堂堂正正作战,岳钟琪下了决心,就与霍崇堂堂正正的见招拆招。 通过高地部队的旗语得知岳钟琪先要拔掉自己这边的地利,霍崇笑道:“很好,会打仗的更好对付。” 雷虎一时不解,“先生,不该是官军……清军不会打仗才好么?” “乱拳打死老师傅。我等即便有许多优势,却有个致命劣势。”霍崇说完,看向雷虎。 雷虎知道霍崇是想考教自己,可此时完全不知道霍崇所说的致命劣势到底是什么。如果兵力劣势是致命劣势,霍崇就一定不会把部队带到这里送死。 正在想,就听钱清问道:“先生,要全歼那支清军么?” “嗯。给他们点教训,看看他们会如何反应。”霍崇表达了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