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小说 - 历史小说 - 民国之国术宗师在线阅读 - 第143章 河北太极拳

第143章 河北太极拳

    王洪被送到北平后,赵夫人、林夫人听到消息时,都被吓的慌了神。

    两人都亲手杀过人,自然都知道,军人打仗这事儿,不可能只有自己杀别人,别人也一样会杀回来。

    ‘瓦罐不离井上破,将军难免阵前亡’,这道理谁都知道。

    王洪在家时,一家人从来不提这些事情,两个女人说话,连死啊伤啊这些字眼也都当作忌讳避开。实际上,在她们的意识里,早有了这种认识,只是不想提而已。

    尽管有了心里准备,真见到王洪倒在了病床上,都有些无法接受。

    还好王洪只是流血过多,医生也一再的向她们两个强调,外伤好了,调养一段时间就能恢复如初。

    两个女人这才安心了些。

    赵婧之显怀了,也不能多做事情,小芸就全部接手照顾王洪的事情。

    几天后,王洪走出医院,有些事,也就顺其自然了。

    三个送到军营里训练的大孩子,他们的教官知道王洪受伤后,也带着他们去看望,结果这三个大孩子也被吓到了。

    对于受伤与死亡,没人不在意,见王洪一样的受伤,三个人对当兵打日本人有了不一样的感觉。

    要不要为了报效国家去投身战场,不惜牺牲哪?

    对他们而言,这是一个很困难的选择。

    前线阴霾密布,新的大战马上就要打响。张六少只抽空见了下王洪,夸奖安慰不要钱的送给了王洪,却没再给他安排什么事儿,只让王洪放心的休息。

    张六少这回的压力真大了,日军准备全面入侵热河,不管他怎么努力,可实际的情况是派上去的各路军队很难顶得住。

    兵败是预料之中的事情,只能先做些表面文章。

    王洪在家也坐不住,虽然还不能发力练拳,却也跑到孙禄堂家里待着。

    这时的他,需要的不光是练拳,更多的还是明白拳意上的东西,顺便听些拳学见闻,以开扩眼界,借鉴他人之例。

    这天,孙禄堂的家里来了几个练太极拳的朋友,一个年纪不大的,就请教孙禄堂,为什么杨露禅的时候,叫杨无敌,现在,太极拳却很难跟外人动手。

    这个问题,其实在杨健候的时代,就已经成了个大问题。

    孙禄堂也不好回答。

    杨露禅跟他不是一个时代的,叫不叫杨无敌,他哪儿知道?

    至于太极拳能不能打,孙禄堂倒是知道什么原因,却不能说破,一说破就得罪人。

    太极拳不是因为慢而不能打,而是练法上,因为注重了搭手的东西,少了近身的东西,更缺了实战的磨练。甚至说,纯练太极拳的高手,就没有过主动扑过去打人的事例。遇到快拳快腿搭不上手,自然就成了不能打的代表了。

    太极拳,说是河南传出来的,可整体上,却是河北拳种。

    让太极拳名满天下的首功,是河北永年的杨露禅,他在河南陈长兴处学得太极拳,于咸丰年间携二儿子杨班侯、三儿子健侯来到北京,先在西郊张家酱园教拳,后来又到端王府教拳,从此世人知道了太极拳这个拳种。

    这就是‘谁知豫北陈家技,却赖冀南杨家传’的来历。

    太极拳传到北京,先是在汉满八旗和高官子弟间传播,杨露禅也因此依附权贵谋生。所以在他教拳的时期,特别保守,极少与外界交流,后人评之:“深沉不露,尤善养气,绝无争雄竞长之心”。

    到杨健候晚年,清庭已经进入最后时刻,种种原因,才开始在普通人中传播。在这一时期,除了高官子弟,罕有汉人得到杨家拳的真谛。

    这一情况在河北太极拳另一支重要传承进京后,才被打破。

    杨露禅的老乡武禹襄,也是太极拳高手。更重要的是,武禹襄不象杨露禅拿太极拳当独家饭碗,而是将太极拳做为学术来研究。

    武禹襄是科举出来的文人,很喜欢太极拳的风格,他跟杨露禅学了段时间,见杨露禅不教真东西,就干脆跑到陈长兴家要学拳,陈长兴已经年纪很大了,就把他推荐到陈青平处,终得其拳。后来,他偶得王宗岳的拳谱,以其文武功底极力钻研,终于把太极拳这种打人的玩意,变成了国术第一学术拳种。

    到了民国时,武禹襄的传人郝为真来了北平,结果杨家不想让出独门生意,遭到冷遇。后病痢旅店中,受到孙禄堂礼遇,郝便将太极拳传给了孙禄堂。孙禄堂融会了三拳,在几年后就出版了《太极拳学》。

    杨健候那不成器的弟子许禹生,身为二代官宦,见识却很高,见杨家的太极拳再不出世,就成了别人的垫脚,就把杨少侯、杨澄甫两位杨家人和杨家教出来的吴鉴泉请了出来,公开教授太极拳。

    从这时起,太极拳才真正公诸于众,传于普通之有钱人。一块大洋一个式子哪,没钱真学不了。

    1928年,中央国术馆成立,北方的太极名家杨澄甫、杨少侯、吴鉴泉、孙禄堂包括郝为真的儿子孙子,都集体南下传拳,太极拳由此发展壮大。

    此时,谁教的太极拳都只叫太极拳,还没有姓氏派别。

    可在吴鉴泉的某个徒弟拜访杨家人时,如郝为真般也受到了冷遇,一怒之下,称其太极拳为吴氏太极拳,从此,太极拳才开始分门别派。

    吴氏一出现,自然杨氏、武氏(郝氏)、孙氏也就出来了。

    这四氏太极拳南下,北平的太极拳界就空虚起来,许禹生撑不住场子,就找来了陈发科。陈发科的太爷爷正是陈长兴,乍一听,似乎是请来了最根正苗红的太极拳。

    在陈发科进北平前,北方太极拳以杨式、吴式、武式、孙式各领风sao,虽风格有异,但大体都是以柔缓匀慢为宗旨,而陈发科带来的陈派太极拳却是快慢相间、刚柔并济,这种风格一下子把世人惊住了。

    传说中杨露禅为教贵人,把蹦跳发力的东西去掉,才变成缓慢为主的风格,可这只是民国时的说法。陈青平的后人及武禹襄一脉可都是缓慢风格。既使有些人传下了快拳,也不过是相对的快了些。

    因此,陈发科一脉的太极拳,总是被其余五家(包含陈青平的陈氏太极拳)抨击,却也因陈发科功夫很好,教出的学生水平也很高,硬生生的代表着陈氏跻身于大宗之列。

    这才到了河南人传播太极拳的时间点。

    此前的太极拳,完全是河北人的太极拳。

    ------

    每章一说:清末民初,练武者较量时,会用小臂互相接触,是为“搭手”。此时习武者往往以武为业,若全力比武,非死不分,所以出现了搭手方式,彼此互探深浅,点到为止,避免无谓的伤亡。搭手比武,少了近身这个环节,可一臂之内瞬息万变,更需施展浑身解术。功大者,硬打硬破;双方相当,看谁机变;功弱者,以巧取胜。细观清末出现的各个拳种,很多都有这个技术的遗留,甚至很多拳谱上所说的技法,都是搭手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