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小说 - 历史小说 - 我在三国教书那些年在线阅读 - 第二百九十章 给多了不是

第二百九十章 给多了不是

    李孟羲见到了织机,同样见到了织机上一块书本宽,手臂长的一段麻布。

    李孟羲好奇的用手去摸了摸麻布,给李孟羲的感觉,很粗糙,而且很硬,李孟羲想起,这一小段灰黄颜色的麻布,跟前世见过的那些麻袋一样的颜色,不过纹理比麻袋稍密。

    粗麻布织出来是用来做携行具的背带用的,李孟羲想了一下,之前想好的技术指标是什么来着。

    好像是背带要做的宽一点,以此来降低对肩膀的压力,当时记下的背带宽度,应该是三指宽就足够了,细了话,不能很好的降低肩膀的压力,再宽了话,背重物时背带对肩膀的压力就又不够了,容易往两边滑。

    所以,三指宽的背带,正好。

    既然背带是三尺宽,李孟羲并起手指在织机上量了量,已织好的书本宽的麻布,宽度正好够裁五条背带。

    而一件携行具,背带需要多长,李孟羲一时并不清楚,只有麻布织好之后,开始往携行具上缝的时候,才能顺便试试多长的长度才算合适。

    不知织布的效率怎么样,李孟羲于是问柳氏,织机既然已经做好,一日可织出布匹多长?

    柳氏想了想,答到,“两日可织一匹。”

    这不就答非所问了,李孟羲问一日织布多长,柳氏说两日可织一匹。

    可能又涉及到李孟羲常识不及之处了,可能匹这个时代不仅是量,次,还代表着具体的数量,一匹布在一定的地域内,有约定俗成的大致长短。

    说一匹布,大致同时等同就是说多少长度的布。

    李孟羲有心再问下,一匹布是多长,但眼下,不便再多耽搁时间。

    说起织布效率,李孟羲想起初中抑或是高中学过的一篇课文,《孔雀东南飞》,里边有说到女主人公勤劳能干,说其“三日断五匹。”也就是,三日能织出五匹布来。

    虽然,可能有夸张修饰的成分,但大约也能反应出原始织机的织布效率,说三日断五匹,肯定是有现实根据的,不然,咋不说三日断十匹呢?三日断百匹呢?是吧。

    夸张修辞也得遵守基本法。

    所以,织机的织布效率,大致比三日断五匹低一些,但至于低上太多。

    所以,柳氏说两日可织一匹布,应该没有夸大。

    一匹布,怎么也得四五米的吧,李孟羲心想,又不是做生意和其他东西,做背带,一米长的背带就很长很长了。

    哪怕一个携行具需要四个背带呢。

    一匹麻布假设长五米,宽度可裁成三指宽的背带五根,将整匹布裁成一米长的绷带,那么,一匹布,共可裁得背带二十五段,按一个携行具需要需要四根背带算,也就是说,平均每一天,织出的粗麻布能够做好三件携行具。

    速度不快,可再怎么说,义军等于是在物资极其匮乏的条件下,有了生产军备的能力,还不是驻地生产,是更艰难的随军生产。

    就这一点,黄巾能做到吗?甚至官军能做到吗?

    不能的。

    织布进度不成问题,李孟羲关心的还有一个,不知织布用的麻线是否能供应的上。

    李孟羲一问麻线,柳氏就笑了,“够的,多着呢!”柳氏答复。

    麻线的来源,是之前路过那个无名村寨时刘备提议买的一车半生麻,用不到两贯钱。

    把生麻外皮撕开,用里边的细纤维绞成细麻线的过程很繁琐,且没有充足的给麻去皮的刀具之类的工具,可义军人多啊。

    一车生麻,哪怕一人拿一根呢,也把麻给拿完了。

    行军很枯燥,闲的无聊至极,有个小活儿干打发时间多好。不用任何激赏之法,晚上扎营之后,妇人们拿着麻,用手剥去生麻的外皮,一点一点抽出纤维,然后绞成线,干的别提多认真,麻线绞的非常好。

    所以,织布的麻线还多着呢,一车半生麻全已经被绞成了麻线,这巨量的麻线还在妇人们手中分散着,如果把麻线全部收集起来给纺成布,纺好的布怕不是一车都装不下。

    李孟羲想起还有其他的事,问了稍远站着的老木匠,“对了老叔,咱之前说好的,织机做好,赏粮五十斤。

    做织机的人都有谁,领过来,我认认。”

    老木匠嘿嘿一笑,指了左右,“就我三人。”老木匠指了指身旁一并前来的两个木匠。

    “好,等待黑儿,我给您们拿粮去。”李孟羲笑着说到。

    木匠们来此,就是为了此事,李孟羲主动说了赏粮的事,三个木匠喜笑颜开。

    李孟羲面上带笑,其实此时他脑海里在飞快的计算一笔账。

    从吩咐人做织机的那天开始,到今日,时间过去了八日。

    奖赏木匠们的粮食,是五十斤。

    而按照李孟羲早就想好的赏额标准,是按工时,每两日工时,赏一斤粮。

    也就是说,赏粮刚好每过两天,就能让人吃顿饱饭,份额很合适。

    木匠们做出织机,共计三个木匠,花了八天时间做成。

    即,一个木匠的两天的生产工时,赏粮一斤,八天就是四斤粮,三个人,也就是十二斤粮。

    织机的生产所需工时和工作量,赏额十二斤足够。

    可是,因为是第一次找人做织机,不知难度有多大,赏额一下定的很高。

    于是,这不就给多了,五十斤比十二斤,多出多少去了。

    经此一事,织机做好了,李孟羲也知晓了做织机大致需要的工时。

    第一次做织机,用了八天时间,这还包括老木匠拿不定主意,边试边做,因此速度还不是最快。

    有了成功的经验,再做织机,绝对更快,用不了八天时间就能做好。

    李孟羲暗自把织机的工钱定好了,一架织机做好,赏粮十二斤,由相关的木匠一起分十二斤粮。

    织机放在板车上,边行军边在车上织布,看来是可行的,虽然,因为路况不好,车晃的不行,穿梭引线的效率不及平地上效率的十分之一,可再慢,白天的时间也不利用上了不是。

    一张织机不太够,柳氏一个人织布速度太慢,如果多一些小的织机就好了,李孟羲想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