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小说 - 历史小说 - 诱师入怀在线阅读 - 第40页

第40页

    她就那么跪坐在地,冰凉的雨水毫不怜惜地砸在她身上。

    人群熙熙攘攘,往来之间,皆与她无甚关联。

    后来有个为她撑伞的姑娘,把她带回家照顾了一段时日,还请了大夫为她治眼睛,但直到离开,也不曾告诉过苏婵她的名字,只说是奉主子命。

    苏婵看不清她的长相,却是清晰地记得她的声音,那对她而言,是把她从绝望的冰潭之中短暂拉出来的人。

    她绝不可能记错——

    那个声音,就是今日救她的江然的。

    “喂,苏婵,”回忆被打断,苏婵望过去,瞧见陆暄的神色颇为不满,“我刚在问你话,你又发什么呆?”

    苏婵回过神,敛起情绪,“世子方才问什么了?”

    陆暄盯着她没说话,像是不太高兴似的。

    青音觉出来了,赶紧凑到苏婵身边小声提醒:“世子问姑娘,若是他今日没带人来,姑娘是不是打算一个人回京城。”

    说到这里,青音有些后怕道:“姑娘,下次遇着这样的事情,您万万不可再逞能了。就像世子说的,若不是今日他恰好经过,指不定后果会如何。”

    “知道了。”

    苏婵目光落在陆暄身上,温和与他对视着。

    若江然与她的那位主子是无助时予以温暖的援助之手,那么陆暄,就是在绝望之中照进她生命里的光。

    饶是知道他如今似乎是有点情绪,苏婵却还是忍不住垂下眼眸,唇角微微扬起一个令人心动的弧度。

    那一笑,便叫人的坏情绪全部都抛诸脑后,什么也不想去同她计较了。

    陆暄耳朵微微发热,有些别扭地别过脸去,不再看她。

    可她的声音,却似羽毛一般不经意地、轻飘飘落入他的耳朵,纠缠着他的心神——

    “下次不会了。而且……”

    “世子今天,不是恰好赶来了么?”

    作者有话要说:

    作者:(没眼看)到底谁喜欢谁……

    陆暄:(认真脸)她喜欢我,她真的喜欢我,她刚都冲我笑了,还不是喜欢我?

    作者:……

    其实我们世子也是个美男子,就是老臭着个脸,你看你把人吓得。(叹气)

    第23章 前因

    陆暄送苏婵回了客栈。

    苏夫人哭了一宿,眼睛红通通的,见了苏婵平安回来又有些忍不住,便背过身偷偷抹眼泪。

    苏世诚看上去也似是苍老了许多,他瞧了苏婵好一会儿,终是一句话也没说,转而向陆暄行礼,“请吧,世子。”

    像是,有什么事情要谈。

    苏婵抿抿唇,“阿爹,我也去。”

    “你去陪着你母亲,”苏世诚手背在身后,神色晦暗不明,“韫玉,你母亲记挂了你一宿……下回,可不许再这样了。”

    苏婵没再说话,想来父亲和世子都不想让她知道的事情,应当是与曹章派人刺杀她有关的。

    可两人都避着她,苏婵也不好硬凑过去,便同苏世诚和陆暄行了礼,去往母亲房间了。

    目送苏婵离开后,陆暄跟着苏世诚进了屋,交代江卓等人:“在外头守着。”

    “是。”

    屋里,苏世诚关紧了门窗坐回案前,给陆暄倒了杯茶。

    茶溢到了杯外,陆暄伸手接过茶壶,淡笑着,“这茶,当由学生来斟。”

    苏世诚看了他一会儿,也没拒绝,默不作声地将手放到桌下,微微蜷起,这才止住了颤抖。

    陆暄假装没看见苏世诚的反常,双手奉了杯茶,“先生,请。”

    苏世诚没接。

    沉默了一会儿,他终是开口:“是……王爷让世子过来的?”

    “先生这话说的,”陆暄把茶放在苏世诚面前,又给自己倒了一杯,“我就不能是特地来送先生,顺手搭救了令千金么?”

    他说话一贯这般四两拨千斤,看似不着调,实际心里都跟明镜儿似的。

    若是以前,苏世诚倒也由着他了,可眼下……毕竟已经牵涉到了妻女的安危,苏世诚便不得不同陆暄开诚布公:“陛下登基前写的那封诏书并不在我这里。”

    陆暄漫不经心地喝着茶,“什么?”

    一副全然不知情的神色。

    苏世诚沉默半晌,“就是那封,陛下登基前向先帝保证的,绝不会为难王爷与长公主殿下的诏书。”

    ……

    先帝膝下有两儿一女,公主为长,魏王次之,最小的那个,便是当今的圣上,顺昌皇帝。

    当年先帝垂暮之时,顺昌帝在曹家以及宦臣的拥立之下逼宫,迫使先帝改立储君,传位于顺昌帝。

    先帝仁德,事已至此,仍不忍血脉相残,作为传位诏书的交换条件,他让顺昌帝亲笔立字据承诺登基之后,绝对不会与兄长为难。

    陆暄摩挲着杯沿,听着苏世诚说起往事,神色依旧看不出情绪来。

    当年先帝将平邑侯府的嫡千金指婚给了魏王,立储之心显而易见,顺昌帝登基之后,不但削了肖家的兵权,还将老侯爷派去了边关镇守,一去便是十几年。

    后来老侯爷去世,驸马肖时承袭爵位,同样被派遣至边关,顺昌帝又以体恤长姐为由,将长公主母女留在了京城。

    若不是魏王这些年明哲保身不问朝政,而那封诏书又不知去向,以顺昌帝的脾性和手腕,怎可能忍耐这么多年不动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