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小说 - 历史小说 - 继后难为在线阅读 - 第4页

第4页

    顾华清还不知道她已经在孟氏那里被单方面决定了未来一段时间不能再随意出门的事实。

    一听到孟氏提到她的亲事便完全丧失了兴趣,乖乖的在自己的位置坐下,笑着转移话题:“母亲,快开始用膳吧,澈儿刚才就说他已经饿了。”

    顾澈看了一眼让自己“早就饿了”的jiejie,默默在她身边坐下。对于他jiejie拉他出来转移话题的行为,顾澈已经再习惯不过了,对此完全不想说什么。

    孟氏看着他们姐弟的样子,就知道顾华清是在转移话题,不过她今日也不欲多说,便顺了她的意,吩咐一旁的侍女上菜。

    顾华清自觉逃过一劫,很是感激的把顾澈最喜欢的水晶虾饺给他夹了一个放到碗里,笑意盈盈的看着他。

    顾澈看着顾华清脸上的笑容,有些无奈,但还是把水晶虾饺吃了下去,以示自己接受了jiejie的补偿,并不介意她方才把他推出去挡枪。

    孟氏和顾惟看着一双小儿女的动作,眼中都带着笑意。

    ——————-————

    顾华清最近觉得她母亲变了,而且她有证据。

    曾经她宁愿在家练武也不愿意出门参加那些贵女们的赏梅宴,赏菊宴的时候,孟氏非要她多出门走走。

    而现在,她想出门看看了,孟氏又让她老实在家待着,不要总想着出门。

    小朋友你是否有很多问号?

    反正顾华清脑子里有很多问号,怎么忽然之间母亲就变了态度了呢?

    事有反常必为妖,顾华清觉得肯定是有什么她不知道的事情发生了。

    不过顾华清也知道,孟氏总归是绝对不会害她的。既然母亲觉得自己不应该出去,那她就不出门吧。

    其实孟氏倒也不是非要瞒着不让她知道。只是她了解自己的女儿,清清她性子懒散淡漠,必然是不会愿意和皇宫这种麻烦的地方有牵扯的。

    孟氏也觉得她大概率是不会被选中的,便也不想让她知道了徒增烦恼。

    顾华清若是想知道,让人打听一下也就清楚了,但是她自己没想明白,也懒得让人去打听,索性就十分心大的把这件事放下了。

    左右出不出门对她的影响也不大。

    ————————————

    太极宫紫宸殿中,景元帝贺琮正在看着沈相和内阁几位首辅在这段时间里选出的继后人选名单。

    先皇后赵氏是他的发妻,陪伴他多年,却在生产的时候去世,只留下了一个小公主。

    贺琮的后宫妃嫔不多,他倒也不着急再册立一位皇后。所以先后去世以后,宫里是由贵妃,德妃和惠妃三个人共同掌管的,三人相互制衡,又有太后在上边看着,她们自然不敢胡来。

    只是先皇后去世已有两年,寻常人家尚需主母主持中馈,更何况是后宫。几位妃嫔共同掌管,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而且因为他迟迟不肯立后的原因,日子一久,后宫和前朝都有些人心浮动。

    贺琮如今还年轻,又没有嫡子,不管从什么方面考虑,他都需要再册立一位皇后。

    因此在这次有心之人上奏以后,贺琮索性便顺水推舟,下旨让沈相和内阁负责拟定继后的人选。

    毕竟是册立皇后这样的大事,皇后主理后宫,是万民之母,自然该母仪天下,德才兼备。可是这样的女子怎么会是好选的?

    沈丞相和内阁几位首辅为了此事简直是吃不好睡不着,忙的头都要秃了,才选出了四位不论家世,品貌,还是才学都兼备的贵女,递到了陛下的御案上,让他决定最后的人选。

    贺琮看着名单上的四人,除了姓名家世,亲族背景,上边还记录了几位娘子的性格,为人处世和在外的名声,不可谓不详实。

    安国公嫡长孙女杜氏,内阁唐次辅嫡三女唐氏,安阳候嫡女顾氏,还有吏部尚书嫡长女崔氏。

    确实是几位首辅精心挑选出来的,她们无论哪一个,都是上京城贵女中的佼佼者。

    贺琮之所以同意册立继后,一则是想找个人来管理后宫,二则也是为嫡子计,还有先皇后留下的小公主,后宫中没有人有资格抚养这位嫡长公主。

    原本小公主是在太后宫里教养,可是太后又要料理后宫,最近精神越发不济。而且小公主越来越大,也开始调皮。太后实在是分身乏术,确实需要一位皇后来名正言顺的抚养小公主。

    所以贺琮对这个继后最首先的要求就是性情沉稳,贤良淑德,既能镇得住后宫,也能照顾好公主。

    贺琮知道这对即将成为继后的贵女或许有些不公平,但是只要她能做好这个皇后,贺琮就会对她恩宠有加,让她皇后的地位无人能撼动,给她在后宫绝对的权力。

    贺琮看着名单上的四人,又看了负责此事的几位大臣的建言,沉吟了良久。

    辅国公嫡长孙女杜氏和内阁唐次辅嫡三女唐氏,在京中素有令名,甚至被称为“大周双姝”,在一众贵女中很是出名。

    只是她们也代表了朝中一文一武两个派系,不论是哪一个在贺琮看来都不是好的选择。

    大周建朝以来,颇有重文轻武的意味,直到贺琮的祖父周文帝在位时,因为边境战乱,武将的地位才慢慢上升。

    周文帝认为朝堂之上不宜哪一派系太过突出,不然不利于朝堂的稳定,所以一直辛苦维系着文武双方官员在朝堂上的分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