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小说 - 历史小说 - 大宋女首富发家记在线阅读 - 第23页

第23页

    许氏叹了口气,跟林悠然讲起了谭木匠的过往。

    谭木匠家原本是军户,叔伯兄弟都是打仗死的,为了留下一个根苗,便给他改了母姓,送到御城庄的外祖家。

    只是,谭木匠来了没多久,外祖父就去世了,又过了两年,他娘也走了。等他到了年纪,好不容易说上一门亲,没想到新妇进门不到一年就难产而死,一尸两命。

    至于那几根大梁,原是他这些年做活攒下的,准备盖几间新房,也好再娶个媳妇。直到去年终于说上一个,还没进门就病死了,房子自然也没盖成。

    许氏叹道:“渐渐的,就有不好的流言传出来,说他命中带煞,克父克母克妻克子。”

    林悠然嗤笑。

    她在现代的生日是一九九五年农历五月初五,刚出生就被人说命太硬,克父克母。

    结果呢?她那对重男轻女的爹妈健健康康活到六十岁,去年还住上了用她的钱买的小别墅!

    命硬克人这样的鬼话,不过是扣在有良心的人身上的锅罢了,若是当真了无非是折磨自己。

    许氏神色黯然道:“婆母就是嫌我命硬,这才处处为难咱们家。”

    林悠然道:“阿娘可别把锅往自己身上扣。胡氏就是那么个刻薄性子,就算阿娘处处完美,她要想折腾你也能挑出一百个错来。”

    许氏白了她一眼,道:“到底是长辈,可不能直呼名号,没的让旁人听见带累了你自己的名声。”

    林悠然眨眨眼,俏皮道:“名声能让咱们顿顿有rou吃吗?”

    许氏纵容一笑:“你啊!”

    这么一打岔,心里倒是舒服多了。

    ***

    第二日,村民们一大早就过来帮忙。

    要把旧屋顶整个掀掉,屋里的家具、被褥等物就得提前搬出来。妇人们七手八脚一通忙活,一会儿的功夫就把屋子搬得干干净净,一张纸片都没留下。

    男人们分成两拨,一拨前去溪边搬瓦片和木料,另一拨留下拆旧屋顶。

    虽然林家大宅刚刚闹了一通,遇到这样的大事多多少少还是顾着几分面子。

    林家三个兄弟都来了,孙氏和钱氏也来了,二房赵氏没来,但找了个“病了,下不了炕”的理由,也算全了面子。

    有孙氏这个能干的妯娌帮忙,许氏轻松许多,只需要张罗着给帮工们做饭。

    就连做饭,都是林悠然掌勺。

    当地习俗,每逢过节、添丁、盖房这样的大喜事,都要做饺子。

    殷实些的剁上几斤rou,贫苦些的用素馅掺些荤油照样吃得香。面皮不一定是精贵的白面,杂粮面的居多。

    今日天气冷,林悠然想着做一锅酸汤水饺。汤里加上虾皮、生姜和陈醋,连汤带饺子吃下去,肠胃暖和,通体舒畅。

    酸汤水饺和不带汤的饺子做法不完全一样。

    所谓“软面饺子硬面汤”,寻常饺子和面的时候要软一些,水饺的话须得尽量和得劲道,这样泡在酸汤里才不会破。

    馅料用的是新鲜的春韭菜和肥瘦相间的猪rou,林悠然又炒了十几个鸡蛋拌进去。

    炒鸡蛋的时候,妇人们全都凑了过来,在锅台围成一圈,瞧着搅碎的蛋液落在擦了油的锅底,眨眼的功夫就变得黄澄澄的,冒出nongnong的焦香,纷纷觉得稀奇。

    “我只知道鸡蛋不是煮就是蒸,还从来没见过这做法!”

    “没瞧着用多少油,竟这般香!”

    这年头炒菜并不流行,也不是人人家里都有铁锅,因此难免诧异。

    林悠然一边搅动蛋液,一边给大伙说着炒鸡蛋诀窍。

    妇人们笑呵呵地对许氏道:“吖吖有这样的好手艺,即便年岁大些都不愁嫁!”

    许氏笑笑,说:“不着急,想着留她在家多待几年。”

    “怎么不着急?都二十了!咱们村跟她一样大的小娘子娃都生了两个,该抓点儿紧了!”

    许氏好脾气地笑笑,没有反驳。

    倒是隔壁的刘娘子爽快道:“我家福娘也十八了,同样舍不得嫁出去。瞧瞧咱们,十几岁就嫁到别人家,一辈子不是伺候公婆丈夫就是养儿育女,哪有在家当女儿时自在?”

    许氏点头道:“正是这个道理。自己受过的苦,不舍得再让闺女受。”

    这番话让林悠然既惊讶又感动,这样的智慧和心态,即使在千年之后的现代也不是每个母亲都能有的。

    同时又免不了心疼,必然是自己吃够了婚姻的苦楚,才会生出这样的感叹。

    林悠然情不自禁抱住许氏,以玩笑的语气表达真心:“阿娘赶我我也不走,就在家里赖着。”

    妇人们纷纷笑起来:“瞧瞧这娇样!咱们要是有个这样的闺女,也舍不得嫁出去!”

    大伙玩笑着,手上也没停,一会儿的功夫就包出上百个肚大馅足的杂面饺子。

    刚好,谭木匠过来送大梁,平板车赶到溪边进不来。

    林悠然洗了洗手,一路小跑着去村口接,亲眼瞧见林老三带着村里的汉子们踩在水里,用肩膀扛着大梁运过清水溪。

    除了大梁,还有几百根木椽子,也是这么一捆一捆地扛过来。暮春时节,溪水清凉,汉子们就这么脱掉鞋子,挽起裤腿,一趟又一趟地背。

    要知道,村里盖房都是这家帮那家,根本不需要付工钱,只是管几顿饭而已,大伙却诚心诚意,不遗余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