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小说 - 历史小说 - 古代种田奋斗史在线阅读 - 古代种田奋斗史 第74节

古代种田奋斗史 第74节

    回来的第二日,陈如松就去拜访陈通判,来得巧,刚好碰见陈通判出门,于是两人约好了傍晚一叙,白日陈通判是没有闲的。

    傍晚,陈如松在府城一家较好的酒楼定了个小包间,这也是早上约好的地方。

    这次约见不仅是问那个希望渺茫的亲事,他是想跟这位族兄拉近拉近关系,府城族人考不上,跟另一支的族人交好也好。

    酉时,陈通判来到包间,两人一直聊到天色暗下来,才各自归家。

    “同知大人的小女儿竟然还没定亲。”回到家,陈如松的第一句话就是这个。

    第109章 议亲

    “还未定?”杨稔挺惊讶, 同知大人这个小女儿,去年说已满了十五,今年就是十六岁, 这个年纪, 女子少有还未定下的。

    “是,这次文谨族兄和我细说了,是因为同知大人的后院中,只有他夫人的子女出生, 且出嫁的大女儿也不容丈夫纳妾, 说亲的人家觉得太善妒了,怕同知大人的小女儿亦是如此。”

    时人重视子嗣, 同知大人只有独子是极为危险的, 一个不小心儿子没长成,被吃绝户也不是没可能, 同知夫人竟然一直没让丈夫有别的孩子出世,若是娶来的媳妇也是如此,不顾大局,只顾着自己的地位,着实令人担忧。

    “那族兄想必也解释了同知夫人的缘由?”既然文谨族兄当初选择来试探亲事,又夸过,说明他身为一个男子, 还能接受同知大人后院之事。

    虽然就算这会同知大人的小女儿还未定亲, 自家儿子也未必轮得到, 但她还是好奇这个事情的。

    “是说了,后院只有同知夫人的孩子,是同知大人他的意思,当初同知夫人两次生产, 都有妾室暗害,第二次发生这事后,他处理了有孕的妾室,就将剩余的两个妾室都灌了药,不能有孕,后院也安宁了。”

    如果这是真事,陈如松佩服同知大人的果断,是个真男人,只是这姨娘再遣散了就更好了,否则两个姨娘万一怀恨在心又藏在心里日后做出什么事可就麻烦了。

    “原是如此,同知大人做得很对。”正妻生的孩子,才是最该重视的。

    “只是这事,有些人信,有些人不信,加之同知大人的长女出嫁后,她的丈夫一直没纳妾,旁人便觉得这话是同知大人给同知夫人找的补,他小女儿想找门当户对的,不太好找。”毕竟都是以往的事,怎么说都行。

    “五品官员,咱这就他一个,要从别的府城或是省城说亲,远得很,难说,可从府城来找,除了高嫁到知府的府上,或是凭着认识的人来介绍,就只有低嫁。”

    而同知大人要低嫁,文谨族兄的儿子还小,至于别的,府衙没有人选,就只能往读书的学子找。

    “难怪找到小景头上,他们早就仔细盘算好了,只是,咱们与同知大人说亲,于小景可有益处?”不是杨稔势力,而是如今自家势弱,她想给儿子找个有助益的岳家,是人之常情。

    杨稔虽也出门,可到底不比常年在外的自家男人懂得多,是以想听听他的说法。

    “要说益处,如今是大的,只是日后却没有多少,咱们与同知大人结亲,他儿子不成器,这会自然是要全力培养小景,争取让小景早日考上进士。

    可这考上进士之后,就帮不了小景多少忙,毕竟同知大人自己当初得罪人被发配到穷乡僻壤好些时候,等着那人去世,这才能往上走一走,也就在这有些地位,京城是有心无力,文谨族兄说同知大人已经走到底,是上不去了的,四品与五品隔着很深,至多只是给小景一点为官的经验。”

    “能培养儿子考上进士,这个忙就很大了。”杨稔原先最深的期望是儿子能中举,如今的期望就是考上进士,日后即便当个六七品的官,那也是十分威风的。

    “很是,并且文谨族兄与我说了,若是小景考上进士,日后的升迁,族中的官员都会帮忙运作,给小景一些扶持,有义门陈氏这个大族的支持,岳家倒也不必帮太多,否则日后携恩求报,咱们就总是低岳家一头。”

    义门陈氏嫡支,如今虽弱了不少,可听说是有正三品的官员,从三品也有几位,又有许多四五品的官员,给一个族人一点扶持是能给到的。

    是以即便对于考中进士之后无甚帮助,文谨族兄还是觉得结这门亲事好,同知大人考中进士年纪不到三十,是个底子深厚的,如今正好能帮到自己儿子,对于女婿,想必同知大人会尽心的。

    “那倒挺好的,只是不知咱们还有没有这个机会。”朝廷正五品的官员,定然有自己的傲气,这会就算同知大人的女儿还未定亲,只怕也不会考虑自家这个当初婉拒的人家。

    “族兄说未定亲事,若是咱们有意,可以请他代为传话,若是同知大人不想结亲,直接会透露意思,只是媳妇你不介意同知大人后院的事了?”他之前觉得媳妇好似有些在意的。

    “原本也没怎么介意,只是打听不到同知大人他那小女儿的消息,我心里没底,这才先不谈。”毕竟是高门,又只是递个话,她也不好提见面相看。

    接着又解释道:“是前些时日,我去金山寺上香,见到了同知夫人带着女儿来求签,听说是同知夫人带着小女儿来,我便多注意了些,那姑娘看着文文静静、大大方方,并不怯懦,与她娘说话也是有主意,看面相也不是恶人。”

    相由心生,杨稔相信面相好的人,不会太狠毒,何况她并不打算给儿媳添堵,要给儿子纳妾,那不是自己能干出的事,那么也就不必担心儿媳会害了妾室肚子里的孩子。

    小景是长子,长子媳妇还是要强势一些的,毕竟日后要管家,只要拎得清,不是胆小怕事的,杨稔就觉得算好的。

    “那我明日就去与文谨族兄说,让他帮忙问问同知大人的意思,若是不成,咱们就得赶紧为小景议亲了,可拖不得。”小景从十六岁拖到如今二十一岁,这可真不能再拖,否则老二都要到成亲的年纪了。

    “要与小景说么?他自个都这样大了,虽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可说的是十六七岁的少年,小景如今到底大了。”杨稔有些拿不准。

    “说吧,他也确实大了,当初不想早成亲的是他,咱们依了他,如今议亲就也告诉他吧。”总得儿子也满意,他自己当初就是看了媳妇,才同意他娘给定亲的,到了儿子这,他当然也不会不顾及儿子的意愿。

    得知爹娘询问自己对于亲事的想法,小景只道:“一切全凭爹娘的意思。”

    对于自己今年要议亲小景接受良好,当初说好中举就议亲,若非他还要参加会试,只怕如今早就成亲了,至于同知大人的女儿,他见过几次同知大人,也听说过同知大人的一些事迹,有些敬意,同知大人的女儿,想必不会差。

    何况爹娘都是聪明的人,他相信爹娘会给他找一个贤内助。

    儿子没有反对的意思,第二日陈如松就去与陈通判说了自家的意思,然后夫妻俩就在等待消息。

    三日后,陈通判就回话,说同知大人还是看中小景,既然两家都有意向,就相看一番。

    杨稔感叹道:“看来同知大人还是很有气量的。”

    “小景去京城参加会试,并不是咱们不愿意议亲,同知大人不会介意的,科举这是正事,又不是看不上找个理由婉拒。”陈如松之前也不敢保证同知大人会不会恼怒,如今答应议亲,那就是不会介意。

    这个相看,要是没有意外,之后两家就要正式定亲了,夫妻俩很郑重,穿的衣裳都是最体面的一套,也给小景挑了一套好衣裳。

    年轻时,杨稔在村子里算是一枝花,陈如松也是个眉清目秀的小伙子,两人的孩子小景自然也不会差,高挑俊秀,看着就一表人才,眉目间又有着十几岁少年没有的沉稳,这让原本觉得陈家家世太差的同知夫人改了观。

    原以为就是个弱不禁风的文人,或许脸白些,有些斯文的样子,但父母都是普通的平民老百姓,就算中举的年纪不大,也不值当高看,没想到这气度还不凡。

    这嫁人,除了家世就要看人,家世,自家丈夫身后的家族如今靠着他帮扶,她娘家也并不是多好,给女儿定亲,娘家夫家都没有助力,只能靠自己给女儿物色。

    自家没有家世,原先,同知夫人是打算给女儿找个家世好的,可一个五品官能找到的家世好的,最多也就官大一级,许的还是最不出息的儿子,只要一分家,女儿过得还不如在家的日子,疼爱女儿的李夫人并不能答应。

    至于书香门第,自家这样没根基的是攀不上的,人家只肯许出没考出功名的子弟的庶子,那样的她更瞧不上,而陈家好歹是义门陈氏的旁支,不管怎么说,日后考中进士,在朝有同族帮衬,不管怎么说,总比自己丈夫走得远,这才是同知夫人一开始答应的原因。

    如今瞧着这孩子人不错,家世李夫人也算满意,这夫妻瞧着是和善人,她给女儿亲事cao的心也总算能放下些许。

    同知大人早就见过小景几次,中举后知府宴请他也是在场,早就相中了这孩子,如今的相看,他只是想让自家夫人看一眼。

    眼见夫人满意,同知大人露出舒心的笑容。

    而陈如松杨稔夫妻俩也正式见到了同知大人的小女儿。

    同知大人笑着介绍道:“这是小女,闺名如娘,这是她做的桂花糕,还算能入口,二位尝尝如何。”

    夫妻俩各自拿了一块品尝。

    “这糕点清香,甜而不腻,入口柔软,如娘的手艺真好。”杨稔夸赞道。

    夫妻俩也表达了对如娘的满意,两个孩子的亲事就初步定下,只等陈家找媒人上门提亲。

    夫妻俩的行动力很快,第二日就请了媒人去提亲。

    庚帖互换后,两边算的都是相配,就能进行下一步。

    因为陈家的情况在这,李家是真心要做亲家,也满意小景这个准女婿,自然也不会刻意为难,聘礼只收了一个陈家能出的数,成亲的日子也是定的今年。

    第110章 京城来人

    不过同知大人到底只有两个女儿, 长女远嫁,小女儿就想留上一些时日,成亲的日子在一排好日子中选定在十月。

    这也符合夫妻俩的想法, 因为他们打算换个宅子, 离十月还有四个月,早些买下新房子就还能忙得过来,若是婚期太近,反而来不及换房子。

    “同知大人的女儿如今嫁到咱们家, 也算是下嫁, 咱们总得让她住得好些,何况小景成亲后, 知行也不方便还住在东厢房。”男女七岁不同席, 知行如今十二岁,过几年他自己都能成亲, 更是不便。

    陈如松说道:“买个三进的宅子,三进的院子大,还有后院。”

    “是要买三进的院子,东西厢房两个儿子住,女儿住后院,咱俩住正房,这才刚好合适。”杨稔知道, 大户人家未出阁的女子都是住后院的。

    婚期定在十月, 但这中间的事可不少, 夫妻俩最先将房子买了,然后一家人搬进去,让李家来量尺寸,陪嫁的家具要按着房间的大小来打。

    李同知则在闲暇时候将自己当初科举的经验一一传授给准女婿, 也让儿子一边旁听,抱着儿子或许是大器晚成的期望。

    不过不管如何期望,李同知的重心还是放在准女婿身上,因为听说准女婿在这次会试,隐隐约约摸到一些边,当初他就是这样的状态,然后继续苦读,在下一次的会试上一举上榜。

    孩子定亲,自然要告知家里,府城又太远,婚期之前,他们还得接人过来,安排住宿。

    “原先的院子暂且留着,接待家里的亲朋好友,等昏礼过后,咱们再卖。”这旧宅子刚好用来待客,十几间房,一间房住两个人也就二十多人,若是不够再去客栈开些房间。

    “咱们不在陈家村办,几位族老年纪大,只怕都来不了参加。”经过两次酒席,杨稔对于几位族老和村长很有好感,若是他们不能参加儿子的昏礼,多少有些遗憾。

    “村长能来,到时送他回去时,小景和他媳妇也一块回去,拜访三位族老就好。”

    陈如松也纠结过到底是在陈家村办还是在府城,最后觉得既然自家都在府城住着,就还是在府城办,什么东西也都方便,等昏礼过后回去一趟,给爹娘烧个香,上门拜访几位族老,给几位族老赔个不是,也就好了。

    三进的院子,南房足够住下几个下人,李氏的陪嫁了三个下人,两个丫鬟一个奶娘,自家两个下人,算是绰绰有余。

    只是儿媳日日有丫鬟嬷嬷伺候,杨稔不免想到女儿。

    “咱们也给康康买个下人,专门伺候她。”女儿今年已有十二,再过几年也要出嫁了,在家里的日子不多,杨稔忍不住想对女儿更好一些。

    “可以,买个比康康大上两三岁的,照顾她的日常起居,到时怎么□□就照着儿媳的来,她是从小有人伺候的,懂得多。”儿媳有专门的下人伺候,女儿干看着,陈如松想想就不忍心。

    “小景和知行要不要也买个书童,他们读书人好似都要个书童伺候着。”杨稔有时撞见府城一些书香门第的孩子,他们身后都有个书童。

    这个陈如松没有赞同,“咱家还不是多富贵的人家,没必要,女儿有个丫鬟挺好,儿子用不着,有事他们自己能干。”

    宅子买好,杨稔准备婚礼,陈如松赶忙回了陈家村告知这个喜事。

    小景定亲的人选竟然是同知大人的女儿,本就觉得举人了不得的村民们更觉得了不得,那可是五品大官啊,府城的大官呐。

    趁着这次回来,陈如松将统计有多少人要去参加昏礼这事交给了村长,等昏礼前半月找人告诉他,他来安排住处,然后接来参加昏礼。

    陈如松也将昏礼在府城举办的难处稍作解释。

    村长很善解人意,“如松你不用多说,既然在府城住了这些年,你那亲家还是府城的同知,在府城办是正常的,三位族老虽经不住舟车劳顿,但我还能扛得住,我去看看,回来说与他们听就是。”

    一一告知了大家后,陈如松驾车回了府城,帮着媳妇一起准备即将到来昏礼。

    府城陈当家时隔半年才收到京城当官的两位哥哥的回信。

    将信看完,他“啪”地一声,手狠狠地拍在桌子上。

    一旁的儿子陈大吓了一跳,“爹,怎么了?”

    “你两个伯伯,竟然还让我给那个陈知景送钱,还要让他来咱们藏书房看书!”

    “可我明明写了是那人防着咱们,大伯二伯怎会还……”陈大不解。

    “叫我与那家好好说说,打消他们的误会,接过来好好教养,哼,他们总以家族为重,可顾了家族,自己不就亏大了。”陈当家很不屑,他自家强了,旁的族人来孝敬他才对,哪里还会去当冤大头,到处散钱。

    “那爹您的意思是?”京城的两位伯伯并不是好糊弄的人,这些年待自家已是一日不如一日,早些年逢年过节都有东西送来,如今只有年底才送些东西过来,自家还要送更多去。

    还有就是这信,从前自家寄过去,一个半月京城那边就能收到,等三四月就能收到回信,可如今,却要五六月甚至更晚才会收到回信。

    只怕是已经知晓他爹的一些行为,生气了,可他不敢说,他爹向来只顾自己,倾尽全力教养他,打压族人,也只是想这个当儿子的出息了,他能耀武扬威,说他不好的话他是绝对听不进去的。

    陈家主当然不打算照做,写了封有去好好劝说那位族人,会带来族塾好好教养,但对方执拗的很,不仅不听还恶语相向,觉得自家是嫉妒他的才能,油盐不进,自己只好放弃的回信。

    这一次他没让儿子写,他觉得儿子写的不够情真意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