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小说 - 历史小说 - [清朝同人]重生后我成了国家的外挂在线阅读 - 第209页

第209页

    受乡邻之托来打听的人犯了难,要是知道何处能买,东西贵点他也认了,但是这个官府发的,难道他还能堵到官府门口去不成?

    他不敢,还真有人敢的。

    同是受乡邻之请来打听的另一府的知府,还真把施南府的知府给堵在了自己的县衙之内。

    施南府知府佟至清被自己的至交好友堵的没有办法,只得苦笑着建议道:“你若是也想要这东西,便上书给总督大人,请他给皇上上书请旨再赏给你们便是。”

    好友心里也犯难,上书给总督大人?他这样的小官哪里敢。

    可想到施南府的百姓都已经开始播种了,他治下的乡民还在苦哈哈的犁地,他便咬牙道:“我即刻回去上书,万一总督大人真的上心了,于百姓而言也是大利!”

    佟至清闻言赶快挥手,“好好好,你回去抓紧去写,我这里还有要事,就不多留你了。”这位同僚三天来只把他堵在官衙里逼问农具的事情,害的他连巡查底下百姓有没有私自再换耕地都来不及。

    嘴上这么劝,可私心里佟至清还是觉得,就算他这友人也算是为百姓鞠躬尽瘁,但是要为这点事儿上书给总督,这怎么想怎么有的玄。

    玄是挺玄,但巧的是自从湖北巡抚因为治下不严而被皇上处罚后,总督对下头人报上的任何事都起了十二万分的小心。所以这封“百姓都想买一件景山军工厂精心制作农具来耕田”的折子,还是很快就摆到了康熙的案桌上。

    康熙近几日因姚启圣病逝而阴霾的心情,在翻看完折子之后缓和了几分,还笑着吩咐梁九功,“去派人告诉戴梓一声,他那里做的农具暂且不要停下,继续再做出一批来。”

    但是新做的这批,再不可能免费补贴给百姓了,必须要发挥它应有的价值,从各地的皇家供销社卖出去,为景山的钢铁换来同等价值的银子才行。

    “嗻”梁九功赔笑道,“只是这下戴梓大人难免要伤心了,他还等着为皇上多做点对敌的火炮呢。”

    康熙带笑嗔了他一眼,“他敢误了百姓春耕的大事,朕饶不了他。”

    传旨的人腿脚也快,这道口谕只一个时辰便送到了景山。

    而本以为自己可以交工然后继续研究火炮的戴梓:“...”想抗旨。

    其他同样听到消息的工匠们:“…”大人,我们也想。

    第115章

    抗拒归抗拒,但是皇上亲自下订单,戴梓肯定是不敢不接的。只是做够这次订单之后,他更想上书请旨,请皇上允准景山的钢厂可以在其他地方扩建。

    这并非是他携功换赏,而是因为现在的钢厂,实在有诸多限制,已经到了不得不迁居改进的时候了。

    景山是皇家园林,除了春日行猎,历来最注重的与飞禽鸟兽和谐共处,休养生息。所以但是就它规划出的地域面积来说,这里并不是很广。尤其又要顾忌许多走兽,但凡动土也怕坏了风水。

    因此在最初增设高炉之时,工匠们选择垒造的范围就比较聚集。

    因为面积有限,有时工匠刚练出一炉钢,这炉子再想继续用,单等着散热都要等好长时间。这般费时的原因也很简单,除了这个炉子之外,与它相邻的炉子都在燃烧中。

    且除了时间成本,人力开支也是一大项。戴梓看过账本,尽管有了控温技术之后,朝廷的冶铁成本降低,但是这里距离铁矿产地十分遥远,运输成本上来说,实在也是笔不小的数额。

    有了想搬迁的心思,近来除了看顾工匠们做工具,戴梓其余的心思便都全用在查看舆图上了。

    但具体要搬到哪里去,他还想跟太子殿下商量之后再决定。他直觉只有殿下才知道搬到哪里最合适。

    将农具之事分派好之后,戴梓立刻写了请安折子,打着向康熙述职外加请安的借口,请旨入宫觐见。

    折子隔日才送到。

    康熙看后颇觉惊奇,这戴梓一门心思全在摆弄火器上,非有宣召,一般还真舍不得离开景山。事出反常必有妖,戴梓又要作妖。此事九成的概率又跟太子有关。

    虽如此,他到底还是特意找了胤礽一起来看折子,还对着儿子调侃戴梓:“想必是有火烧眉毛的大事,才叫他舍得离了朕那块风水宝地。”说话时,还不忘细看儿子的表情。

    胤礽同样有些纳闷,难道这戴梓是来抗议的?他出主意的时候可没想到景山做的农具能在百姓中那么受欢迎,景山订单增加的事情,可不能怪到他头上。

    胤礽自以为他对戴梓并不算戏弄,且他们二人合作,无意中就办成了一件于民有利之事,所以答复的并不算小心翼翼:“汗阿玛说笑了。想必他真的有急事求见,才会写了折子想面见汗阿玛。”

    康熙扫了他一眼,“近来你可有与他私下说过什么?”

    胤礽恰巧刚才也是这么想的,被这一问点中了心思,不免也开始有些心虚。可是近来两人确实并无交际,他这里忙着给兄弟们上各种乱七八糟的课程,还因为施琅拿下东瀛,在被系统逼迫着学习东瀛的语言,哪里有工夫再去戏弄戴梓。

    他轻咳了声,道,“汗阿玛知道儿子的,儿子最近一心都在政事上,实在顾不得上景山那里。”

    “最好如此”康熙道,“你若是再与他说起火器之事,朕就罚他这辈子都不许做火炮。”他可是至今都没忘儿子在太和殿前当着洋人的面放的那一枪。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他这宝贝太子却总是上赶着找危墙,实在令人心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