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小说 - 历史小说 - 八零对照组再婚后,逆风翻盘了在线阅读 - 第242页

第242页

    她会越来越好,萧山河会越来越好,祖国也会越来越好。

    祖国越来越好,也有他们夫妻俩的一份力。

    沈欢喜和赵明月在省城呆了七天,把该办的手续,该做的申请都做完了,就回去等结果了。

    回到家的时候,看到潘建国和陈文芳到家里来了。

    沈欢喜疑惑,这天不是星期一吗?孩子们都上学去了,潘建国和陈文芳都是公职,不上班?

    一问才知道,原来潘建国辞职了。

    陈文芳接受不了潘建国天天去和那些人应酬,她怕潘建国会做出一些她接受不了的事情,夫妻俩一合计,决定到沈欢喜这边来帮忙,刚好沈欢喜这边还缺人,她把招工的事情交给了萧山河,萧山河就自己做主了。

    沈欢喜知道这个结果,倒是松了口气。

    想到上辈子陈文芳的惨死,沈欢喜就觉得揪心。只要潘建国离开那个环境,换一份工作,不就可以避免陈文芳的悲剧了?

    沈欢喜觉得自己这也算是变相地拯救了陈文芳的一条命了。

    而且,陈文芳和潘建国可是萧山河的同学啊!能考上和萧山河一个学校,那都是高材生,头脑肯定很好。

    先前沈欢喜对潘建国夫妻俩的能力没有特地去了解,现在知道陈文芳和潘建国到她这里工作后,她就仔细去观察和评估了一下,最后她发现,自己这是招了两员大将。

    潘建国和陈文芳本来只是想做工人,反正沈欢喜对手底下的工人好,工资待遇都没问题,还有奖金,夫妻俩也够花了。

    可沈欢喜觉得夫妻俩有能力,就给他们做管理,让他们发挥最大的作用。

    沈欢喜去省城的这几天,家里的事萧山河都安排得妥妥当当的,甚至从来没有经过商的萧山河都能把她的沙棘汁生意做得很好,让前世就是商人的沈欢喜都有些自愧不如了。

    当然,也和潘建国夫妇的加入有很大的关系。

    她回来不到半天,又知道了一个消息。

    萧山河按照她原本的计划,把沙棘种植推广到了附近村庄里,包括沈欢喜老家,而且还是从沈欢喜老家开始的,还把最好的沙棘苗都送了过去。

    这可让沈欢喜老家人扬眉吐气了一回。

    沈欢喜在去省城之前,就有老家人来说隔壁村发现了乌木,让整个村子从贫困村变成了富裕村,到哪儿都可神气了。

    现在好了,萧山河把沙棘种植推广出去,还把最重要的种植基地放在沈欢喜老家,这也让沈欢喜老家人扬眉吐气了一回。

    还有人说乌木那是不可再生资源了,而且上交给国家后,得到的补助也有迟早花光的一天,不像种沙棘,那可是源源不断的财富啊。

    沈欢喜问了萧山河,萧山河才说,想让她成为让老家骄傲的人。

    这下倒是让沈欢喜神气起来了。

    我何止只是想做一个小山村的骄傲啊!

    她还要做祖国的骄傲呢!她要在祖国飞速发展的道路上,尽一份自己的力量,而且还是一份极其重要的力量。

    沈欢喜还和萧山河说了她和赵明月来回省城的路上的见闻,主要是窗外的见闻。

    我看到好多小树苗都种下去了,而且在生长,我相信它们终有一天会变成参天大树,大西北的荒漠戈壁会变成郁郁葱葱的森林,到时候,会有一条横跨整个大西北的绿色飘带,为祖国大地遮挡沙尘,改善大西北,甚至整片神州大地的气候山河,这里面,有我的一份力。

    嗯。萧山河看着沈欢喜神采奕奕的样子,眼里也有星星在闪烁。

    她在做自己喜欢的事,她是个有抱负,有理想的女人,她身上承担的责任和梦想,是无价的。

    萧山河很少欣赏别人,沈欢喜是他欣赏的少数人之一,甚至还可以在前面加一个最。

    沈欢喜只顾着说自己这一世的人生理想,过了一会儿,才想起萧山河来。

    她这辈子做的事情很有意义,萧山河何尝不是?

    只是现在当务之急还是先把萧山河的腿治好,因此她也没多说什么。

    夫妻俩聊了一会儿,张宝珠找来了,还特地约她到明月夜喝茶。

    张桂芬怕沈欢喜累,原先是不太同意她去的,可沈欢喜看着张宝珠带了个鼓鼓囊囊的袋子,知道她有备而来,便叫张桂芬不用担心,跟着张宝珠去了明月夜。

    欢喜,我查出来了,你看,这都是陈水生出轨的证据。张宝珠给了沈欢喜一个文件袋。

    沈欢喜看着那个文件袋,迟疑了下。

    这可是证据,我方便看吗?

    沈欢喜知道,现在厂房还没建起来,她做沙棘汁的地方还在家里的院子里,人多,不仅有工人,还有来下订单的商家,张宝珠怕不方便才叫她出来的。

    可是那么重要的材料,她能看?

    沈欢喜还迟疑着,张宝珠就把文件袋推到了她跟前。

    自己人,有什么不好看的?而且这些资料晓梅也看了,你也看看吧。

    晓梅也看了?

    对,因为这些资料不仅有陈水生出轨、挪用公款的证据,还有罗波出轨、违法犯罪的证据,陈水生和罗波是一路人,很多事情他们都是一起干的,两个人联系紧密得很,因此证据也是很紧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