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小说 - 历史小说 - 我当你是兄弟[快穿]在线阅读 - 第359页

第359页

    等他想到那东西可能在秦牧野身上时,秦牧野已经被神秘人收养,从灵界众人眼皮子底下彻底消失。

    恰逢年少的萧家家主听闻了秦氏夫妇的死讯,派人来寻找秦氏的遗孤,何青衫便教导宋文宇,让他装成秦氏夫妇的孩子跟着萧执月回到了萧家。

    宋文宇取代的是秦牧野的身份,也幸亏宋文宇生了双秦家独有的阴阳眼,宋文宇教了他一阵,他就瞒天过海成了萧家家主的弟弟。

    自那之后,秦牧野的存在对宋文宇来说就成了一个时刻会爆炸的炸弹。

    宋文宇一直针对秦牧野,就是想将他逼到绝境,没人会怀疑是他唆使人弄死了秦牧野。

    若是能在这个过程中找到秦家祖传的驭鬼术,也能算是意外收获。

    可今天他们却被那小子摆了一道,计划败露不说,宋文宇也被禁了足。

    幸亏萧执月性格冷漠,接回宋文宇的时候并没查证秦牧野的身份,甚至连姓氏也没问,这才让宋文宇逃过一劫。

    然而这根本不保险,最好的办法,还是弄死秦牧野。

    何青衫抬手理了理宋文宇的头发,眯眼道:少爷,你不用担心,我已经做好了布置。只要秦牧野回到原来的住处,他就会死于非命。这是他们欠你和你mama的,秦家也好,萧家也罢,他们都会一一偿还回来。

    用他们的命来还。

    嘶嘶嘶很细微的声音在头顶响起,秦牧野放下手中的衣服,抬手在上方一抓,就将从房梁垂下的长条状物体牢牢握住。

    那是一条黑黄相间的长虫,两指粗细,三角脑袋,被秦牧野握住脑袋后,嘴巴还大张着,要不是秦牧野反应快,怕是已经被这东西咬上一口了。

    秦牧野抬头看看窝棚房梁,再看看手里的蛇,想了想,从角落摸出把钳子,按住毒蛇一动cao作。

    将毒蛇的毒牙拔掉,秦牧野将蛇装到泡菜坛子里,准备带到新住处丢到地下室逮老鼠。

    嘶嘶嘶嘶嘶被拔了牙的毒蛇慌了,它拼命撞击着厚实的泡菜坛子,无果后,又开始召唤自己的同类。

    又是两条蛇从房顶垂下,但秦牧野出手迅即如雷地将两只蛇捉住,依法炮制将两条蛇的毒牙拔掉,将它们丢到了坛子里和第一条蛇去做伴。

    这种蛇在野外挺常见,尤其是湿润的时节,很多蛇会盘踞在窝棚附近,秦牧野见惯不怪,心说这东西来得时机真好,他正愁新房子地下室里老鼠太多,要熏死怕是要浪费几十斤辣椒,现在有了这三条蛇,就不用浪费食物来熏老鼠了。

    被丢到坛子里的三条蛇竖起身体,竟有些面面相觑相对无语的感觉,秦牧野觉的有趣,拿了根棍子逗蛇:来,再叫两声,把你们的家属全都叫过来,越多越好,快叫。

    地下室那么多老鼠,三条蛇根本不够。

    眼看秦牧野一脸期待,被寄予厚望的毒蛇蜷缩在一起瑟瑟发抖,小眼睛里甚至透出了几分可怜的味道。

    秦牧野等了一阵也没等到新的捕鼠猎手爬上房梁,他大失所望地盖住酸菜坛子的盖子,将行李打包后,又开始翻找其它东西。

    他有一件东西宋文宇想得到的东西,但那究竟是什么呢?

    秦牧野环顾一周,看看空荡荡的房间,除了酸菜坛子,几乎没有任何值钱的物件。

    看到酸菜坛子,秦牧野灵光一现,他上前将坛子搬起来,摸出坛子下垫着的那本破旧的少儿绘本。

    翻了翻被泡菜汁腌入味的纸张,秦牧野发现,这本书,好像并不是什么识字绘本。

    这是一本纸质颇好的古文书。

    老爷子生前就喜欢拿这本书给秦牧野教常见字,什么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教完就把书随手放到一边,要么垫桌角,要么当锅垫,经年累月,厚实的封皮早被锅灰覆盖严实,秦牧野在地上蹭了蹭,才得以看清书封。

    上书四个篆体大字:《诡诀九书》。

    诡诀。

    秦牧野明了,主人格先前提到过这本书,说什么他才是《诡诀》的传人,可见这本书的确有些不同寻常,如此看来,宋文宇想得到的,的确就是这本书了。

    谁能想到,宋文宇梦寐以求的东西,竟被老爷子当锅垫和泡菜坛子的垫料用,怪不得先前老爷子的仇家翻遍了窝棚,甚至将房梁和桌椅都破坏殆尽,也愣是没找到这本书。

    秦牧野翻开书,逐字逐句地浏览一遍,《诡诀九书》是用篆体所写,内容晦涩难懂,还配着画风粗犷的灵魂配图,若不是看不懂,这的确能算是一本颇为有趣的少儿读物。

    秦牧野一页一页看完,将所有的图画和内容烙印到大脑中,合上书回忆了一下,发现自己竟能一字不落地将书中内容记住。

    即使暂时不懂书中晦涩文字的意思,但全书已经刻在了脑子里,秦牧野当即点了一把火,将《诡诀九书》原版丢在了火中,看着整本书化为了灰烬。

    这本书可能的确是宝贝,可如今他没能力护住任何有价值的物品。

    但凡被宋文宇之流察觉他身上带着宝物,就会招来无穷无尽的祸端,倒不如让它只存放在自己脑子里。

    秦牧野烧毁了书,又依照老爷子的要求将窝棚旁的两亩地翻了一遍,浇了水,在地头上的那颗槐树下上了三炷香,坐在树下絮叨一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