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小说 - 历史小说 - 我力能扛鼎在线阅读 - 我力能扛鼎 第185节

我力能扛鼎 第185节

    明经、明算、明法、明史、道举(老庄)、时策、骑射、兵谋、农稼、水经……

    怕她看不懂,后头还细致地注明了各科学习的内容,与将来科举及第后叙任的衙门与品阶,相当于一份未来职业方向参考。

    唐荼荼在四十余门科目里看花了眼,总算明白哥哥进国子监前,家里为什么在选科上都拖延了好几天。这是从博而不精到选科专精的一个取舍。

    盛朝的学制不知是自创的,还是受了异人影响。

    孩提时启蒙识字,考上秀才以后才算是读书入了门;进了书院,熟读经典,明是非道理。

    一批批地择优而录,等考上举人,进入官学,这就开始分科学习;再到会试,筛选出来的人才就是各行各样的顶尖了,恰恰好充实官场,成为大厦的砌墙砖。

    唐荼荼大笔一圈:“我选匠作!”

    叁鹰笑出一口白牙,从袖底抽出一封花笺来:“殿下就知道姑娘会选这科,投名帖都备好了。”

    却见姑娘犹犹豫豫,问他:“能修第二专业吗?我想再多学一门课。”

    叁鹰道:“姑娘有那劲头,自然是行的。”

    唐荼荼一琢磨,在“明字科”上也勾了个圈。这一科学的是《说文》与《字林》,也叫训诂学,是琢磨古今字形演变、词义变化的,还教书法。学成以后,她就不用搬着字典看书了。

    唐荼荼笑起来:“就选这俩!”

    叁鹰一乐:“巧了,殿下又猜准了!他就知道姑娘会选这两科!这两科都偏门,用不着择师,殿下吩咐一声就是了。姑娘备好东西,等着入学罢。”

    唐荼荼心心念念盼着国子监,盼着进入国家最高学府读书学习搞科研,夜里做梦都是她捧着书,坐在多媒体大教室,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而此时,第一批随军驿离开京城的放映机,皆已抵达了各省上府。

    因木机里头机巧零件多,行程不敢贪快,武略将军一路走着平坦的官道,昼夜换马才可日行二百里,到达长安、庐州、江宁等地,以及走水路到苏杭,恰恰是八日。

    镖箱贴着黄封,里头还填塞了许多防震的棉花团,老大一个箱子,拆完棉花,只剩了个一尺半见方的木头匣。

    各上府知府惊疑不定地收下这木机,夜里按着翰林的指示,摸着黑播放,一看就是半宿。阖家老小与仆役搬着板凳坐在院子里看,觉也不睡了。

    一时间各种赞美之词。

    “此乃天赐神物啊!”

    “此物妙尽丹青之正,又得皮影之灵动!”

    “万景屏!好一个万景屏!”

    一句句赞美之词,随着翰林官员的笔墨落于纸上,亦会记录到各地地志上,推得历史的车轮悄悄偏出一寸。

    而与唐家相隔两坊的钦天监,已经是第五个夜彻夜无眠。

    虽说观天时、推星历大多在晚上,钦天监是一群地地道道的夜猫子,却也从没这样熬过夜。

    满院摆满了小方桌,自汉武帝制《太初历》以来,千余年间,所有详细记载的星象记录通通呈于桌上,一本一本的对照。

    一排绿衣小吏熬不住了,睡倒了一片。天凉,个个睡得缩手缩脚的,被同僚拉着起来回屋去睡。

    只有袁监正身边的几个小道士还撑着精神。这些少年牙牙学语时便入了道门,半只脚踩在俗世与方外的门槛上,心静,自然沉得住气。

    袁监正高坐观星台,手里端着七政四余赤黄道角盘,一动不动地盯着天象。

    巨大的浑象仪盘踞着,占了半个钟楼顶,上边几十条纵横的铜轨隐隐泛金,赤道横带浑天之腹,又有二十八星宿成金球,悬在各自的轨道上。

    几个小道士飞快移动,按着天上的星象拨动铜球,布列星图。

    刚刚昏头大睡的小吏又没睡意了,仰头看着监正大人,隐隐有些担忧。

    从九月十一当夜始,那个从南市瓦子里冒出来的狐狸妖教,其教众满京城逃窜,“三劫降世,辰星隐没,荧惑守心,白虹贯日”的谶讳也随之传了出来。

    自那日起,钦天监便昼夜轮替着观天象了。

    谶讳之说,民间百姓当童谣唱着玩,钦天监却不能不当回事。

    辰星属水,最靠近太阳,此乃相星,相星隐没,意为圣人身边不出良臣。

    荧惑属火,是灾星,荧惑守心宿,覆于天子明堂,亦是灾厄。《天官书》中称荧惑星指“勃乱,残贼、疾、丧、饥、兵”。

    此时落于北方,饥荒和兵祸必有其一。

    而白虹贯日更了不得,太阳为君王之象啊,帝日周遭笼罩一圈白环,是臣下欺上瞒下,叫君王闭目塞听。而白虹贯穿太阳,更隐隐有臣下弑君之兆。

    盛世,如何会三灾凑齐?最关键的是,监正大人竟算不出……

    妖教“三劫降世”的谶讳传出的那夜,袁监正就推演过一遍了,天象并无异样,钦天监只当是妖教借谶谣生事。

    直至九月廿八,辰星隐没之象出现了——今夜寅时三刻,荧惑守心之象也出现了!

    这说明什么?妖教背后,必定有比监正更精通天时的大能啊!

    自西晋起,民间禁星气谶纬之学,夜里看星星看月亮的没准是有情人,也没准是爹妈教娃娃认北斗星——可夜观天象、掐卜天时却是大忌。

    天人感应之机,治忽存亡之候,百姓窥测天机,岂不是犯皇上忌讳?

    民间懂点星象皮毛的道士,多是野路子出身,正统的星占,唯袁、李两家,一个钦天监令代代相传,儿子接祖宗,孙子接父亲,三代以后一轮换,几乎成了袁、李两家世袭的。

    妖教背后是什么人物,竟能比袁监正算得还快还准?

    几个小吏忧心忡忡,不知这月送入宫的星帖该如何写,如何写,皇上才能看进眼里,记进心里。

    恶兆已现,皇上需得仁厚爱民,察纳雅言,才能拨乱反正啊……

    小吏们在底下胡思乱想,袁监正高坐观星台,灰袍鼓风,似要御风而去。

    他眉心一道纵纹愈深,掐来算去,始终算不出前因。最后拿过了两道异人八字,唐荼荼和江凛的真实名姓、来龙去脉,赫然写在上头。

    当初二殿下录此二人案,袁监正不闻不问;二殿下销去此二人案,袁监正也无动于衷。

    星占卦师行走在阴阳交界,不碰万事因果。要是有人问起因缘,他坦言相告,没人问,他就闭着眼睛只作不知。

    可动摇国本的事,总得算明白。

    袁监正便从二人落地的时机开始,一点一点重新推演,在万年历上重新合他们的命盘。

    他眼神似透过两侧的铜火台,看破虚空,地上所有道童、小吏身上都似牵连起密密麻麻的线,续成一张巨大的网,全入他眼。

    正东方向的星空隐隐拢上阴霾,那是王朝气象。没有一个王朝能辉煌过三百年,袁监正自小看着它,观测这片星空能绚烂多久。

    五十余载弹指而过,他从垂髫小儿变成老朽,站上了这座高台。

    而自十年前起,这片星空就隐隐拢上了雾。

    底下的小吏大抵是眼花了,倏忽间,好像看见监正额心那道竖纹隐隐挣了开。

    而隐没的相星旁,突然亮起了一颗星星,几乎要小范围地劈开星夜,透出耀眼的十字芒,与东边晦暗的星空遥遥相对。

    传闻异人携国之重器而来,会掀开时代腐旧的秩序公理。

    有不该属于这个时代的东西出世了……

    袁监正双手搭在膝头上,十指飞快掐算。

    见龙在野。

    小吉。

    第172章

    而遥远的北境,和林格尔草原上,有一稚子蓦地抬头,仰望着浩瀚苍穹。

    他坐在丈余高的星宿四象车顶,一身法袍上,千百道银线绣成经纬纹,像把天地间的秩序公理都披上身,长辫盘于头顶成佛塔,呈现出不辨性别的神性来。

    北方夜空之上,一大片星星似曳了尾,迸发出惊人的光辉,朝着四象车涌来,像在他头顶下了一场星雨。

    如此神迹降临,几百边民行着各族畸零古怪的大礼,山呼海啸般唤着。

    “圣子降世——圣子降世——”

    “把咱们的活畜带过来,献给圣子!”

    几百头牛羊在猎狗迷惑的目光中,被民屯里的壮年驱赶着,顺从地走向西辽人的队伍。

    三天没吃过热食的西辽兵提刀一捅,还没长大的小羊羔发出最后一声哀叫,血从脖颈喷溅出二尺远。

    “哈哈哈,好肥的羔子!”

    那西辽兵手捧了一把guntang的羊血,几乎要在这刺鼻的羊膻味中重新活过来,干涸的嗓子、饿得绞痛的胃都受到了慰藉。

    车底下安起了梯|子,一个胡子拉碴的壮汉却喝道“不必”,朝着四象车顶张开了双臂,笑着吼了声。

    “下来!”

    高坐在车顶的圣子垂眸看了他一眼,又朝着地上几百道跪拜的目光,还有更远处、朝着他奔来的流民望去。

    这是位于大同府关外的民屯,排号为丁,甲乙丙丁的丁。

    沿着盛朝的边防线,有五十多所这样的民屯。

    此地为金、西夏、蒙古与盛朝交界之处,有几十万流民在这片广袤的草原上苟活——被蒙古和金人铁蹄踏破的百余部落,四国的逃兵,戴罪流放到边关筑城墙、却不堪苦役逃跑的罪民,还有被掳劫了货物的商队、没路费回国的。

    失去部族的人是没有家的,他们信仰混乱,家与国、情与仇,在百年间的混居中分隔得不是那么鲜明,渐渐融合成新的流民队伍,在草原上厮杀,争抢资源。

    这地方深处内陆,无山无泽,常年干旱,方圆三百里没有一条像样的河,闹荒灾的时候,能让一个找不着水源和食物的部落绝种。

    四国谁也瞧不上这地方,所以成了个三不管的地带。

    盛朝怕边关生乱,又为彰显圣德,沿着长城外布下五十多所民屯,收容了十万流民,还派遣农学家和小股军队,帮他们开垦荒地,教他们种粮食。

    百年前盛隆帝开此策,流民视盛朝为天神使者,一百年里,终于明白这是个彻头彻尾的谎言。

    一片草地,头年烧草种粮,庄稼能活;第二年,收成不足一半;第三年,倒拔干地下水,使这一片成为荒地,绿草变成枯草,连牛羊都养不活。

    盛朝怀恩,便会每年送给他们许多粮食,算着各民屯的人头数,配好粮食斤称。

    民屯里存放了大量粮食,一跃变成了草原上最肥的牛羊,每到秋冬,缺粮的异族会如恶犬一般,闻着味儿来烧杀抢掠。

    这些民屯便成为了盛朝边关更外缘的哨塔,一边彰显着盛朝国威,一边沉默地驻守在关外——哪里的民屯被劫,盛朝的边将便知这附近有敌对部落;哪里民屯死绝,便知金人与蒙古在筹措粮草,大战在即。

    慈悲是真,计谋也是真。

    而西辽就是其中的一条恶犬。

    “乌都!跳下来!父汗接着你!”底下的大汉喊着。

    圣子闭上眼,从丈高的木车上纵身一跃。

    那大汉臂膀健硕,稳稳当当接住他,反手夹在咯吱窝下。他身上一股汗臊味,混杂着牛羊血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