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449节
书迷正在阅读:明末大军阀、沉迷吃瓜的我泄露心声后全家炸了、穿越九零年代、凑数的队友竟是高手[电竞]、不虞之地(强取豪夺 1v2 男替身 包养)、兰之猗猗、魔系法师的作死之路、二次元游戏:开局加入远月、征服原始人、驭劫
当时,朱允炆下令彻查各地都司,调查自捕鱼儿海之战以来,所有卫所中侵吞战死军士抚恤与田产之事。时隔一年多,这件事终于调查完成。 “去,把徐辉祖、宋晟给朕叫过来!” 朱允炆冷着脸吩咐道。 内侍不敢怠慢,虽然已是晚上,还是连忙去传旨意。 徐辉祖、宋晟都没有回家,就住在中军都督府,听闻消息即刻入宫。 朱允炆拿出了卫所调查报告,对徐辉祖问道:“自去年七月开始,至今年七月结束,眼下都要九月了,为何只有山西有报告,其他地方都司都没有任何消息,是盼着朕将此事遗忘吗?” 徐辉祖连忙解释道:“皇上,这件事调查起来难度很大,加上年限有些长,调查起来并不容易。虽有一些地方完成了调查,但大部分都司与卫所,依旧没有文书送到京师。” 朱允炆将文书丢了下去,厉声道:“到底是调查难度大,还是自己查自己查不了?给各地发文书,在大朝觐之前他们若不能送上文书,自卫所指挥起,一律革职,若有欺瞒弄假,知情不报,恶意庇护者,一律严惩不贷!告诉各地都指挥史,这件事不办好,就递送辞呈吧!” 徐辉祖连忙答应,领着文书走出了武英殿。 宋晟看着徐辉祖的脸色,道:“皇上痛恨贪墨,这件事我们还是需要解决。毕竟战士军士就那点抚恤,人死了,还动这一笔钱,这种人属实不适合留在军中。” 徐辉祖何尝不知道这一点,感叹道:“你也看到了,山西一地,就调查出五百余起,波及千户、百户数十人,就连都司衙门的人也都有牵连,但皇上批复之后,怕会有不少人倒霉。” 宋晟凝重地问道:“府事担心他们?” 徐辉祖摆了摆手,无奈地说道:“他们倒霉与我们何关?只不过事情调查出来了,后续如何处置?这些人贬官杀头都不要紧,但如李小舞一家那样的,朝廷总需要给出抚恤吧,钱粮谁来出?眼下朝廷户部困难,北方又有战事,谁都不敢在这个时候额外开花销啊。” 宋晟明白了徐辉祖的担心,他是担心各地卫所调查报告都送上去之后,朱允炆又要朝廷出钱安抚这批遗孀及其子女,山西上报五百户已经是保守的了。 统算两京一十三省,这不得有几千、上万户,补贴抚恤是需要钱的,就算是一户给个三十两,那就是三十万两。 如此庞大的支出,谁出啊? 今年财政已经要见底了,十月还有武举考试,十二月还有大朝觐,哪里不需要花钱…… 第五百三十章 胡濙的大局观(二更) 徐辉祖不是不想办这件事,而是想将这件事延后到明年,等秋税递送京师,大家再谈论如何安排财政。 今年实在是不宜动国库了。 大宁与大同如果有战事,那就需要花钱,赢了需要打赏,输了需要调兵遣将,相安无事又不太可能。这个时候国库的钱,都必须留着以备不测,哪里还有钱去照顾这些已经受委屈多年的人。 既然委屈了那么多年了,就再多加几个月也不算什么吧。 徐辉祖考虑的是,大局之下总需要牺牲一些人。 宋晟理解徐辉祖,作为将领,爱护军士,赢得军心是必然的,但在眼下这个节骨眼上,就今年的户部来看,实在是不宜再动花销。 事实上,已经有四省调查文书陆续送到了都督府,徐辉祖一直压着没有上报罢了。 宋晟看了看天色,道:“大同之事,你怎么看?” 徐辉祖想了想,摇头苦笑:“听闻那达慕时,坤帖木儿就曾挑唆过马哈木与哈什哈,但马哈木显然不敢与哈什哈对抗。在这种情况下派遣胡濙去当说客,很可能会有去无回啊。” 宋晟目光中有些担忧,轻声道:“看文书,这件事是杨溥筹划,此人不过是翰林官员,竟在大同赢得郭英联合署名,有些不简单啊。怕的是胡濙出事,他的官途也就完了。” 徐辉祖无奈地只能叹息。 胡濙是朱允炆亲自点的将,在山西将建文报办得风生水起,现在京师已经在筹备建文报,相信不久之后,这类报纸也会走入千家万户。 眼下山西移民已进入正轨,大量百姓东迁,胡濙在山西的作用已然不大,京师建文报正需要胡濙来来掌管,若此人死在山西,杨溥定会被连累。 “眼下只能看他们如何运作了,我担心的并不是大同,而是大宁。” 徐辉祖看向北面方向。 宋晟笑道:“前一日皇上收到文书,燕王已率一万二千骑兵出关,这已经是我朝在北平与蓟州一线的全部骑兵精锐,配合大宁骑兵,不说取得多少战果,保大宁不失还是有把握的。” 徐辉祖脚步变得轻快一些,道:“不可大意,哈什哈与阿鲁台都不是简单的人。燕王出关,倒有些出乎我的意料,看来在那里,还有我们所没有掌握的情报。” 宋晟认可徐辉祖的分析。 在朝廷的既定战略中,从来都是关内为主,哪怕是大宁打碎了,也必须保证蒙古骑兵不出现在蓟州,不会进入关内。 换言之,防守蓟州长城一线不失是朝廷文武百官公认的大战略。 但朱允炆下传达旨意的时候,并没有明令朱棣必须固守关内,而是给予了朱棣极大的信任,允许朱棣临机决断。朱棣正是凭借着这一点,带兵出了喜峰口。 现在大宁的情况到底如何,徐辉祖等人并无法得知,现在能做的,只能是等待。 等待的不止是徐辉祖,还有站在大同城上睡不着的胡濙。 杨溥已经将计划和盘托出,并告诉胡濙了各种应对策略,但胡濙一直没出关去找马哈木谈判。 胡濙心里是很纠结的,自己今年只有二十五岁啊,去年才娶了老婆,孩子都已经在娘胎里了,这要出关被马哈木留在那里,留下孤儿寡母可怎么活? 而且就算自己挂了,朝廷给点抚恤,也只是主事的抚恤待遇啊,太亏了,至少混到侍郎尚书抚恤金才多啊…… 不对,这不是抚恤金的问题,而是小命的问题。 胡濙看着关外的星空,想着万一自己死在那里,想必是没人给自己收尸的,以马哈木的个性与蒙古人的习惯,也不会给自己刨个坑埋了。 不去,为了自己,为了老婆孩子,为了老爹老娘,坚决不去,就在这里守着,熬到马哈木回家。 作出这样的决定是简单的。 只是! 胡濙心头不安,很是不安。 杨溥所说的也并不是没有道理,这是一个让瓦剌内乱的绝佳机会,也是保护大明无数百姓的绝佳机会,若是就此放过,瓦剌会继续威胁大明,他日自己也会为此懊恼不已。 人活着,有时候不能只考虑自己与家人,还得考虑更多的人,考虑国家。 一句话,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可以为了大义,牺牲小我。 大明先烈,有多少好男儿不是抛家弃子,将鲜血洒在战场之上?他们也有妻儿与父母,他们也有自己在乎的人! 可为了国,为了家,为了身后的父母妻儿,人必须不畏惧牺牲,明知会死,也要冲锋向前! 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这才是真正的男子汉! 胡濙凝眸,盯着一颗明亮的星星,一拳砸在了垛口墙上,下定了决心:“准备马匹,我出关!” 杨溥走了过来,深深地看着胡濙,道:“这件事确实危险,马哈木此人心性不好琢磨,若你不愿前往,我也不强求。” 胡濙白了一样杨溥,道:“你还是做个人吧。” 忽悠了自己几天,你有那个时间早就出关十八次了,到现在又收了语气,早干嘛去了?最主要的是,你们三个给朝廷上文书的时候,提一嘴我胡濙的大名干嘛,我不去能给朝廷交代吗? “先说下,若我真的折在关外,老婆孩子就交给你了!” 胡濙暗暗咬牙,交代后事。 杨溥拍着胸脯保证道:“放心,嫂子我一定照顾好,对了,听说她今年才十八岁,日后能不能改嫁……” “去你大爷的!” 胡濙毫不客气地捶了一拳杨溥,然后看也不看,下了城墙,上了马,催马跃出护城河,然后回过头看向城墙上的杨溥,喊道:“看中我老婆你早说,不需要害死我,要不我不去了,让我老婆改嫁?” 杨溥拿起一块石头就砸了下去,胡濙大笑着奔马而出。 顾云不解地看着大笑而去的胡濙,对杨溥问道:“他不应该沮丧失落吗?缘何还如此开心?” 杨溥脸色变得凝重起来,道:“找到一个值得托付妻儿的人,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吗?” 顾云嘴角有些抽动,终问了出来:“既然他把你当兄弟看待,为何你还要送他去关外?” 杨溥看向顾云,认真地说道:“因为你还不知道他的本事,我去,必死无疑,他去……” “万无一失?” “不,九死一生。” “我……” 顾云恨不得抽刀子出来,他娘的文官玩自己人都这么狠,要是对付自己这老粗还不直接弄死?不行,以后不能和文官打交道,谁啰啰就直接砍死得了。 胡濙纵马驰骋于草原之上,目光坚定,并没有半点畏惧之色,反而还有隐隐的兴奋与激动。自己生活在这个时代,一定要留下浓重一笔,让后世人永远记住我胡濙的名字。 生与死,有时候不能看得太重。 “什么人?” 巡哨发现了胡濙,高声喊道。 胡濙拉住缰绳,高声喊道:“去通告你们的首领马哈木,就说大同使臣胡濙前来拜访,让他出来接见!” 强势! 不可一世! 巡哨也被胡濙这端着的架子吓了一跳,摸不清楚胡濙是何方神圣,但既然是大同的人,想来不是商量投降,就是商量让马哈木退走的,无论哪一种,有一点是对的: 大明是来送温暖的。 巡哨也不耽误,招呼着别人代替自己的位置,然后亲自带胡濙跑了十多里,这才抵达马哈木的大营。 胡濙借着星光看着马哈木的阵营,不由暗暗吸了一口冷气。 整个阵营看过去十分整齐,宛如一个个四方军阵,十分规则的排列着,尽显秩序。走入其中,仔细观察,甚至可以看出蒙古包之间的距离都是十步,不多不少! “这真是一个可怕的敌人!” 胡濙心头有些沉重。 从马哈木营地来观察,能做到这一步,若非铁腕手段,那就是人心凝聚到了极致。无论如何,马哈木绝非泛泛之辈,甚至可以说有着超乎想象的野心。 此人若活着,也定是大明隐患! 胡濙眼神中的担忧缓缓退去,现在最紧要的就是会会马哈木,让他与哈什哈相互厮杀,无论是谁胜出,都将折损瓦剌的力量。 马哈木并没有睡,而是正在大帐中看兵书,看的还是《孙子兵法》,正提笔想做点注解,听闻大明派遣了使臣前来,于是下令将其带入大帐。 “大明宣传司主事胡濙,大同使臣胡濙,见过首领。” 胡濙微微欠身,算是行礼。 马哈木打量着胡濙,将书合拢起来,问道:“若我没记错的话,大同镇守是郭英。” “没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