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1126节
书迷正在阅读:明末大军阀、沉迷吃瓜的我泄露心声后全家炸了、穿越九零年代、凑数的队友竟是高手[电竞]、不虞之地(强取豪夺 1v2 男替身 包养)、兰之猗猗、魔系法师的作死之路、二次元游戏:开局加入远月、征服原始人、驭劫
分疆裂土,与朱允炆抗衡到底,你们叔侄互相残杀,这将是你的宿命,也将是洪武朝最后死的诅咒! 一个苍老的和尚站在西安英烈广场,已是入夜,可这里的人浑似疯狂,热闹得紧。 这是民心啊。 鞑靼覆灭了,大明北方的压力骤然减轻,只要除掉了瓦剌,不,哪怕是不需要讨伐瓦剌,以瓦剌当下的实力与力量,以帖木儿与本雅失里的覆灭教训,足够让瓦剌清晰地认识到,招惹大明的下场是什么。 换言之,随着鞑靼的覆灭,大明北方的边患问题将极大解决! 老僧看着热闹的人群,苦涩地摇了摇头。 这里的百姓不需要什么白莲教,也不需要弥勒救世,在他们心中,朱允炆就是他们的神明,朱棣就是他们的英雄。 白莲之火,随着大明普及教育,将会越来越弱,兴许再过个二十年,这片土地上,已没有了白莲的土壤,也没有人再想起弥勒救世的箴言。 结束了,一切都结束了。 报捷的骑兵吃睡都在马背上,昼夜兼程,仅仅不到五日时间,便穿过了两千八百里路,抵达长江对岸。 还没等这群人过长江,一艘艘商船便已将消息传到对岸。 军士还没入金陵,金陵已满喧嚣。 等待这批人进入金陵时,满城已是锣鼓之声。 武英殿。 解缙、杨士奇、夏元吉等人急匆匆入殿,看到了跪拜的刘长阁、汤不平。 朱允炆含笑,让众人起身,开口道:“如此说来,鞑靼灭了?” 解缙连忙说:“刚听到捷报的消息,具体文书尚在报捷军士手中,具体是何等胜利,尚不好说,但一定是一场大胜利。” 刘长阁在一旁点头。 安全局也没有办法更快了,要知道这群报捷的军士,昼夜兼程,一日夜便是五百多里路,地方安全局就是知道了消息,也不可能再快过他们。 报捷军士入宫,受旨意不卸甲进入武英殿外。 朱允炆亲自检阅这批奔波劳累的军士,这一路上,他们不知道跑坏了多少马,看这满是疲累的脸上挂着倔强而坚韧的笑意,就知道这是一次了不得的胜利。 邹鹏上前,肃然行礼,从怀中取出捷报文书,高举过头顶,豪情万丈地喊道:“我等奉征北大将军朱棣命,特来给皇上报捷!征北大军于忽兰忽失温,迎战鞑靼精骑九万,一战,斩敌四万八千七百二十八首,俘虏三万六千五百九十二人,逃窜或已无法确认者,四千八百余人。” “鞑靼主力被全歼,太师阿鲁台被俘,大汗本雅失里被俘!我军折损军士,仅六百九十一人,受伤四千二百三十六人!此战,大获全胜!” 朱允炆听着如此浩浩战绩,不由得紧握双手。 鞑靼,这个强敌终灭了! 朱棣,你完成了历史上你没有完成的丰功伟业,你是大明封狼居胥的藩王,你无愧于太祖对你的重托! 阿鲁台,这个狡猾阴险的狐狸,终于被抓了。 本雅失里,这个近乎傀儡,曾经逃亡帖木儿国的可怜人,也终于被抓了。 自此之后,蒙古草原,再无大汗! 自此之后,蒙古草原,再无鞑靼! 解缙、杨士奇等人,连同赶过来的梅殷、蹇义等官员,行跪拜礼:“我等恭贺皇上,恭贺大明!皇上万岁,大明万岁!” 朱允炆哈哈大笑,摆手道:“众爱卿平身!” 众人起身,一个个拱手彼此恭贺。 这不是个人的捷报,这是大明的捷报,鞑靼一朝覆灭,是每一个大明人的喜事! 听,皇宫外锣鼓震天。 听,金陵城百姓欢呼。 光禄寺开始紧急采购,这一次宴会的规模巨大,平日里仅仅准备宴请所需,可谁知道皇帝突然下了命令,在京官员无论大小,皆可赴宴。 这可就不是几百人的事,而是好几千人的大事。 后宫之中,哪怕是内侍、宫女,也都纷纷领到了赏赐,甚至每个人在钱财之外,还得了三五斤腊rou。 世界都热闹了。 可武英殿却安静了下来。 朱允炆站在偏殿的长桌旁,看着沙盘之上茫茫的草原之地,对一旁的朱文奎轻声说:“将鞑靼旗帜摘走吧,换上大明的旗帜。” 朱文奎应声,拿着日月旗插在了北面的草原位置,然后将象征着鞑靼的黑色旗帜拿走。 朱允炆盯着沙盘,沉默良久,开口道:“鞑靼覆灭了,了却了朕一桩心事。如今可以称得上对手的,也就只剩下马哈木领导的瓦剌了。” 朱文奎将目光投向西疆:“父皇,马哈木深入西疆,瞿能恐怕不会那么容易放他回去。兴许,过一段时间,西疆的捷报便会送来。” 朱允炆抬了下眉头,看了一眼朱文奎:“论说武将素质,瞿能未必能拼得过马哈木。可若是论整个军队的力量,西疆这些年来可没少拿朝廷的东西,在马哈木如无头苍蝇乱撞的时候,关内还给瞿能送去了一批火药弹,因为这事,甘肃、嘉峪关等地的守将几次上书埋怨五军都督府和兵部,并催促金陵早点输去火药弹以填补他们的损失。” “就连驻扎在西疆乌鲁木齐的火药匠人,也收到了许可,准许在当地铸造火药弹以应对瓦剌。虽说这个许可晚是晚了一些,可凭借着当地储备,关内调拨与匠人制造,也足够瞿能霍霍下瓦剌了。” 朱文奎走至沙盘的西疆旁,将日月旗插在了昌都剌的位置,道:“西疆的军士都是高傲的,天山英烈碑也是高傲的,他们一定不会允许瓦剌什么都不留下,在西疆随意走动。儿臣相信,瓦剌会付出代价。” 朱允炆重重点头。 瓦剌一定会付出代价,只不过瓦剌的代价很可能比鞑靼轻多了。 大明是可以同时应对多场战争,拥有庞大的动员与支援战争能力,可这些能力,有先有后,有主有次,若同时同力而为,大明办不到。 而这也就意味着,哪怕是瞿能打败了马哈木,瓦剌的族群与部落依旧不会被轻易消灭,瓦剌的失败很可能只是暂时的,给他们二十年时间,兴许又会成长为大明的威胁。 这是一件没有办法的事。 天气变得寒冷,冬日行军本就困难重重,后勤问题也很大,一旦遭遇大雪封路,很可能会陷入困境与绝境。 再说了,大明主要作战力量,精锐主力都用在了对付鞑靼上,在朱棣手中,而他此时估计都已经跑到北海去了,让他在这个时间点转而西征,去剿灭瓦剌部落,是一件不现实的事。 长途跋涉,瀚海行军,又是大胜,主力军队已经完成了作战任务,他们需要班师回朝,需要休整。而西疆本身的卫所力量有限,需要防控的区域很大,也很难抽调出大军去清剿草原。 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给了瓦剌部落一个逃命的机会,蛰伏的机会。 朱文奎看着脸色露出担忧之色的朱允炆,笑道:“父皇,倘若瓦剌部落逃遁,儿臣以为这也是一件好事。” “哦?” 朱允炆饶有兴趣地看向朱文奎。 朱文奎指了指杭爱山方向:“存在一个敌人,对大明来说未必是坏事。何况若是瓦剌全部被歼,燕王那里怕是会心有不安。” “呵呵,燕王那里你不必担心,哪怕是天下的敌人都被消灭了,也不需要担心他。” 朱允炆自信地看着朱文奎,认真地说:“燕王对皇室的威胁早已解除。他现在的期盼,全都放在了朱瞻基身上,只要你对朱瞻基好,朕对朱瞻基好,他就不会有二心。一个人啊,野心被浇灭过,再想点燃,就难了,何况,今时不同往日……” 第一千四百一十八章 大航海的谜团 大海之上,一艘宝船带着五艘大福船吐着黑烟,缓缓接近津轻海峡附近的恐山山地。 赵世瑜坐在宝船的甲板上,享受着难得的暖阳。 因为附近山地的缘故,西北风只能偶尔吹起高处的旗帜,落不到甲板之上。 郑淮听到了气鸣的声音,拿起望远镜回头看了看,高处的瞭望军士冲着下面大喊:“是东南水师的船队。” 赵世瑜见距离上岸不远,便下令船队寻找合适地方抛锚。 船队停下没多久,徐安、王景弘的船只便追了过来,换小船登上赵世瑜的旗舰,众人见礼之后,徐安拿出了三份文书,递给赵世瑜:“眼下水师正在抓紧戡乱地方,诸多逃窜于山林之中的倭贼或被杀,或正在被杀。明年春,将完全肃清地方上残余抵抗力量。” “考虑到眼下已是十月,许多事在文书中不能详尽说明,郑和、骆冠英、朱能等人一时之间走不开,经众人决议,我将先一步带部分人返回京师,你们的后勤事宜将交给王景弘所部负责。” 赵世瑜接过文书,将最上面的文书展开看了看,是王景弘接手虾夷地区后勤的文书,便点了点头,看向王景弘:“你也是经过大航海的船长,由你来负责后勤,我们放心。” 王景弘含笑,保证道:“你们进入虾夷地区,意在控制阿伊努人分散的人口与力量,将其同化为大明子民,这是稳定定远行省的大事,后勤上绝不会拖累你们。” 赵世瑜连连点头。 徐安看向岸边方向,笑道:“骆冠英没有选择琵琶湖与京都作为定远行省的府治之地,而是选择在关东平原,一个名为江户的地方选址营造府治衙署。” 赵世瑜想了想位置,称赞道:“江户那里确实是绝佳的地方,周围平原可供粮草,且有江户湾,浦贺水道作为屏障,将其作为水师驻地不比堺港差。” 王景弘搓了搓冰凉的双手:“京都已无人烟,选择那里现在并不合适,何况堺港都被毁了几次了,重建的成本和新建的成本相差不多。而江户地更居定远行省中央,向西南与东北距离相对更中间一些。” 赵世瑜刚想说话,瞭望军士便打出消息:“岸边有数十人,见大明船队而逃窜,似是倭人。” “上岸走走?” 徐安笑道。 赵世瑜欣然答应,安排郑淮留守,自己则与徐安、王景弘、许寿文,带了五百军士上了小船上岸。 这里曾是陆奥国,只不过被阿伊努人与王绥、薛耕等带领大明人给打了个措手不及而覆灭。 只不过阿伊努人在王绥的指挥下,更多军事行动是出于配合大局,如一柄利剑直插向京都方向,以实现合围的战略。 兵力有限,又是边打边深入,虽然王绥与阿伊努人确实消灭了不少地方护国,赢得了战功,但因为没有分兵占领,没有分兵追击,导致后方依旧残留有不少原护国的武士,支持原护卫的百姓。 虽说这里并不归赵世瑜管,他的职责是接手虾夷地区,任虾夷地区的知府兼卫指挥使,可眼下其他军队并没有开过来,主力多集中在京都、江户等周围,也只能赵世瑜见一个揍一个,能减轻点其他水师的压力就减轻一点。 水师军士自六月二十三日出征,至今已经三个多月,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征战途中,罕有超过两日以上的休整。 虽然军士疲惫,可许多人经过大航海的锤炼,早已有了铁的意志,没有人埋怨一句,井然有序,十人一组,警惕地向林中摸索。 赵世瑜、徐安等人并不担心,在各地方护国主力被打没了的情况下,想要找出一支可以对抗五百全副武装的大明军士,那至少需要两三千人,而这个数量,通常是很难集结起来的,毕竟地方护国主力才几千人…… 林中传出了惨叫声,此起彼伏。 没过多久,许寿文便优哉游哉地走了过来,对赵世瑜、徐安等人说:“确实是陆奥国的残兵,不过只有四十余,抓了几个俘虏,俘虏说在这里藏了宝藏,希望用宝藏换命。” “宝藏?呵呵,这倒要看看。” 徐安饶有兴趣,不知道这破地方能有什么宝藏。 赵世瑜与徐安等人进入密林,大明军士已检查过周围,并无危险,地上还有三十几具尸体,血还在流,五六个俘虏瑟瑟发抖蹲坐一旁。 突然,两名大明军士惊慌失措地跑了过来,见赵世瑜、徐安等人过来,指着身后的林间,哆嗦地喊道:“有,有,火铳!” “火铳?” 赵世瑜、徐安等人对视了一眼,脸色变得凝重起来。 足利幕府可没火铳,他们连这玩意怎么制造都不清楚,而王绥、薛耕的军队并没有减员,也没听说过丢过火器。 阿伊努人没装配火铳,再说了,对于阿伊努人而言,铁器都是极重要的东西,哪怕是一柄剑落在战场上,也会捡起来带走,更不要说火铳了。 那问题来了,这陆奥之地,怎么可能出现火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