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5节
胡刚复。 别看这位大佬好像名气不大,似乎连院士都没有评上,但实际上他可是华夏物理史上绕不开的一位丰碑。 当初在提及粒子物理的时候曾经介绍过吴有训院士,但鲜少有人知道的是,吴有训院士便是胡刚复先生教出来的弟子。 胡刚复10岁的时候就因为成绩突出考入南洋公学,17岁被举荐成为第一批庚款留学海对面的学生,就读于哈佛大学物理系。 接着22岁成为哈佛大学物理学博士,26岁又取得哈佛大学哲学博士,拿到双料博士学位后学成归国。 回国后。 他在金陵高等师范学校……也就是现金陵大学创办了华夏第一个现代物理实验室,并担任物理系的首任系主任,属于真正的近代物理奠基人级别的存在。 葛庭燧则是滞弹性内耗研究领域的专家,兔子们想要搞中子弹,位错阻尼和非线性滞弹性内耗研显然是个必须要解决的环节。 至于龚祖同以及陆学善…… 这两位也是院士级别的大佬,专业在精密仪器相关,同时对于光学研究也颇有建树。 虽然徐云之前在扩编名单上倒是没看到他们的信息,但从他们并入王大珩项目组的任命就不难看出,多半是基地在u2侦察机的透镜方面临时有了一些关键突破。 组织上将他们紧急调到221基地,目的自然不言而喻。 随着时间的推移。 车厢内出来的大佬越来越多,人与人之间出现的间隔间隙也越来越长——这代表车里头已经没多少人了。 十多分钟后。 估摸着车厢内的大佬们相继出来的差不多了,加之后一位大佬应该还没走到车前,李觉便对助理周材问道: “小周,2号车厢没签到的同志还剩下几位?” 周材的手上一直拿着一份名2号车厢的乘员名单,每见到一位新同志就会在上头打个钩,因此很快便给出了回答: “还剩下一位,也就是茅……” 话音刚落。 车厢的出口便传来了一阵响动声,很快,两个小老头儿便撑着拐棍出现在了众人面前。 其中左边一人大概六十多岁,穿着一件洗的发白的灰衬衫,头发三七分,圆脸大蒜鼻,脸上的法令纹极其明显。 右边一人则年纪要更大一些,头发稀疏眼睛不大,但眉毛却相当浓密,嘴角还带着一丝龙王笑。 在见到二人……尤其是右边那位老者的瞬间。 李觉等人的脸上齐齐露出了一丝明显的错愕。 见此情形。 右手边的小老头忍不住有些狡黠的笑了笑,打趣道: “怎么,小李,没想到我这老头子会来基地吧?” 李觉终究也是见过大风大浪的人,被对方这么一说立马便回过了神,连忙上前一步搀扶住了对方: “李老,您怎么跑来了?这……基地收到的名单上也没有您的名字啊。” 小老头儿闻言摆了摆手,谢绝了他的搀扶,同时解释道: “首都临时来的任命,大概是出于保密需要吧,反正二机部那边今天下午会来电联系你的。” “原本我过几天还要去趟冀州呢,组织联系我后连忙改了行程——刚好我也想来基地瞅瞅。” 李觉沉吟片刻,方才缓缓点了点头。 接着他又转头看了老郭徐云等人,指着两位小老头儿介绍道: “对了,可能有些同志不清楚这二位,我和大家介绍一下吧,这两位也是首都来的专家。” “左边这位是技术科学学部的学部委员茅以升同志,右边……也就我身边这位是生物学地学部的李四光同志。” 李四光和茅以升闻言,也笑着朝面前众人点了点头: “大家好。” 茅以升? 李四光? 卧槽?! 听到这两个名字后,别人的反应徐云没有关注,但他的小心脏却顿时砰砰砰跳了起来。 虽然上辈子他既不是提桶跑路的土木老哥也不搞地质学,但这两位大佬的名字却依旧如雷贯耳。 见过钱塘江大桥的同学应该都知道。 钱塘江大桥,堪称华夏桥梁建筑史上的奇迹。 它是中华夏人自己设计并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打破了西方所谓“华夏人自己修不了大桥”的断言。 它修建于浪大湍急的钱塘江之上,打破了“钱塘江上绝没办法修桥”的传言,并屹立数十年而不倒。 这座诞生于近代华夏的桥梁,汇聚了创造者的智慧和广大施工群众的汗水,成为世界桥梁里的一大杰作。 其建造难度之高,技艺之精湛,举世罕见。 而它的设计者便是茅以升。 可惜当时日寇正在侵略华夏,为了阻隔霓虹人的推进,茅以升最终只能含泪将其炸毁。 新华夏成立后。 他又参与设计了赫赫有名的武汉长江大桥,这也是建国后兔子们修建的第一座公铁两用的长江大桥。 茅以升严格意义上来说算不上一位科学家,因为他压根就不搞科研,但却是毋庸置疑的工程大师。 至于他身边的李四光,知名度则显然要更高一些——尤其是对596项目组而言。 李四光是华夏近代知名的地质宗师,在基都边上的雾都大学创立了华夏第一个石油专业,同时还是东北地质学院的首任部长。 六年前。 李四光和钱秉穹、刘渤生等人受邀参加扩大会议,研究发展原子弹的问题。 会议上李四光根据地质力学理论,对找到铀矿持乐观态度,并且明确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一是要找富集带,二是要便于开采……这些资源华夏主要在几处东西带上。” 当初正是因为李四光的这番表态,上头最终才决定上马核武器研制项目。 后来果不其然,兔子们顺利发现了铀矿,为原子弹研发迈出了坚实一步。 当然了。 既然提到了李四光,就讲个比较鲜为人知的小事儿。 那就是鲁迅曾经diss过李四光,原因是李四光的工资太高了…… 当时李四光担任了燕京地质大学的教授,同时兼任系主任,他每个月的薪资是两至三百块,是普通工人月薪的十倍以上。 这就相当于现在普通社畜月收入5000块,李四光一个月能有5-7万。 而当时的鲁迅则因为某些原因很难发表文章,稿费收入更是极少。 等到李四光被燕京图书馆聘请担任副馆长、月工资突破500以后,树人同志就……破防了。 于是他便发了篇文章diss了李四光的收入,后来还引起了徐志摩的下场和一通口诛笔伐,双方闹的很不愉快。 但事实上呢,李四光的工资很大部分都被他捐赠了出去,自己留在身上的钱并不多。 奈何李四光不怎么宣扬这事儿,加之他无意中为杨荫瑜说过话,莫名其妙就被拉满了仇恨值…… 徐云对于李四光和茅以升二位大佬素来都是敬重无比,只是他无论如何都不会想到,自己居然会在这个时代见到两位的真人。 自己这翅膀扇的风可是越来越大了,tmd都快成杜苏芮了…… 总而言之。 算上这一批新到来的成员。 此时此刻。 整个221基地之内,已经是院士……也就是学部委员级别的大佬数量,足足来到了37位。 要知道。 六年前兔子们公布的第一批学部委员一共才233人,扣除掉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61人,科学技术方面的委员一共才172人罢了。 37比172,也就是说如今足足接近四分之一的院士大佬,居然都聚集到了这小小的金银滩。 至于将来的院士…… 算上徐云认识的周绍平、章公定、袁国粮等人,总数则有59位。 更别说在徐云的影响之下,注定还会有不少原本历史中没被评选上院士的潜力之辈异军突起——足足上万人的基地,有些人才因为各种原因被埋没实在是太正常了。 比如那位作者忘了揭露身份……咳咳,徐云一直没去打听身份的郑涛,还有孙俊人带来的林钰,将来都有很大的可能性成为院士。 换而言之。 不出意外的话。 此时整个221基地之内,将来会诞生的院士数量恐怕会超过一百二十……甚至一百三十个。 感觉再这样下去,221基地改名院士培育中心得了…… 而另一边。 在打完招呼后。 李四光便主动解释起了自己抵达基地的目的,这位蒙古族同胞的汉语说的很标准,至少要比相当部分的广东人和hujian人清晰很多: “小李,不瞒你说,我这次和以升同志到基地呢,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相对比较私人一些,主要是我也想亲眼看看咱们基地的发展情况,了解了解当初推动的项目具体进行到哪儿了。” “第二个原因则是咱们不是要搞中子弹嘛,考虑到原子弹、氢弹、中子弹这三个武器各自参数的异同点,实验场地的要求可能会比较高。” “所以我和以升同志这次来的主要任务呢,就是考察分析基地附近的土地质量,要是没问题的话就由以升同志做个详尽的设计图出来。” 李觉这才了然的点了点头。 原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