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9节
书迷正在阅读:旭爺偏寵我、【忧莫】犯罪卿家属·R级浮屠、龙傲天请你为我着迷吧!、一夕得道、穿到古代,我在流放地建了座城简安安楚君行、当死对头遇上真爱系统、我死后求他忘了我、明月如她、斯卡布罗的崖壁(兄妹伪骨)、岁无苦雨(母子1v1)
“至于那三项改革,我们可以先保留意见,但是不能保证日后一直装聋作哑,出了问题我们还是会说话的。” “嗯。”太子并没有求全责备,反而赞道:“老师真是有一说一的端方君子,以后的事情谁也说不准,现在保证了也没用。” 说着他笑笑道:“将来我六弟他们要是有做的不合适的地方,别说你们,本宫也会毫不留情的批评的。” “哎,好好。”宋濂感激的点点头道:“有太子爷这句话,老朽就彻底放心了。” “你们这样深明大义,本宫也更有底气去跟父皇争了。”太子也正色道:“放心,不给二圣争回名分来,本宫这个太子就不当了。” “使不得使不得。”宋濂赶忙摆手道:“殿下可是天下人的希望,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保全自己的。” “知道了。”太子点点头。 …… 乾清宫。 太子进来时,朱老板已经起来一个时辰,听讲官说了一大段《通鉴》,还批了一大摞紧急公务。 朱老板不怕文官闹的底气就在这里,他一个人就能干他们一百个人的活。加上太子,父子二人就能勉强维持朝廷运转,所以文官们闹不闹的,朝廷短时间内不会受影响。 “老大来了,快开饭,饿死了。”看到朱标进来,朱老板高兴的丢下奏章,手也不洗就转到餐桌边,准备干饭。 吴太监赶忙带人传膳,不一会儿摆上来羊rou炒、猪rou炒黄菜、蒸猪蹄肚、两熟煎鲜鱼,共四道菜,配上香米饭、豆汤、泡茶,这就是洪武皇帝今日的早膳了。 托老六的福,这两年宫里宽裕点了,朱老板早餐也舍得见荤腥了,不再是青菜豆腐保平安。 虽然确实腻了点,但皇帝工作强度摆在那,一天只吃两餐,倒也吃得消。 一桌子菜,朱老板造了三分之二,连干了三碗饭,这才打着饱嗝问道: “谈的怎么样?” “谈妥了。”太子的吃相就斯文多了。 “这么快?”朱元璋惊奇道。 “宋夫子来了。”太子轻声道。 “原来如此。”朱元璋恍然道:“那老倌儿确实容易拿捏。” “……”这话太子不好附和,便轻咳一声道:“总之最后他们同意,只要恢复二圣的名位,就不再反对三项改革了。” “嗯。”朱元璋满意的点点头道:“既然三扇窗子都开了,那咱也不掀他们的屋顶了。” “那儿臣待会就传话出去,让他们劝那些文官回家。”太子轻吁一口气道:“还好昨晚天公作美,没有下雨。” “可惜……”朱元璋却惋惜的咂咂嘴道:“回家?回什么家,不上朝了?” “啊?”太子吃惊道:“父皇今天还要让他们上朝?” “他们也没跟咱请假啊。”朱元璋笑道:“再说他们就在奉天门广场跪着,别说挪地方了,连姿势都不用换。” “……”朱标整一个大无语,这是什么样的恶趣味? …… 用罢早膳,朱标就命崔太监传话给宋濂几个,叫他们赶紧到奉天门广场上,去给那帮文官做工作。 这时,距离早朝已经没多会儿了,宋濂和一帮大儒忙气喘吁吁赶过去,便见奉天门广场上,跪了两百多个‘大粽子’。 文官们紧紧裹着花花绿绿的被子,困得东倒西歪,不少人还打着鼾。那形象,跟大儒们想象的差太多。 不过不要紧,将来记述这件事的时候,他们可以肆无忌惮开美颜、加滤镜的。 话语权在手,就是有这样的底气。 “郑部堂,醒醒……”宋濂来到礼部尚书郑九成的跟前,搅了他的清梦。 “啊?啊?”郑九成猛地睁开眼,赶紧解释道:“我没睡,本官只是在闭目沉思……” 说着才看清来人,讪讪道:“太史公,恁来了?” “嗯。”宋濂点点头,调整下有些凌乱的表情,对相继醒来的众文官道:“你们辛苦了。” “只要能为圣教存续做一份贡献,我们流血牺牲都不怕!”文官们脑子还不太清醒,就先唱起高调来。 “有你们这样的弟子,真是我圣教之幸啊!”宋濂几人也赶紧送上称赞,要不是时间紧迫,这样毫无意义的相互吹捧,他们能来上俩钟头。 “你们的努力没有白费,我们和太子爷的努力,也没有白费。”宋濂便进正题道:“终于劝说皇上回心转意,允许孟子的牌位回到文庙,陪祀孔子了!” “太好了……”郑九成等人激动的流下泪来,顿时感觉这一天一夜没白跪。 第七七二章 谈妥 “还有更好的消息呢!”待众人欢呼声减小,戴良又接着高声道: “皇上还同意对国子大学进行整改,立即于校内重设文庙。” “苍天呀……” “圣人保佑啊……”文官们痛哭流涕,相拥而泣,手舞足蹈,弹冠相庆。 那忘情欢庆的场面,足以说明他们此刻的成就感、喜悦感,是何等的强烈。 要不是跪久了站不起来,他们非得一拥而上,把老几个抛到半空,狠狠庆祝一番。 宋濂和胡翰三人含笑看着这一幕,直到有人忽然问:“对了,那三项改革废止了吗?” “……”见四人脸上的笑容凝滞,奉天门广场上的欢笑声也渐小。 “怎么,莫非未竟全功?”郑九成巴望着宋濂,忙笑道:“有一件半件的没废止,也没必要求全责备。” “是啊,总得给皇上留个面子。”薛祥等人也点头道:“最后留了哪项改革?” “不是一项。”苏伯衡艰难道。 “啊,两项?”文官们的笑容彻底消失,广场上的空气开始凝滞。“不会吧,拢共就三项改革,这代价也太大了。” “不是的,”胡翰幽幽道:“不是二,是三。” “什么?!”文官们齐声惊呼,难以相信自己的耳朵,郑九成结结巴巴道:“三,三项改革都,都没废止?” “是。”宋濂四人点点头。 “不是,你们怎么能答应呢?!”郑九成急的都站起来了,然后啪的一声摔在地上。“谈来谈去,所有的改革毫发无伤,谈了个鸡儿啊?!” 把堂堂礼部尚书急的都爆了粗。 “就是啊,我们反对的是改革,一条都不改,你们到底是哪边儿的?!”不少文官破口大骂。 他们和大儒的立场不太一样,大儒们更想正名分,文官们却更想借着正名分来废掉三项改革。 虽然都是孔孟门徒,但身份不同,诉求自然也不同。这也是太子为何要等着宋濂进京再谈,而不跟郑九成、薛祥这帮人谈的原因。 “你们怎么说话呢?”大儒们一听也不乐意了,我们费心护教、劳神营救你们,怎么非但不领情,反而还骂上了? “皇上何等独断专行,五件事能扳回来两件,还有什么不知足的?” “就是!难道放着孔孟二圣的位份不管,先解决你们自己的问题?那样还配叫什么孔孟门徒?!” “不要口口声声为了二圣成仁取义,事到临头却光打自己的小算盘。这种话我们说不出来,你们不要脸,我们还要!” “……”面对大儒们劈头盖脸的训斥,文官们憋的说不出话来。 因为恢复孔孟二圣的位份,是大道理。而三项改革,是动了文官们的利益。所以反对三项改革,相对的是小心思。 孔夫子教导他们,‘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所以在儒家的语境里,文官们的小心思根本说不出口,只能被大儒们的大道理压的死死的。 当然不忿是一定的…… …… 奉天门广场上欢庆的气氛荡然无存,只剩一片唉声叹气。 这时,胡惟庸和曹国公带领其余朝官进了午门,来到奉天门前站班。 见大儒们和文官们居然闹起了别扭,就像气愤的父亲和倔强的儿子。胡惟庸赶忙问宋濂:“这是怎么了?” 宋濂便叹口气,将事情经过告诉胡相,胡惟庸便正色对百官道:“这本相就得说你们两句了——饭要一口一口吃,事要一件一件做,没有什么大事是可以一蹴而就的,总想急于求成,怎么能成大事?” “……”沉默片刻,薛祥闷声道:“胡相教训的是,但我们此番跪门,是抱着必死的决心,也要将所有的事情翻过来。皇上没全部同意之前,我们是不会起来的……” 薛部堂话没说完,便听‘啪’的一声,他就吃了胡惟庸重重一记耳光。 薛祥被打蒙了,捂着脸愣愣看着怒气冲冲的胡惟庸。文官们也懵了,都震惊的看着胡相。 “一群没数的东西,以为你们跪门有多大用吗?”胡惟庸的怒喝声响彻奉天门广场: “本相不妨明确的告诉你们,有一点用,但是不多。反倒是为了保住你们这些人的性命,太子爷、本相还有中书省诸位,宋先生、戴先生他们全都使尽了浑身解数!” “宋先生还是从东阳老家,日夜兼程赶来的,进京之后马不停蹄的就开始为你们奔走,昨天到现在是粒米未进,眼都没合一下。他在急什么,我们这些人又在急什么,不就是担心你们死在这里吗?!” 胡惟庸的水平就是比大儒们高,一番话就打消了文官们的气焰。 哪怕再寡廉鲜耻之人,也没法在‘救命恩人’面前放肆。 “是,你们不怕死,难道皇上就怕吗?尸山血海里走出来的帝王,你们就是死一千次,死一万次,也不会动摇他的意志。”胡惟庸又语重心长道: “只有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才能让皇上回心转意。现在五件事里,皇上能答应两件,已经是极好的了。 “听本相一句劝,这次就到这吧,恢复了二圣的位份,已经很成功了。天下人都会赞美你们的。可要是再得寸进尺,已经答应的两件事都有可能不作数,那你们可就要沦为笑柄了!” “……”文官们神情渐渐松动,不少人开始不由自主的点头。跪了一天一夜,他们也确实到极限了。这种时候特别容易听得进劝。 而且大儒们已经先投了,他们再坚持下去,连为了孔孟二圣的口号都没法喊了。失去了崇高的外衣,还怎么争取大众的同情? 一旦失去了大众的支持,他们在朱老板面前,就只是一群待宰的羔羊。再折腾下去,只会白白送命,还会如胡相所说,沦为笑柄。 文官们很快想清了利害,纷纷向宋濂等大儒垂首致歉:“几位先生勿怪,我等太急躁了。” “是,我们听宋先生的,恁说可以了,就可以了。” “好,换谁跪了一天,有情绪都可以理解。”宋濂也就坡下驴道:“放心,我们只是现在不反对三项改革,他们将来要是胡作非为,颠倒纲常,辱我圣教,我们还是一样可以发声的。” “好了诸位,”胡惟庸便笑道:“赶紧把被子收起来,整理一下仪表,该恭迎皇上了。” 第七七三章 太阳照常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