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小说 - 历史小说 - 父可敌国在线阅读 - 第603节

第603节

    “王爷说的是,要是将士们都有一门亲事,哪还顾得上想三想四?”沐英也笑道:

    “保准一个个都乐不思蜀了。”

    “没错,此乃善政也,跟当兵的说一千道一万,都不如,发个媳妇儿有用处。”冯程使劲点头。

    “我看小冯你八成是春心动了,准备给大家带个好头了吧?”一众叔伯便怪笑起来。

    “带头就带头,有个女人暖被窝总好过回家睡冷炕!”冯程红着张脸,并不否认。

    “哈哈哈……”花厅中众人笑成一团,空气中终于有了春节的快活。

    朱桢又叮嘱众将领,明年休整之余,还要加强对将士们的心理辅导,让他们明白为何而战?

    是为了让子孙后代永远不打仗!是为了给子孙后代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是为了给子孙后代缔造代代相传的荣华富贵啊!

    第一零五二章 天下第三

    第二天,便是洪武十六年正月初一了。

    这一天,朱老板会在金銮殿上举行元旦大朝会,接受文武百官,藩国使节的朝贺。

    而且洪武元年九月,朱老板便定下正旦朝会仪,与登极略相仿……也就是说元旦大朝的规格极高,与皇帝登基大典差不多,可谓隆重至极。

    与此同时,各地的藩王亦会在各自藩国王宫的银安殿内,各自举行正旦朝会。届时全省文武、王府属官都要身着朝服隆重出席,礼仪与皇宫的正旦大朝颇类,当然要按照礼制酌降一等。

    这还是朱桢头一回举行元旦朝会呢,去年他虽然也在昆明,但当时他还没有滇王的头衔,只是以楚王兼海王的身份,担任征南军的监军。

    名不正言不顺,云南还未靖,他当然不会搞什么朝会,给那些言官读书人编排自己的机会。

    但今年不同了,他已经是正经的滇王,而且是节制全省文武,代表朝廷统治西南的实权王爷。

    于情于理都必须要举行隆重的朝会,来向全省的土官土民宣告——云南已经归于大明的王化了!

    ……

    其实朱桢还好,他从生下来就参加大朝会。哪怕打记事儿那会儿算起,也已经参加超过十回了。完全是轻车熟路,不会手足无措。

    手足无措的是筹备朝会的官员。在云南的文武有一个算一个,都没有在礼部或者鸿胪寺干过的,从来就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只能比照着《仪注》,依着过往参加朝会时的记忆来了。

    可具体负责会场布置的王府长史罗贯中,压根连大明的紫禁城都没进去过,更别说参加朝会了。让两位布政使怎能不捏把汗?

    唯恐他不懂规矩闹出笑话,这天才刚寅时,潘原明就来到王府,想帮着罗老师指挥一下,以免会场布置彻底荒腔走板。

    但到了银安殿前时,他却发现自己多虑了,只见罗老师坐在太师椅上指挥若定,太监官吏分成十几组,各司其职、忙而不乱,甚至可谓井井有条……

    有的在殿前月台上,设立王爷的银台王座、明扇卤簿。

    有的在丹陛两侧摆放演奏中和韶乐的各种乐器。那些筝啊笙啊编钟啊,看着都让人头晕,罗贯中竟知道每一样的摆放位置……

    此外,还有各种警戒的、擎旗的、持鞭的侍卫、太监,都各有司职,站位丝毫不能出错。

    还有负责豢养大型动物的象房宦官,也要把它们洗刷干净,披金挂甲,届时牵到殿前广场上列队,以壮声威。

    云南这地方什么都缺,但各种珍稀动物应有尽有,殿下又好这口,所以去岁土司们足足进献了八头大象、十只熊猫,还有十六头犀牛……

    潘原明进来时,正碰上太监们牵着大象犀牛熊猫在走过场,好让动物们提前熟悉环境……

    看着那些跟房子一般的大象,迈着沉重的步伐,一步一个脚印的从眼前过去,潘元明一阵提心吊胆,唯恐这些大牲口突然发狂,一脚把自己踩成rou饼。

    罗贯中却泰然自若的指挥着宦官们走位站位,还指导他们让大象先朝东北跪拜,然后再跪拜王座……

    看的潘原明啧啧称奇,却又不解问道:“我看皇宫朝会上的大象,好像都是不跪拜的?”

    “他们那是不会驯象。”罗贯中淡淡道:“只能免了这一步而已……”

    “那倒是,咱云南就是不缺驯象高手。”潘元明笑道。

    “大象跪拜的同时,还要伸长了鼻子鸣叫,不过王爷还没起床,这把就先免了吧。”罗贯中又道。

    把个潘原明听得一愣一愣,不禁佩服的五体投地。“本官真是有眼不识泰山,白担心了一场。没想到罗先生这么懂礼仪……”

    “呵呵,没有人比老朽更懂礼仪了。”罗贯中推了推眼镜,骄傲的仰起头。

    “那是,罗先生当个礼部尚书都没问题。”潘原明一半恭维一般佩服道。

    他心说王爷身边果然不养闲人啊……一个从来没参加过朝会的人,光靠一本薄薄的《仪注》,就能把一场最隆重的朝会,准备的分毫不差。

    潘原明却不知道,人家罗贯中只是没参加过朱老板的朝会,但张老板的朝会他可没少参加,甚至还主持筹备过几回,自然驾轻就熟了。

    而且越是懂行,他就越清楚,根本没人能把一场礼仪如此繁杂的朝会,所有细节都把握的分毫不差。

    甚至就算同一个人来筹备两场同样规格的朝会,也绝对无法做到一模一样。

    所以只要大差不差,看上去像那么回事儿就行。至于细节处,就算有出入,又有谁能看出来呢?

    关键是要有强大的自信,让所有人都相信你是最懂的。这样就算发觉现场跟记忆有偏差,那他也一定会以为是自己记错了……

    这是罗贯中从老六那里学来的不二法门,屡试不爽。

    ……

    一切准备停当时,天已经蒙蒙亮了。

    悠扬的钟鼓声过后,朱漆金钉的王宫大门缓缓敞开,傅友德、梅思祖等一干勋贵重臣,并全省文武、王府属官,以及云南土官代表,全都鱼贯进了王宫,在殿前广场上分班立定。

    这次参加朝会的土官中,除了贵州宣慰使奢香,同知刘赎珠外,还有年前来觐见的若干会来事儿者。

    比如木得、俄陶之流根本就没回去,而是一直留在省城等着这天呢。

    这些土官们也都穿着大明的朱色朝服,头戴梁冠,看上去与流官们别无二致。

    当然,流官中没有女的,而土官中除了奢香和刘赎珠外,还有好几位女土司……

    不过都不太好看,所以朱桢将她们跟男土司一视同仁。

    ……

    卯时,银台前。

    四名太监分列四方,奋力挥动起丈许长鞭,鸣响了八声响鞭。寓意藩王代天子统御八方……

    响鞭还有个作用就是镇场子。鞭子一响,百官赶紧停下交头接耳,整理梁冠官袍,昂首挺胸。

    八声鞭响过后,殿前广场上已是鸦雀无声了……

    然后王府典乐所乐师奏起悠扬庄严的韶乐。韶乐声中,冠冕堂皇的楚海滇王殿下隆重登场了。

    朱桢头戴十二首通天冠,身穿方心曲领绛纱袍,其革带、剑、佩绶皆与皇太子同。

    在他前方是负责保管亲王金印的王府典宝所官员。

    跟一般藩王不同的是,朱桢兄弟们都只有一枚金印,他却有三颗金印,分由三名典宝官捧着。

    每一枚金印都代表一个大明亲王的身份。三枚,则代表他是大明独一无二的三亲王。

    真正的二人之下,天下第三……

    第一零五三章 摊牌了

    群臣拜迎声中,朱桢登上银台。

    待明扇打开,金印陈设于宝案之上,韶乐声便悠然停止。

    朱桢却不落座,而是先率领百官,朝着设立在东北方向的香案大礼参拜,恭祝皇帝皇后陛下万寿无疆,太子殿下福寿安康。

    然后他才起身回到自己的王座,接受云南百官的朝贺。

    百官在颖川侯的率领下,再度大礼参拜王座,恭祝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四拜后,百官却还不能起身,因为有京城来的江夏侯周德兴要宣读圣旨。

    这种公开宣读的圣旨,都是翰林捉刀代笔的,词藻华丽繁复,不光读的拗口,听起来也没有朱老板原汁原味的大白话圣旨,那么简单直接给劲儿。

    好在朱老板的赏赐还是一如既往的给力,在圣旨中他宣布,赏赐征南将士人均钞两锭,棉布三匹。

    其阵亡及病死将士,有父母妻子弟侄者,每人赐钞十六锭,布四匹。只有妻子者减半。

    被创重伤者。每人赐予钞十二锭,布两匹。发还卫所照料。

    还另赐征南军士之家,各钞两锭,红棉布各三匹,令制作衣服鞋子。由官府代为转送到征南军士手中。

    ……

    这已经是朱老板第三次大规模赏赐征南将士了。

    而且有功者还另有重赏。阵亡将士的抚恤,伤残将士的补偿以及荫袭都会及时兑现,从不拖延。

    所以将士们才能三军用命,人倍其勇,面对高山密林、瘴疠毒虫也毫不畏惧。

    这就叫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单靠严厉的军法是不可能铸就一支勇于求战,不畏牺牲的无敌之师的。

    老爹赏赐之后,朱桢这个财神爷,也不能不略尽地主之谊,犒劳一下将士们。

    不过当儿子的也不好超过爹,朱桢就比照朱老板的标准,打了个八折,赏给将士们。

    将领们自然无不欢欣鼓舞,替将士们叩谢皇上隆恩,感谢王爷恩典。

    但周德兴大老远前来可不止为了宣这一道旨,他还另有上谕要宣。

    待到文武百官安静下来,太监从香案上拿起另一道旨意,奉给江夏侯。

    周德兴双手接过,看一眼朱桢,见王爷微微点头,才深吸一口气朗声念道:

    “上谕,朕观自古云南诸夷叛服无常,盖以其地险而远,其民富而狠也。驯服之道,必宽猛适宜,非惟制其不叛,重在使其无叛耳……故留江西、浙江、湖广、河南、四川都司兵永居云南,屯田卫戍,控制要害……”

    众将领闻言暗暗叹息,该来的还是来了。

    谁都知道云南不是漠北,打下来之后,肯定要留下军队镇戍的。但正式旨意没下来之前,总还抱着几分侥幸,觉着自家不会是那个倒霉蛋。

    在他们的认知中,朝廷应该像在辽东那样,只留少量军队戍守,大部分官兵还是要班师回朝,哪来哪去的。

    结果却让他们大吃一惊,除了皇帝直属的禁军,其他各省的征南军部队,居然都要留下来了……

    这尼玛真是要玩死人的节奏啊。

    全军上下,有一个算一个,谁也不愿意永远戍守这个边陲蛮荒之地啊!

    就算是军令如山倒,把将士们强留下来,士气也会大受影响,甚至出现大规模逃兵……